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紙

千年紙鄉,厚重載德,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寫下了濃濃一筆。從唐朝初創到明清興盛,夾江竹紙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聲名大噪。清康熙年間,夾江竹紙被御點為“貢紙”,在乾隆年間欽定為“文闈捲紙”和“宮廷用紙”。

背景

始於唐代中期的“中國書畫紙之鄉”夾江手工“竹紙”,在綿延一千三百餘載的歷史長河中,有過欽定科考和皇室用紙,以及深受書畫大師青睞的輝煌,曾榮登國家金獎的寶座,見證了有著深厚底蘊的民族歷史文化,演繹著濃郁的紙鄉民俗風情。

歷史

毋庸諱言,夾江紙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有過沉寂落敗,有過現實阻撓。所幸的是,從國家領導人到地方黨委、政府,對有著悠久歷史、名揚海內外的夾江手工紙始終給予莫大
傳承千年遺風鑄就紙鄉輝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詩中所描繪的“平羌江”,就是流淌在夾江縣境的青衣江。500里青衣江衝出邛崍山脈,流至夾江城西千佛岩下,形成“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氣勢磅礴的地形地貌,夾江縣名由此而來。夾江西傍峨眉仙山,南臨樂山大佛,北接三蘇故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夾江建縣始於秦漢,縣名夾江始於隋初。1400多年來,奔流不息的青衣江哺育了沿江兩岸的夾江人民,得灌溉之便利,出物產之豐盛,使夾江在古代便享有了“蜀之良邑”的美稱。“倉廩實而知禮節”。勤勞智慧的夾江人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其竹紙製作技藝名揚海內外。
清康熙年間,夾江竹紙被御點為“貢紙”,在乾隆年間欽定為“文闈捲紙”和“宮廷用”。抗戰時期,夾江成為大後方紙張的重要產地,產量之多,種類之繁,品質之佳,技術之精,均為全國之冠。在這一時期,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先後兩次到夾江馬村大槽戶石子清、石國良家,一同研製新紙。試紙成功,畫家試筆後贊之曰“乾隆帝用的紙也不過如此……中國有了宣夾二紙,堪稱二寶”,將夾江紙提升到與安徽宣紙齊名的地位。為紀念大千先生對夾江紙所作的貢獻,夾江縣人民政府把經過他改制後的書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著名書畫家方毅、啟功、黃胄、葉淺予、董壽平、何海霞、李琦、魏傳統等對夾江書畫紙予以了很高評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手工造紙與書畫的不解之緣,孕育出了一壺、夏應良、戴雨樵等一批著名畫家,活躍在中國書畫界,為夾江添光增彩。
大浪淘沙,精品尤存。歷經千年風雨的夾江書畫紙製作技藝,秉承濃厚的文化底蘊,得以傳承。為保護這一傳統技藝,曾任國家主席和全國政協主席的李先念同志對夾江畫紙發展作出過重要批示。夾江縣委、縣政府不遺餘力的保護髮展,使夾江書畫紙製作呈現出勃勃生機。在夾江縣實現初步工業化的前提下,夾江馬村、中興、迎江等地仍有紙農1萬多人,造紙作坊1000多家,年產5000噸書畫紙,牢牢占據著全國書畫紙市場的半壁江山。“丈二匹”書畫紙問世,創下中國手工造紙之最;集中製漿,免除了紙農製漿的辛勞;傳統木刻水印工藝與書畫紙結合,使夾江書畫紙達到140餘個品種。夾江手工造紙技師曾多次到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表演,再現中國古代發明,被稱之為“東方藝術瑰寶”。夾江在千佛岩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一家手工造紙博物館,入選全國百家魅力博物館行列。2006年,夾江竹紙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申報初戰告捷,發展任重道遠,夾江縣委、縣政府正著手制定手工造紙保護和發展規劃,夾江書畫紙將擁有更光明的前景。
做好“紙”文章,壯大紙產業。在保護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提升夾江書畫紙品質,樹立良好的市場信譽,大力扶持書畫紙製作龍頭企業,培育市場品牌,建立起以市場促發展,以傳統促進步,以文化出品牌的夾江縣書畫紙發展新機制。
借勢造力,實施精品工程。深入挖掘夾江竹紙製作技藝文化內涵,加強書畫紙與書畫家的聯姻,建立全國書畫創作基地,集聚文化積澱,促進技藝升級,將夾江書畫紙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完善申遺工作,在把夾江竹紙製作技藝申報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做好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