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重慶璧山]

大佛寺[重慶璧山]

大佛寺始建於唐朝,佛身寬2.3米,高5米,是璧山縣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大佛寺也因佛身高大而得名,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

基本信息

歷史

大佛寺大佛寺
老成渝公路108省道途經來鳳場鎮西約一華里路側50米的小山上,有一石岩,古人於石岩上摹岩雕刻佛像七尊,居中者為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依次左側為藥師佛、觀世音、善意佛;右側依次為阿彌陀佛、金剛佛、如月光佛,統稱“七佛如來”。據《璧山縣誌》記載,大佛寺始建於唐朝,佛身寬2.3米,高5米,是璧山縣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大佛寺也因佛身高大而得名,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
解放後在土改運動中,該寺的田產房屋全部收歸國有,佛殿兩側住房分給徐、劉兩戶村民,緊挨大殿右側一寇姓村民又新建一住房並部分與該寺共牆,土改中唯一保留了正殿和左側木樓。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財政以400元的價格賣給所在地的德勝六社用以推棉花發展社隊企業以增加集體收入。並在大殿掘挖深坑以安放推花機。大殿右側又用亂石砌一苕窖以儲藏苕種。而住在寺內的兩戶村民都各自對著大殿前地壩掘一糞池,不時糞池糞便外溢地壩,加之雞鴨敞放踐踏,每到雨季或氣候變暖,蒼蠅蚊子亂撲亂飛,臭氣熏天,使人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名動一時的佛門淨土。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葉爆發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運動中,佛像、石碑、牌匾、對聯等全部被砸,蕩然無存,千年古剎毀於一時。
大佛寺大佛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公民信仰宗教自由的政策,邑人何素清等在得到當地幹部民眾同意後進住寺廟,同時成立民間管理小組,王文孝任組長,何素清任副組長,1994年開始重建大佛寺,1998年贖回部分廟產,同年7月,報請璧山縣人民政府批准對外開放,同時設立大佛寺管理委員會,王文孝任主任,何素清任副主任。何素清2002年因健康原因離開大佛寺。
開放之初,全寺均系土木結構的危房,百廢待興,舉步維艱,經過幾屆管理委員會成員臥薪嘗膽的努力,先後給以經濟補償,將三戶村民遷出寺外,為後來重建該寺創造了必要條件。而今該寺舊房已全部拆除並有所擴大,一座嶄新的古典式寺廟展現在世人面前。占地三千餘平方米,被損毀的佛像已全部修復,並新建了天王殿、地藏殿、念佛堂及各類生活用房三十餘間,每逢佛事活動,香菸繚繞,人流如織,好一派繁榮景象。

相關信息

王文孝由何素清推薦(來鳳信用社退休幹部),1998年受縣委統戰部和來鳳區公所委派任大佛寺管理委員會主任,胡國文、王國玉等對各種佛事、法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14年3月因年齡原因不再履職。王文孝又推薦王繼平受縣委統戰部和來鳳街道辦事處委派任大佛寺管理委員會主任,王小龍主持大佛寺的一切法事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