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廣東越秀區大佛寺]

大佛寺[廣東越秀區大佛寺]

廣州大佛寺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後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於火。平南王尚可喜於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基本信息

歷史變革

供奉佛像供奉佛像
廣州大佛寺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後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於火。平南王尚可喜於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文革後,廣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大佛寺重新開放。1981年廣州佛協副會長廣明老法師出任住持,並著手重建。經努力,大雄寶殿按原貌修復,三尊大銅佛像亦重鑄,各高6米重10噸,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參訪禮佛與日俱增。1993年8月9日,廣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大佛寺大佛寺
大雄寶殿坐北向南,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至今仍為嶺南之冠,雖歷三百多年風雨侵蝕,但風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贈的優質木材作樑柱框架,至今亦基本完好。雍正十一年(1733),廣州知府劉庶選大佛寺作宣諭之所,於殿前建宣諭亭。同時在大殿兩側建韋馱殿,伽藍殿以及“佛境”、“禪林“東西兩門。此時寺院範圍擴大,佛事興旺,名聲遠播,成為廣府五大叢林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