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鎮[四川省興文縣]

大壩鎮[四川省興文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壩鎮四川省興文縣境南部,離興文縣30 km左右,與雲南省毗鄰,川雲公路過境。面積93.9 平方千米,人口22753人。轄關田、紅旗、建國、六合、柏坳林、芭麻灣、石家溝、四新、石硯槽、黃草坪、涼水井、新生、愛國、新建、桐子、六望、仁合等17個行政村和校場壩、農政局、十字街3個居委會。有採礦煉磺為主的鄉鎮企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有烤菸、油菜。

大壩鎮

你到過素有“川南門戶”---茶馬古道之稱的古鎮大壩嗎?這是一處鍾靈毓秀,山水秀美的勝地。這裡,鯢源河畔風光旑旎:喀斯特溶岩鬼斧神工,魅力神奇。這裡有大壩山都掌得蘭紐與明王朝抗爭的古戰場遺址:李子關、青龍背、寅家寨;有明代道家張三豐修道的“朝陽仙境”;有翼王石達開攻打敘永的落岩河之戰和遐邇聞名的名勝“王姑墳”;有紅軍四渡赤水西進大壩的林彪紅一軍團機關駐地遺址和紅軍血染柏楊坡紀念地;有著名革命家、清史專家羅髫漁,川大中文系教授、川南文豪曾介民、梁叔子等一批文人墨客吟喔詠唱大壩八景的優美詩詞。佛台晴雪、鯢源晚眺、雲峰秋霽、景江樓、瀛水寺、一線天等名勝古蹟……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歷史寓為一體,相映成趣,形成了川南靚麗的鯢源風景,和獨特的鯢源文化。讓你為之傾倒,為之羨慕,為之讚嘆,為之動容。
這裡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光照適中。屬低山地貌,有少量平壩。水資源豐富,有大漁洞、小漁洞、洞河三條主要河流;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磷、硫鐵礦、高鋁礦等.這裡的電力、交通、通訊實現三通。學校實現遠程教育,“兩基”達標,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苗族文化獨具一格,以舞蹈、蘆笙等獨領風騷,旅遊資源豐富,有秀麗迷人的鯢源風景朝陽洞,歷史悠久、底蘊濃郁的大壩高樁文化,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鯢"和“大鯢馴繁養殖基地”等,境內人民安康,社會和諧,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四川省歷史文化之鄉——大壩苗族鄉。
這裡有大壩詞人黃子敬先生《晏州賦》贊曰;
感造化之偏愛,賜晏州之豐蔚。若璀璨之明珠,嵌西南之邊隅。四圍疊翠,十里平疇。
煙霞縈繞於溝壑,花果漫鋪於岩岫。柏楠參天,遊子懷故鄉之思;黃桷蔭翳,輿書載風水之象。百鶴成群,嚶嚶和韻;雙流合抱,熠熠耀金。古佛台高,清風習習傳經磬;朝陽鼓響,流水潺潺誦梵音。萬壽寺,來龍山,興福寺,暮鼓晨鐘天宇淨;上天堂,文廟殿,白音庵,青燈夜燭木魚鼟。望江樓閣,風鈴自語伴煙雨;大石包前,壽星獨釣度晨昏。稅關橋下,稚子嬉遊於清流;驟雨晴初,漁翁撒網於煙渚。河水清且漣漪,窈窕浣紗女;山歌雅而婉轉,敦樸駕犁人。響水春雷,噴珠吐玉;涼村蜜果,垂涎流津。商賈雲集,山間鈴響馬幫來;鍾靈毓秀,物阜民豐遠客臨。真乃天藏福地,長宜治學而耕。乾嘉以降,莘莘學子開文氣;清末民初,代代人才出此鄉。留洋赤子,偕鄉賢施教重基礎;昔日優生,忠事業建言共騰驤。而今校內:睹桂樹搖風,依然留倩影;縱年輪轉晷,舊物念伊人。當如是:山光水色諧天地而齊美,景物人文合自然而共榮。畫妙如此江山,地靈果多人傑!
大壩鎮境域在秦漢前屬《禹貢》屬梁州之域南部,自古以來就是川南的軍事重鎮,,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明成化年間山都掌人抗擊明軍血腥鎮壓的古戰場遺址;主要在古鎮鯤河對岸一帶的川雲山(梯子岩)和青龍寨(明史稱“龍頭”),以及落岩河之東麓的李子關和大壩天然屏障的二季山,插旗山那青山綠水之間。明成化年間,英雄的大壩山都掌民族在那裡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歷史篇章。
大壩苗族鄉,位於東經105.06度,北緯28.36度,居四川南部。大壩東連瀘州市敘永縣高峰鄉,南接雲南省威信縣舊城鎮,西靠本縣九絲城鎮,北鄰本縣仙峰苗族鄉石海世界地質公園,距縣城—古宋鎮27公里.、321國道、隆(昌)敘(永)鐵路39公里,距宜(賓)瀘(州)139公里、雲南威信(扎西)81公里。大壩交通便捷,與川滇黔旅遊快速通道接軌。大壩幅圓面積128.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017畝(其中,田10434畝、土9583畝),森林85392.5畝。轄關田、紅旗、建國、六合、柏坳林、芭茅灣、石家溝、四新、石梘槽、黃平坪、涼水井、新生、愛國、仁合、仙鶴、集賢、平寨、塘上、小寨、龍塘、舊塘、白果等22個村和晏州社區。
,2008年9月,大壩苗族鄉進行強村並組,石家溝村和石梘槽村並為石家溝村,白坳林村和六合村並為白坳林村,仙鶴村和集賢村並為沙壩村,平寨村和舊塘村並為平寨村,小寨村和塘上村並為小寨村,龍塘村和柏果村並為龍塘村。同時關田村更名朝陽村,四新村更名古佛台村,新生村更名四龍村,愛國村更名二季山村。全鄉由2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減為1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至2008年末統計,全鄉總人口8212戶、29455人,其中,農業人口24878人,苗族1037戶、6430人;居住大壩集鎮常住人口6200餘人。
大壩苗族鄉屬槽壩、中山、高山區地貌。海拔高度420—1539.6米。境內有號稱“十里平疇”的大壩。最高峰為川雲山和古佛台,海拔1539.6米。地下河大、小魚洞是宋江河源頭。宋江河經境流出。多年平均降雨量1420毫米。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洋芋等糧食作物和各類蔬菜,烤菸、蠶桑、水果等經濟作物,林、竹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
大壩古鎮歷史悠久,轄區行政設制在漫長的一千三百三十二年歷史上建置調整較為頻繁。從唐高宗儀風二年(公元677年)設定晏州(後降為羈縻州,又復為晏州,隸瀘州都督府)建鎮伊始,所領7縣中羅陽縣在其境內。
至宋神宗煕寧8年(公元1074年)置清井監時而廢。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蠻夷部宣撫司”。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置大壩都掌蠻安撫司,以酋長得蘭紐為安撫使。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得蘭紐授大壩都總管。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設定大壩軍民府,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劃軍民府地置戎州。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壩軍民府廢。
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7年)朝廷命總兵襄城伯李瑾,兵部尚書程信等統兵佂剿大壩都掌。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平大壩都掌後,奏改為太平長官司,舉永寧土人黃祺為長官,設立太平堡,隸永寧宣撫司。
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永寧宣撫司奢崇明父子叛,平後改土歸流,廢太平長官司。
毅宗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設大壩營,奏調游擊井見龍任大壩守備,始建石城一座,周圍二里七分,舊城址在今大壩鎮東北部。清代屬敘永廳
聖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設把總守備2員。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督憲黃廷桂奏準,設都司。
嘉慶十四年(公元1850年)以赤水把總改移大壩。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敘永直隸廳改為直隸州,仍轄大壩。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廳。
民國十四至二十四年屬敘永縣第七區,同年(1935年)撤區改編為大壩聯保。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分為大壩、定遠兩個鄉。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從敘永縣劃出歸古宋縣,為古宋縣第四區。大壩、定遠兩鄉分為大壩、大田、清平、平寨4個鄉。
1953年將街村建大壩公社。
1960年撤消古宋縣,大壩復歸敘永縣管轄。
1961年春,從大壩公社劃地新建四龍、新壩兩公社,恢復大壩鎮。4月,古宋縣分為古宋、共樂、大壩3個區,大壩恢復為大壩區,大壩區轄大壩、新壩、四龍、義合4個公社和大壩鎮。
1980年又劃出部分地建立沙壩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鄉。
1983年10月縣級行政區劃調整時,大壩區從敘永縣劃出歸興文縣管轄。
1992年9月撤消大壩區,撤區並鄉建鎮中,以大壩鎮為基礎,劃入大壩鄉、四龍鄉組建大壩鎮(名稱不變,地域擴大)。
2006年6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中,在原大壩鎮的基礎上,劃入沙壩苗族鄉,劃出新建、桐子、六旺等3個村組,由是古鎮大壩建制更名為大壩苗族鄉。
大壩山水秀美,人才薈萃。這裡不僅有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會員、民主革命先驅向治、楊湘嵐、陶子琛、王耕良,還有抗日將領陶達剛將軍,和1947年京滬杭《五。二0》學運參加者趙懋輝(原中共中央組織部’宣教幹部局"(現幹部教育局)局長)、蔣安均、和數學家王政賢等一批俊彥人士。
獨 特 的 鯢 源 文 化
紅色文化
大壩是一座富有革命鬥爭光榮歷史的古鎮,從大壩山都掌蠻(僰僚民族)與明王朝的命運抗爭,至爾後辛亥革命同盟會黨人向治、楊湘嵐、陶子琛,王耕良參加的護國討袁、四川保路運動和抗日將領陶達剛將軍等六佰健兒英勇抗日.等.........
大壩是革命老區,一九三五年二月四日至六日,在紅軍"四渡赤水"攻打敘永之後,林彪紅一軍團西進大壩駐紮,次日遂由建武向雲南扎西集結.。1935—1946年紅軍川滇黔游擊縱隊在川滇黔集合部,游弋於大壩進行游擊鬥爭,中共瀘縣特委地下組織領導人廖林生,郝謙,朱光璧等也曾於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在大壩配合川滇黔游擊縱隊展開地下組織活動。.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趙懋輝,蔣安均在南京參加了黨的地下組織領導開展的京滬杭十六個大專院校學生參加的“反飢餓丶反內戰丶反迫害”的學生運動,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五二0事件。大壩人民為革命作出了不朽的歷史貢獻,大壩的山山水水浸染了紅色文化.

大壩高裝

大壩高裝久負盛名,屬國家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八年六月七日,“大壩高裝”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壩高 裝] 為大壩獨特傳統盛會,據記載始於清乾隆年間。每年農曆二月初一、初二(文昌會)舉辦一次,連續二天。盛會期間,從古至今,數百里商賈賢士雲集,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成為大壩傳統盛會。二00三年經高裝協會進一步搶救,挖掘整理,培訓演練,於縣“一會一節”成功展出。二00四年石海洞鄉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評審期間兩次到縣城演出獲得聯合國專家好評。二00七年被四川省批准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7日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壩高裝”喜獲“山花”銀獎
2008年10月16日,《四川線上》記者從興文縣文聯獲悉,10月8日至12日,興文縣“大壩高裝”赴廣東參加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展演。“大壩高裝”作為四川省唯一一支參賽隊,在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山花獎”中國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與評獎活動中喜獲銀獎,為四川省、宜賓市和興文縣贏得了榮譽。

大壩八景

小 魚 洞 
小魚洞,在大壩集鎮南面,與政府駐地僅200米,洞口高10米,寬15米,洞中伏流自遠而出,繞市流入鯢源河,水溫常在2-15℃,洞內產大鯢,細鰱,每逢春節(冬春交際)有近萬尾幼鯢從洞內浮出,素有“天然孵化場”之稱。洞水冬暖夏涼,清瑩潔淨,沿岸柳陰花紅,芳草鮮美,有詩曰:“桃花楊柳沿溪岸,柳堤春肖伴人行”就是這裡的風景寫照。在寒冬季節,湧出的泉水蒸氣瀰漫鯢源;炎炎盛夏,泉水冰涼浸骨。往昔,這裡鯢魚甚多,到了河邊。只聽河裡鯢魚跳得水響,用火把一照,一河到處都是鯢魚,大者有一米多長,約重五、六十斤,背上長起如星的白斑點。大鯢白天藏在石縫裡,晚上出來覓食,並發出嬰兒似的啼鳴,大鯢的爪子形似小孩手指,當地人稱之為"娃娃魚"。鯢由於味美、無刺,還可入藥,一度成了人們捕捉的獵物,致使鯢魚瀕臨滅絕的危險。近些年來,大壩鎮政府採取了保護措施,鯢魚得到恢復性發展。小魚洞沿河茂林修竹,鬱鬱蔥蔥,彎曲的河裡,長著嫩綠茂密的魚藻,鋪覆河底,魚兒在水裡自由地游弋,凡此種種,把小魚洞妝點得越發迷人,令人流連忘返。
大 魚 洞 
座落在大壩苗族鄉集市西邊,有一洞伏流遠出,洞口高30米,寬20米,洞中水來自余脈暗流潛伏約100多公里,水系冬暖夏涼,水溫常在4-18℃之間,洞內產大鯢、細鰱,此水時有間歇漲渾水泥漿,變化無常,傳說“朝陽洞原有雌雄犀牛一對,因事不和,雄犀牛逃至大魚洞內隱居,洞水乾涸和渾濁,都因犀牛所致。”傳說終歸傳說,但為了鎖住野訓的河流,人民政府已投入資金,築起攔河大壩,形成近30000平方米的漂亮人工湖泊,既可灌溉2000多畝良田,又供遊客盪漿遊玩,湖四周綠樹成蔭,田園環抱,2003年,人民政府招商引資200萬元,在此建成中國大鯢訓繁基地。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距大壩場約1公里。形成於長寧背斜下三疊統嘉江組灰岩中。源自雲南的伏流。呈東西方向縱向延伸,長7400米,出口兩側沿途地表窪地、漏斗不很發育,在馬踏井處有一天窗可見地下河,並在中游有多處出露後又潛入地下。主要補給源為沿途灰岩露頭區的大氣降水。埋深小於100米。1978年5月20日實測出口流量為861.44升/秒。湧泉之水則是宋江源頭。水冬暖夏涼,洞中產鯢魚、細鱗魚,洞水雖時有間歇,並偶有時清時濁,真乃變化多端。過去洞口有一石板,夏天供行人納涼休息。"大躍進時代",在洞前築壩,儲水灌溉、加工、因森林植被遭到嚴重影響水量減少。乘車可順便覽景。
朝 陽 洞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北側約1公里,朝陽洞系喀斯特岩溶溶洞,結構分為三層。地面一層,洞寬18米,高30米,深100米。石筍、鐘乳石形似垂蓮、龍頭、玉筍、蘑菇,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暗洞為第二層。洞長800米,曲徑幽深、蜿蜒起伏,有12個洞廳,30多個景點,成一條龍形狀分布。洞內溶蝕堆積物發育,石鐘乳,石柱、石筍、石邊幕等保存完好,形態奇麗,似人、似物,自成一景,在燈光的作用下,景觀越發精緻、迷人。洞內精華的景觀,有"金龜戲鯉魚"、"三豐書畫室"、"天然林園"、"聚仙廳"、"三豐酒窖"、"金銀牌坊"、"萬畝良田"、"仙女沐浴"、"靈芝塔"、"巨手山"、"金龍抱柱"等。洞的底層是陰河,在二層洞內位置較低的地方,豐水期有淺水溢出,洞內大小塘水時漲時消。洞的東西約八、九百米的毒蛇洞,洞中有水流動,且常有珍稀動物大鯢出現。相傳道家張三豐曾在洞中修道。昔洞前有廟,刻有青獅白象,伏犀臥虎等。今已開闢為風景旅遊景點,供遊人觀賞和休閒。
洞 河
位於大壩集市東北約5公里處,鯢源景區四龍之山壁處。興晏、卜渾之水經伏流數十里後由此流出,號稱地下十里長河或地下龍宮。洞口高40米,寬25米,洞中河水從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的天泉洞底層的暗河伏流出大壩洞河,號稱地下十里長河,洞內形態萬千,洞的兩旁及頂端掛滿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倒影映入水中,宛如龍宮寶殿,洞河兩岸石壁琅軒,芳草鮮美,修竹排列,水面平坦似鏡,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出洞二三百米兩岸石壁如廊,有如小山峽之縮影,甚是迷人
 沙溝一線天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一線天系地質發育,岩層破碎帶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常沿這些破碎帶作用形成的高差的絕壁峽谷地貌。沙溝一線天,是大壩鯢源景區的一個景點,是一條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峽谷。峽谷長5公里,谷底常是乾涸的河床,一溝卵石少水流。兩山對峙入雲,高數十丈。谷壁樹多倒懸,勾藤滿樹枝,谷中綠苔點染,灌木叢生,花舞岩前難攀折,花草清香風遠播,石乳岩懸成萬狀,邃洞幽深到處連。沙溝一線天谷深如長龍,蜿蜒曲折。在距峽谷盡頭有100多米,谷寬僅2-5米,最窄處只有1.6米。盡頭處,有一"飛來石"卡在兩山石之間,溪水從下面流過。飛來石下面的幾塊巨石較規則地堆聚在一起,形似龍頭,象巨龍大張著口,口中有一長石,形似龍舌,溪水從長石上流出。沙溝一線天在通往僰人懸棺的旅遊線上,是旅遊線上的一處天然勝景,西南師範學院曾經在這裡進行地質考察,北京電影製片廠也曾經在這裡取景,並稱讚沙溝一線天比峨眉山一線天更美、更壯觀。
 馬踏井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乃天工造成。其井四周石岩筆直猶如刀劈,蒼藤翠竹環繞其上,潭水深不可測,井水常年清澈碧綠,忽潮忽落,但從未浸出井口,魚鱉戲游其中,卻無人敢於捕撈。是一處神奇的景點。此井從古至今傳說很多。一說昔關聖人所騎神駒行至此地,前腳於金鵝的馬創井,後腳則於大壩,關聖揚鞭一躍,神駒後蹄留下一井,稱為"馬踏井"。又一說馬踏井原為若干萬年被宇宙間飛來的殞石撞擊而成。其實,馬踏井的成因,與岩溶的作用更有關連。井中之水,則是地下暗河而已。
大壩溶洞景觀奇特,其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都將成為石海洞鄉地質公園不可缺少的輝煌壯美的一頁,西部大開發中,大壩溶洞地理位置特殊,豐富的內涵資源,不僅僅屬於淳樸、熱情、好客的大壩人民,更主要的是它應屬於整個西部地區、全國、全世界的,應當受到非常的重視和保護。
大鯢之鄉
大壩環境幽雅、水質清澈、潭洞無數,是大鯢自然繁衍棲息的天然場所,素有“大鯢之鄉”的美譽。2002年, 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占地10畝的大鯢保護馴繁研究中心,使大鯢馴養成活率由過去的30%提高到80%以上。目前,這個研究中心已馴養自然大鯢4000餘條,其中有舉世罕見的白色大鯢30餘條。這些白色大鯢每條長約20厘米,重約0.4公斤。專家認為,這個研究中心馴養的白色大鯢屬目前世界獨有,無論從研究新的種群,還是研究基因變異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經濟價值。
大壩豬兒粑
大壩[豬兒粑]是大壩馳名的美食,飲譽川滇黔邊區和成渝地區,其歷史有三百三十二年,是漬乾隆年間客家人遷徙大壩時帶來的美食文化,是春節的必備佳肴和待客的上品。“臘月三十守田坎(即守歲),正月初一搶元寶(即湯元)。”從初二開始,小鎮家家戶戶就要做“豬兒粑”了。這“豬兒粑”便是小鎮獨具風味的名小吃
大壩裹腳肉
。大壩裹腳肉,是大壩又一馳名的美食,飲譽川滇黔邊區和成渝地區.大壩裹腳肉十分講究,其一原料必須是豬肉坐墩的笫二刀,肉質鮮嫩,肥瘦皆宜;其次煮時火候到位,既不過生也不過熟,剛好煮熟皮肉脆性為適宜;其三,要砧板平整,刀快鋒利;其四是廚師(片肉師)手穩刀平速度快,這樣片的白肉才薄葉均勻,又薄又長,剔亮透明.薄如蟬翼,大壩人稱之為"裹足肉",這是"大壩裹腳肉"的特色.第五,"大壩裹腳肉"十分講究蘸水,用上等妝醬油拌以姜蔥和蒜泥,糊海椒,味素等佐料調和而成.由此"大壩裹腳肉"遐邇聞名,是席上珍餚,接待客人的佳品。
大魚洞風情苑
大魚洞“風情苑’’是大壩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她依山傍水,座落於大壩風景名勝地-大魚洞的九曲河畔, 這裡芳草鮮美,綠菌繽紛.又是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三百年前這裡有一個非常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在張三豐修道蟄居大壩勝景“朝陽洞 ”的地方,有一對石塑犀牛,一雌一雄,膘捍俊偉,其羽光亮,有如汗露,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逗人喜歡,這也是朝陽洞的奇觀之一。不知何年月的一個朔望之夜,雄性犀牛私自出洞下山去官田壩偷吃麥禾。然事也湊巧,適逢夜間巡夜的農夫發現,原以為是哪家的牛偷吃莊稼,便提起木榜追打.於是犀牛右腿被打斷一截,犀牛負痛飛騰至大魚洞以清泉療傷,由是傷也神奇般地痊癒了。然因犀牛坐在洞泉的洞穴處,由是龐大的身軀堵塞了地下河的流出。第二天拂曉大魚洞周圍的人陡然發現大魚洞的水斷了,末見流出。而這時適有沙壩頭的人說,不知何因?馬踏井咋夜漲水溢出井口,周圍遭殃。但大家仍沒有回過神來,只道妖精作怪。於是大家趕忙去神仙坡燒香許願,又請道人來洞口作法驅神。說也奇怪,不多一會兒人們便發現一隻犀牛從洞中飛出直奔朝陽洞而去,頓時大魚洞洞水湧泉而出,大河恢復了往日正常。時有執著者信然去朝陽洞查過究競,發現一隻受傷的犀牛還大汗淋淋,氣喘吁吁。查者將此情景告之鄰里,於是乎一傳十,十傳百,訊息不脛而走,片時古鎮沸沸揚場,熱鬧了好幾天。經此一事,大壩的老年人更加信神敬佛,行善積德了。這個優美傳說雖說杜撰,但也不失為大魚洞增添了不少人文氣氛,加之這裡有麗江式的水碓,水碾,水車等仿古作坊和得天獨厚的水系風景,還有涼亭,望江樓,以及餐飲、娛樂棋牌、釣魚、游泳、卡拉OK、小住等現代設施一應俱全,故毗鄰縣鄉的遊客紛沓而來。
文化之鄉
大壩是四川的文化之鄉,這裡的書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青少年自幼受到薰陶和培養,都喜好書畫。.這裡有國家和省級書畫家:楊星泉, 鍾承祥, 黃多強、李耀宗, 羅少模,、陶彭德、陶啟德,李弋、候昌遠、表耀祖、袁耀林、向承耕等一批俊彥.
苗族風情
大壩苗族主要聚居於大壩地區東南部和西北部的黑林壩、柏坳林、沙壩小寨、舊塘、大壩烏家坡、和尚地等村寨的交界地帶,人口:6430人,1037戶。而小寨是大壩苗族的主要聚居點,這裡的男女青少年個個能歌善舞,女的有一手刺繡挑花的好手藝,男的是種地狩獵的好能手。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還有就是林業,烤菸,餵豬養牛..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山歌、情歌等等。苗族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展望今日,在黨的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下,古鎮大壩今非昔比,省際公路—川雲公路,將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與雲南威信紅軍扎西會議會址連結在一起,在瀘州敘永縣與興文、珙縣(沙壩—仙峰、沙壩—九絲城—珙縣曹營)交叉結合部之間,大壩建成了省際公路一條與321國道貫通接軌、縣際公路三條,形成一縱三橫,形成長寧竹海---興文石海--大壩朝陽洞(大壩高裝)---雲南扎西紅軍紀念館的快速旅遊通道,並與通村公路聯網,基礎設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大壩四通八達,徹底改變了過去偏隅封閉的狀況。在電力、廣播電視、通訊方面也是遍及村村戶戶。在教育、農業、烤菸、蠶桑、林業、市鎮建設和社會福利設施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僅2008年一年的引資投入的總建設資金就達4500萬元,省級示范新村小寨、菸草希望中學、標準化煙站、菸草科研所、沙壩苗族藝術學校、平寨國小、吳樹身國小、大壩敬老院和鯢源河的整治建設等一系列亮麗風景,躍入眼帘。農林水基礎建設徹底改變了鄉村面貌,村鎮植被綠起來了。鯢源河宋江河也清澈透明了,保障了農業生產和人民民眾生活飲用需要。從鄉村到集鎮一座座磚混結構、鋼混結構的新式平房和樓房拔地而起,在塘大公路、川雲公路、沙九公路沿線,形成了一道道亮麗鳳景。優質水稻基地,香蘭菜、磨菇基地,烤菸基地、蠶桑基地及中林部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覆蓋了大壩山山水水,晏州大地一片春意盎然。2008年大壩工農業總產值達14912萬元,GDP突破億萬大關,人均純收入達4100元。在工業建設上,煤炭工業、建材工業、木材加工等方面更上一層樓,地奧集團入駐大壩進行煤炭開發,這些投資建設極大地激活了大壩經濟,有力地加大了大壩經濟和社會發展,伴隨著成貴高速鐵路由宜賓而來穿越大壩至雲南威信(扎西)畢節—貴州,必將極大地帶動大壩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大壩具有經濟騰飛的巨大潛力,和文化振興的堅實基礎。
大壩的前景,必將更加美好,光輝燦爛。
鍾濤編輯於古宋2010年3月2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