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聞部

印度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譯為波收婁多柯、婆吼輸底柯,又作得多聞部。

佛教專有名詞

各種相關說法

諸經論對於此部的源流有異說︰
(1)《異部宗輪論》、《多羅那他佛教史》〈上座部傳〉及〈正量部傳〉、《舍利弗問經》等謂出自大眾部。
(2)巴利文《論事注序》(Katha^vatthuppa-karan!at!t!hakatha^)、《島史》、《大史》、《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分別部品〉謂出自雞胤部
(3)《多羅那他佛教史》〈有部傳〉謂出自有部。
今多主張此部繫於佛滅二百年間,從大眾部分出的一派。
關於此部部主,依據《部執異論疏》、《異部宗輪論述記》所載,佛在世時,有一仙人,名祠皮衣(被樹皮衣以祠天故)。彼出家後,證得阿羅漢果,且對佛所說皆能誦持。佛涅槃時,彼在雪山坐禪而不知。逮佛滅後二百年間,始下山,至央崛多羅國尋找同行人。時彼見大眾部唯弘三藏淺義而不達深義,乃俱弘佛說之深淺義,而自成一部派,名為多聞部。
此部教義是將佛之言教分為世間、出世間二種,謂佛之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五音,能引導眾生入出離之道,故為出世教;而佛之其餘言教則為世間教。由於此部肯定大天五事,且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又祠皮衣(Ya^jn~avalkya)乃古奧義書(Upanis!ad)時代的仙人名,故其思想可謂兼具大眾、上座二系及奧義書哲學的色彩。
此外,一般以‘多聞’一詞有‘博學’義,故謂此部名稱系源於部主或部眾的博學,與佛弟子四眾中的多聞眾可能有關連。但據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所述,多聞決不是指一般廣博的學問,而是指能於色等生厭離而引向解脫之謂。印順以為,此部以佛五音為出世法,與《雜阿含》經義有關,故系依此義而名為多聞。(參閱附錄)

◎附︰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六章第一節(摘錄)

多聞部的古代解說,以為他‘所聞過先所聞’,比從前要廣博得多。我以為,這不是本來的意義,如《異部宗輪論》說(大正49·16a)︰‘其多聞部本宗同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佛法說‘多聞’,決不是一般廣博的學問,如《雜阿含經》卷一說(大正2·5c)︰‘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多聞,是能於色等生厭離等,引向解脫的。五音是出世法,與《雜阿含經》義有關,多聞部是依此而名為多聞的。在這第二階段,上座與大眾部的再分派,都標揭一家獨到的教義,作為自部的名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