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垌山淨業寺

大垌山淨業寺

淨業寺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的陽西大垌山,創建於明朝[中國歷史朝代]洪武年間。淨業寺是佛教名剎,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玉佛城”。慕名來訪的名人墨客、達官顯貴不勝其數。留下名聯:"三載遊人重訪柳,萬花繞砌不妨禪"。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中國國畫大師關山月分別為大垌山淨業寺題辭題字。距陽西縣城向西直線距離4公里,有一處著名的名勝風景區,這裡古木森森、幽池曲澗、松聲貫耳、山明水秀,他就是遠近馳名的大垌禪林,素有“粵西第二禪林”之稱。一處風水,一方寶地。山谷之中有寺,名淨業寺,是廣東省佛教勝地之一,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垌山淨業寺大垌山淨業寺
陽西山海兼優,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有3個溫度適中、流量較大的熱礦泉,其中儒洞熱礦泉為鹹水泉,國內罕見;有河北港灣、溪頭青灣仔、儒洞月亮灣等多處開發價值高的自然景點。目前止,已建成河北海濱浴場、沙扒旅遊度假開發區及雙山島旅遊開發區,每年吸引了不少遊客。引進順德偉雄集團投資東方月亮灣旅遊度假區,重新啟動了各項建設;大垌山旅遊名勝風景區總體規劃方案已確定,投入500多萬元完成了部分景點建設,其他設施建設正抓緊進行。旅遊開發呈現一派活躍景象。集旅遊、觀光、休閒、健體、購物、娛樂教育等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冼太旅遊文化度假山莊已建成投入使用。大垌山淨業寺供奉了上萬尊玉佛,其中一尊臥佛重27噸,是亞洲最大的玉臥佛,“垌山萬佛”是陽江十景之一。
大垌山淨業寺大垌山淨業寺
大垌山淨業寺位於陽西縣城西五公里的大垌山,是佛的王國,玉佛數量居全國第一,又稱萬佛城

距陽西縣城向西直線距離4公里,有一處著名的名勝風景區,這裡古木森森、幽池曲澗、松聲貫耳、山明水秀,他就是遠近馳名的大垌禪林,素有“粵西第二禪林”之稱。一處風水,一方寶地。山谷之中有寺,名淨業寺,是廣東省佛教勝地之一,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歷史。

歷史

大垌山淨業寺大垌山淨業寺
史載淨業寺創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名剎原名大垌庵,後改名大垌寺,為羅浮梵宇的分支。歷代名僧倍出,香火鼎盛,名人墨客、達官顯貴來訪不斷,留跡無數。

康熙十六年(1677)大規模重修時,改名為淨業寺,發展為前殿、大殿、大雄寶殿三進深園林式院落,兩邊為耳房,殿與殿之間曲廊相接,殿中間置井、假山。整座建築巍峨挺拔,氣勢雄偉。

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道光二年(1822)又經二次重修,成為嶺南高涼名剎。開山祖師為“一定”和“即慧”二祖師。

大垌山淨業寺大垌山淨業寺
清嘉慶年間(1796-1820),高州知府戴錫倫辭官回家(註:“高州”者“高涼”地也,即“高州”為原“高涼郡”改制後的制稱,州治中心位於今陽江市江城區一帶。),途經大垌山,為大垌山風光景色所迷,遂剃髮為僧,盾跡空門,為淨業寺第三代祖師,成就佛界一段佳話。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至此亦流連忘返,險些走上戴太府之路,有他的詩為證:山色悲情入佛前,東山背後北山連,四周古木重重鎖,焚地重關霞洞天。
大垌山淨業寺大垌山淨業寺
民國25年(1936),陽江縣縣長李伯振更是大規模整治,在大垌山開闢公路,建造林場,引進大批名貴花木,山頂修築亭台,鋪設石道,將大垌山建為陽江縣第一風景區。佛教界除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外,亦貢獻於社會。如四十年代,劃300石租給奮興中學校董會,作為寺廟對教育事業的資助等。解放後,由於左傾影響,視淨業寺為封建迷信,佛像屢遭毀壞。文化大革命期間,寺院所有被毀一空,蓮湖填平為稻田。

1988年陽西縣建縣後,大垌山被批准為縣轄旅遊區,才得以部分重建,寺廟的主體於1990年完成。

2000年,五台山方丈妙空法師遣弟子遍訪全國名山,欲建玉佛城,陽西縣政府獲息後,即派領導同志多次前往潮陽崍山鎮吉祥堂,聯繫要求前赴陽西大垌山淨業寺選址建造玉佛城,並聘請釋妙空法師為寺院住持。法師用盡畢生積蓄,打造數量達兩萬多尊緬甸玉佛捐贈寺院,其中擁有亞洲最大的玉臥佛,體長7米,高2.5米,重達27噸.為一整塊玉石精雕而成,實屬世界罕見,更為大垌山風景區景區景上添花。

2003年大垌禪林賃著悠久的佛教文化,渾厚的人文歷史,以及絕無僅有的萬尊玉佛和無以倫比的風光景色被評為陽江市十大景點之一,從此載入史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