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區

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1200m,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三高一低”的特點: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10~20cP;含硫低,在0.1%以下。原油比重0.83~0.86。大慶油區隸屬於大慶石油管理局,該局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松遼石油勘探局,現負責黑龍江省境內的石油勘探開發工作。截至1983年底,已發現油田15個,除大慶油田外。

大慶油區

正文

60~80年代間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1200m,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三高一低”的特點: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10~20cP;含硫低,在0.1%以下。原油比重0.83~0.86。大慶油區隸屬於大慶石油管理局,該局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松遼石油勘探局,現負責黑龍江省境內的石油勘探開發工作。截至1983年底,已發現油田15個,除大慶油田外,還有葡萄花、高台子、太平屯、杏西等油田投入開發。大慶油區於1959年在高台子油田鑽成第1口油井,1960年3月在大慶油田第1口探井見工業油流後投入開發建設。大慶油區採用早期內部分層注水、保持壓力的開採方法,原油產量逐年上升,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而且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中國工業發展中起了極大的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