大東亞共榮

大東亞共榮

“大東亞共榮圈”(Great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妄圖以軍事、經濟、政治手段永久占領和統治亞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區而演出的一幕醜劇。“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炮製的一個侵略計畫,其宗旨是把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廣大地區變成日本殖民地。

歷史事件

“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和第二欠世界大戰期間,妄圖以軍事、經濟、政治手段永久占領和統治亞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區而演出的一幕醜劇。
1938年11月3日,日本首相近衛發表聲明,首先拋出了“建立東亞新秩序”的計畫。聲明說:帝國所期求著即建立確保東亞永久和平的新秩序主要是為了引誘國民黨投降,排斥英美等國家,再達到獨占中國的目的。
1940年7月26日,日本新上任的內閣,以近衛為首,進一步把“建立東亞新秩序”擴大為建立“大東亞新秩序”。此時,日本的野心是要建立以日本為中心,以日滿華牢固結合為基本的大東亞新秩序。8月1日,拋出了“以日滿支(即中國)為一環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聲明。到9月,這個共榮圈又將東南亞等地區划進來了。
日本在所謂大東亞共榮圈裡實行的是侵略滅種政策,對各國人民實行法西斯統治,瘋狂掠奪各國的資源,在各占領地區建立的傀儡政權,成為他們實現所謂共榮圈的工具。
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邀請”各傀儡在東京舉行“大東亞國家會議”,向內外宣布大東亞共榮圈業已建立和完成戰爭的堅定決心。然而,這次會議既是“大東亞共榮圈”醜劇正式上演的標誌,也是走向崩潰的開始。因為戰場上,日本軍隊已開始敗退了。“大東亞共榮圈”是隨著日本侵略戰爭的擴大而建立起來的,也必然隨著它侵略戰爭的失敗而分崩離析。

詳細內容

大東亞共榮圈
Great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妄圖在亞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建立殖民大帝國的侵略計畫。
早在1936年,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就決定了作為長期國策基本方針的《國策基準》,把確保日本在東亞大陸的統治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 作為 “ 帝國應該確立的根本國策”。這是“大東亞共榮圈”的最初構想。1938年11月3日,近衛文麿政府發表關於“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這一聲明的實質是表明日本要獨霸中國東北及更廣大地區。
日本對東南亞的戰略位置及豐富的大米、橡膠、錫、石油等戰略資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奪取南洋作為支持其侵略戰爭、獨霸亞太地區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占領荷蘭、法國等地,並威脅英國本土。日本政府認為形勢對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進戰略和殖民侵略計畫。1940年8月,近衛內閣正式宣布了《基本國策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強固結合為基礎的大東亞新秩序,確立包括整個大東亞的經濟協同圈”,為“大東亞新秩序”的口號蒙上一層“皇道主義”色彩。同年,外務大臣松岡洋右在上台後的演說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榮”為幌子,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宰的,“以日、滿、華的牢固結合為基礎的”,嚢括印度以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北的所有地區和國家的殖民大帝國;在經濟上由日本壟斷“共榮圈”內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市場;在軍事上通過占領南洋地區,利用其資源和戰略基地,與英、美進行爭奪亞太地區霸權的持久戰,建立日本的勢力範圍。
日本“南進”戰略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方針加劇了它與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緊與德、意法西斯勾結,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40 年代,日軍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馬來亞、泰國、緬甸、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廣大東南亞地區。日本侵略者以為大東亞共榮圈計畫可以得逞。但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徹底破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