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噪鶥

大噪鶥

大噪鶥(學名:):中型鳥類,體長32-36cm。額至頭頂黑褐色,背栗褐色滿雜以白色斑點,斑點前緣或四周還圍有黑色。初級覆羽、大覆羽和初級飛羽具白色端斑。尾特長,均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頦、喉棕褐色,喉具棕白色端斑和窄的黑色亞端斑,其餘下體棕褐色。野外特徵極明顯,容易識別。相似種眼紋噪鶥體型較小,尾亦較短,喉和頸側黑色,胸具黑白相間橫斑。區別較明顯,野外不難鑑別。 大噪鶥是中國特產鳥類,棲息于海拔2135-4115米的山區,在甘肅極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較為常見。甚高而嘹亮的叫聲似鷹鵑,也發出拗口的嘟聲合鳴。(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描述

大噪鶥圖集 大噪鶥圖集

大噪鶥雌雄羽色相似。額至頭頂暗褐或黑褐色,眼先近白色,頰後部、耳覆羽和頸側栗色,翕灰色。其餘上體暗栗色或栗褐色,每枚羽毛在端部都有一近似圓形的白色斑點,白色斑點前或四周圍有黑色,使白色斑點尤為醒目;兩翅內側覆羽與背同色,初級覆羽和大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初級飛羽內翈黑褐色,外翈除最外側兩枚為黑褐色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基部暗灰色,端部黑褐色並由外向內灰色部分逐漸擴大,逐漸占據整個外翈的大部分,最內側飛羽與背同色,所有飛羽均具白色端斑。中央尾羽棕褐或灰褐色,羽緣綴灰色具窄的白色尖端;外側尾羽黑褐色往基部逐漸變為藍灰或暗灰色、具若干黑褐色橫斑和寬的白色端斑,且愈向外側尾羽白斑愈擴大。頦、喉和上胸棕褐色或栗褐色,上胸有時具細窄的黑色次端斑和棕白色端斑,其餘下體純棕褐色或皮黃色。

虹膜黃色,嘴黑褐色,下嘴黃色,腳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10-1468g,♀100-2208g;體長♂306-373mm,♀305-359mm;嘴峰♂26-31mm,♀22-31.5mm;翅♂126-142mm,♀122-137mm;尾♂171-197mm,♀170-195mm;跗蹠♂40.5-53mm,♀43-51mm。(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

野外鑑別特徵:中型鳥類,體長32-36cm。額至頭頂黑褐色,背栗褐色滿雜以白色斑點,斑點前緣或四周還圍有黑色。初級覆羽、大覆羽和初級飛羽具白色端斑。尾特長,均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頦、喉棕褐色,喉具棕白色端斑和窄的黑色亞端斑,其餘下體棕褐色。野外特徵極明顯,容易識別。

相似種眼紋噪鶥體型較小,尾亦較短,喉和頸側黑色,胸具黑白相間橫斑。區別較明顯,野外不難鑑別。

眼紋噪鶥 眼紋噪鶥
大噪鶥 大噪鶥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700-4200m的亞高山和高山森林灌叢及其林緣地帶。

生活習性

常成群活動,也常與其他噪鶥混群。性膽怯而隱匿,常在林下或林緣茂密的灌叢間跳來跳去,或在地上落葉層中覓食,常常僅聞其聲而不見其影,叫聲響亮、粗獷。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所吃昆蟲主要有甲蟲、象甲、金龜甲、金花蟲、天牛、步行蟲、鍬形甲、瓢蟲、蝽象、蝗蟲、蠼螋、螞蚱、毛蟲、蛾類、蟋蟀、螞蟻、鱗翅目幼蟲等昆蟲。此外也吃蜘蛛、蜈蚣、石龍子、蝦、蝸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植物果實與種子等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原生種分布地:中國、印度。

在中國分布於甘肅西南部、南部,青海南部玉樹、囊謙、東南部斑瑪,四川北部綿陽、松潘、若爾蓋、阿壩、西北部德格、甘孜、爐霍、西部康定、理塘、雅江、巴塘、西南部木里、稻城、涼山,中部成都、樂山、雅安、寶興,雲南西北部德欽、麗江、中甸、怒江和瀾滄江間山脈以及西藏東北部江達、類烏齊、察雅、昌都地區東南部、左貢、芒康等地。

大噪鶥分布圖 大噪鶥分布圖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繁殖方式

尚末有研究。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種群數量較豐富,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