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錦姓

多錦(多金、獨斤、獨吉),讀音作duō jǐn(ㄉㄨㄛ ㄐㄧㄣˇ)。為單一淵源姓氏,源於女真族,出自於唐朝末期女真獨斤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多錦氏,亦稱多金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是獨斤部,在金國時期稱為獨吉氏,以姓為氏,滿語為Dogin Hala,世居黑龍江索多理村(今黑龍江上游地區)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後,滿族、達斡爾族多錦氏多冠漢姓為富氏、多氏、獨氏、金氏等。

郡望

喀什噶爾州,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地區,是中國西部門戶重要交通樞紐。

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喀什地區為疏勒國屬地,隸屬大漢西域都護府。在兩《漢書》、《魏書》、《隋書》、新舊《唐書》、《宋史》中均稱作疏勒國。唐朝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設疏勒都督府。宋朝時期為喀喇汗王朝的陪都。元朝時期稱乞思合兒、可失哈耳、可失哈里、乞失哈里等。在《明史》中稱作哈實哈兒,為東察合台汗國重鎮。清朝時期稱喀什噶爾。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設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設喀公地點噶爾道。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改稱喀什行政區,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改為喀什督察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先後設有喀什專區、南疆行政區、喀什地區等。歷為官衙、公署所在地。1952年從疏附縣析置喀什市。

喀什釋義

“喀什”系“喀什噶爾”的簡稱,是突厥語“玉石”之意,“噶爾”系古波斯語“石山”之意,“喀什噶爾”即“玉石之山”之意。另據《西域同文志》記載:“喀什謂石色。噶爾,謂磚房。其地富遮多磚房,故名”。據語言學方面的考證,認為“喀什噶爾”是古和田塞語,意為“玉石之城”。2000年,喀什市轄四個街道、四個鄉。

今日喀什市

如今的喀什市交通四通八達,每天有往返於烏魯木齊的航班,公路向東北一千四百七十三公里可達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向東南五百公里可達和田市和西藏的阿里地區,向西北一百八十公里可抵中國與吉爾吉斯共和國邊境的吐爾尕特口岸,向西南四百二十公里可通紅其拉甫口岸接中巴國際公路。

歷史名人

多錦·思忠

多錦·思忠(生卒年待考),女真族,即獨吉·思忠。著名金國平章政事。

金國末期,蒙古大軍壓境,年老的元帥多錦·思忠出任平章政事,領兵抵抗蒙軍。其在職期間,爆發了著名的“野狐嶺大戰”,這一戰決定了蒙、金兩國的歷史,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八萬蒙古軍卻對三十萬金軍進行了大屠殺。

野狐嶺,位於張北縣城南十公里,扼中原和漠北,在冷兵器時代為兵家要地,現在叫狼窩溝。由於野狐嶺大戰是在中都西北地區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組成,所以它被史官賦予了很多名字,譬如:獾兒嘴大戰,這是以木華黎突擊的具體地段而命名;澮河堡之戰,這是蒙古軍最終追殲金國主力的戰場地點為名;之所以現在大部分口徑統一為野狐嶺大戰,是因為正是野狐嶺,決定了金國北方戰局的全盤崩潰。

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成吉思汗正式斷絕和金國的歲貢,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農曆2月,在怯綠連河誓師,親率大軍南下,蒙金戰爭開始。近十萬人的行動必定有大量蛛絲馬跡,但金國對待此事的態度一直很鬆懈,甚至禁止百姓談論北方邊事,得知這一訊息金主才開始倉促布置,他一面調集軍隊向北方布防,一面求和延緩時間。

金國的軍隊主力,也就是這時候開始調動的。衛紹王以平章政事多錦·思忠、還有完顏·承裕(完顏胡沙)行省事於西北路,率領金國主力向中都北的桓州、昌州、撫州(內蒙河北交界處)運動,並授予西京留守紇石烈·執中(胡沙虎)行樞密院事,西京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打算依託界壕邊堡在中都西北和西南跟蒙古人打防禦戰。

多錦·思忠的戰略失誤

多錦·思忠率領金軍主力抵達北部地區後,第一件事就是加固界壕修築邊塞,他認為已有的三百公里界壕雖然有城牆,但沒有女牆副壁,所以決定組織軍兵、調集民夫大修土木工程,打算用這種辦法來阻止蒙古軍南下,號稱“用工七十五萬”。

但是這種消極防禦方法,除了勞民勞兵降低戰鬥力和挫傷士氣外一無所獲,多錦·思忠重新修繕長達三百公里的界壕邊塞費時費力,而實際上只要集中兵力突破一點,整條三百公里長的防線就會全落空。

成吉思汗觀察後,當即分兵三萬給三個兒子去打西京,以牽制紇石烈·執中,自己則集中八萬兵力,在一舉突破烏沙堡後,立即發揮蒙古騎兵機動作戰的優勢,繼續迅猛推進,又奪取了烏月營,徹底擊潰了金軍,並展開“不留喘氣者”的大屠殺。

就這樣,多錦·思忠苦心構築的三百公里界壕泡了湯,而金國政權就此開始喪失了與蒙古對抗的實力。

多錦·西郎阿

多錦·西郎阿:(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黑龍江鑲白旗人。著名清朝將領。

清道光年初(公元1821年),多錦·西郎阿出任頭等侍衛,後累官至喀什噶爾直隸州(今新疆喀什)領隊大臣、護軍統領,對穩定新疆地區有所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