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七年

夏七年

夏七年,90後當紅作家,現居山東菏澤。04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作品百餘萬字。被評為 “90後最具才情的情感作家”。2016年,夏七年隱居解憂牧場,引發爭議。

基本信息

解憂牧場事件

夏七年隱居解憂牧場 夏七年隱居解憂牧場

2016年,作家夏七年隱居解憂牧場。10月12日,夏七年公開發表了一篇牧場日記,該日記一經發出,既引發網友廣泛關注。10月14日,新浪微博上一個“夏七年隱居解憂牧場”的微話題,引發爭議,該話題迅速躍居新浪微博話題讀書榜第一,超過500萬網友圍觀。

個人資料

夏七年 夏七年

夏七年,08年退學之後從事自由寫作。因作品關注被世人遺忘在角落裡那些寂寞少男少女的宿命,愛情,流離,孤獨等敏感話題,頗受青少年讀者追捧。其部落格言論也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高二時因熱衷寫作和旅行而退學。受張愛玲安妮寶貝及《麥田守望者》等書籍和作家的影響,開始著重定位自己的文筆和格調。

代表作品

《情殤芭蕾》,《過客》,《七年》,《落雁》,《安蕾姐姐的幸福》,《謹瑜冰蝶》,《芭莎的夢幻》,《像她愛我一樣愛她》,《遺忘是煙花的罪》《傾城的孤獨末稿》,《寂寞路》,《中國文人冷藏室里的寒香》《最美的曾經沉靜》等等。

個人新浪部落格

夏七年的新浪部落格創建於2009年。短短五個月的時間,便躋身於百萬草根名博的行列。在90後作家中可謂獨樹一幟。主要發表隨筆及評論。因文風獨特,經常被新浪網作為重點推薦。

媒體評論

夏七年 夏七年

這部長篇小說是夏七年結束純粹的網路小說創作生涯投身紙媒後的第一部轉型之作。小說主要講述一群少年在青春時代的愛恨痴纏。與以往不同的是,夏七年用自己獨特的筆法掌控文章全局,做到了文筆精緻與情節素雅的同步完善。小說自完稿之日起就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給予極高的評價。並首度被中國寫手之家等多家網站做專題報導。亦是作為某文化公司2010年年末巨獻重磅推出。中國著名作家/《作家文宛》主編劉恩銳、《80後》主編呂小晶、《後來》主編飛天燕子、《流年》主編雪小禪、看書網編輯徐蔓,著名作家劉衛東《萌芽》資深編輯胡瑋蒔、文學界元老級人物林藝、中國寫手之家網總策劃蕭盛等眾人媒體人紛紛對作品作了點評。

書評: 用文字雕刻時光的少年

林藝

說夏七年是90後最具才情的少年作家絕不為過。在《七年》這部小說之前,我已經讀過他的很多作品。當時很質疑他的年齡,覺得這么熟稔的文筆絕對不可能出自一個90後的少年之手。包括他對張愛玲作品與孤獨情懷的解析;對青春、愛情、宿命與搖滾樂的痴迷,對中國古典文學美的延伸等等,這些少年具備的元素都被他用精準的文字刻畫出來,給人流連忘返的回味。很多人說他在寫青春文學,其實他的寫作範疇要涉及很多領域。也正是因為有紮實的文學功底,使得他的寫作空間愈來愈遼闊。很多時候,你根本感覺不到他在歇息,勤奮的程度讓人吃驚。在2009年年末,他結束了自己兩年的網路小說寫作生涯。當某記者問及為何在每部網路小說都榮登VIP銷售榜榜首的情況下,突然更換筆名轉型寫紙媒?他的回答是:“網路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出現,但更想挑戰一下新的自己。在網路和紙媒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互補。”顯而易見,他心裡還萌生著豐盛的孤傲和追逐。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對利益的輕浮。為了自己的夢想甘心從頭再來。這是現在年輕人極難做到的一點。

事實證明,他無論如何轉型,都很出色。

在2010年年初,他開始在新浪寫部落格。不到半年時間,就躋身百萬草根名博的行列。現在來講,訪問量上百萬的部落格實在不稀罕,但問題是,他的博文筆調依然堅持自己的風格,不附庸風雅,不隨波逐流。這就十分難能可貴了。在刻寫獨特文筆的前提下,不乏關注一些社會現象。比如,以獨特的視角評論“社會對90後與非主流的偏見”“吻癱美國機場事件”“反駁韓寒郭敬明暢銷書低俗事件”“春晚後台”等,曾引來網友鋪天蓋地的熱議。目前三分之二的博文都會被新浪編輯推薦至新浪部落格首頁。後來他告訴我,經常有人在部落格留言說他是“90後最具發言權的代表。”和 “90後文字領袖。”雖然他並不習慣這些稱呼但我覺得從他對社會現象評述的觀點和角度而言,讀者授予他這樣的稱呼的確當之無愧。

其實很多人還不知道,夏七年在高二時就曾因厭惡校園規則限制,而選擇退學。退學前夕,學校舉行過一次文化課聯賽,當時他以優異的成績在全市文科類考試中名列前茅。但他毅然堅持選擇的退學。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我之所以參加那次考試是因為,我想證明我不是考不出好的分數,考不上好的學校,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於是開始獨自背上行囊去旅行。他說,自己是在流浪中洞察世界,觀望幸福,然後執筆將其記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我很欣賞這樣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不是說所有的個性都能稱之為個性,就像他說過,要低調,低調的資本是隨時都可以高調,不然,就無所謂低調。類似這樣看似尖酸但很有通透力的文字,被他說出來之後,立刻風靡網路,成為流行語。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奇蹟。有很多少年作家喜歡張揚,寫點東西就虛張聲勢,唯恐別人不知。夏七年完全顛覆了這類現象。一年之中,除了旅行,攝影,和朋友聚在一起玩之外就是看書寫文字。他告訴我,很喜歡像張愛玲,錢鍾書,李清照,蘇東坡……這些作家和詩人非常有辨識度的文字。他的閱讀範圍更是沒有限制,文史八卦,新聞娛樂,雜誌報刊……這也造就了他一手好文筆的基礎。加之常年旅行的所見所聞,相比較同齡人來說,閱歷要豐富的多。

在與他交談中得知,2007年,他便拿著十幾萬字的書稿隻身踏上去西安的旅途。那是他的第一本書《過客》。那部書稿在當時就引起眾編輯圍觀,爭相閱讀。三個月後,《過客》出版了。限量的印刷在短時間內一銷而空。著名作家《作家文宛》主編劉恩銳給《過客》寫的序言裡這樣說道:“他這顆金子,很快就會閃光的。不是靠臉蛋,而是才華。”去年,劉恩銳先生給夏七年打來電話,談《過客》修訂再版的事情,被他一口委婉的回絕。他對過去不成熟的文筆感到羞愧,想重新開始。並不是說他不敢面對過去,而是他更想把有份量的文字傳遞給大家。而《七年》的問世,讓所有人叫好。

在這樣一個才華與辨識度兼備的少年眼裡,曾多次淪陷文字的國度。他特彆強調文筆的特質,認為寫不具備特質的膚淺文字還不如不寫。看完《七年》之後,我的確被他這種對文字及語言的銜接能力感到震撼。幾乎可以這樣說,當讀完《七年》以後只憑藉文字的節奏及辨識度就知道是不是夏七年所寫。這裡沒有一點浮誇的意思,相信讀過這本書的讀者也一定會有同感。這部書作為夏七年轉型的力作,十分成功。

書評: 我讀小說《七年》

劉恩銳

《七年》這部小說的特點在於作者對人物心理特質的探索。

之外就是十分注重語言節奏,讀的時候就好像在聽音樂一樣。

小說的取材並沒有摻雜時下流行的青春小說元素。但讀來仍舊愛不釋手。這就是我為什麼一再強調這部書的可讀性。它像一個旋轉的風向標。指引著人們珍惜幸福,遠離遺憾。

夏七年將故事情節安排於一座小城。在這個小城裡,以看似簡單的筆調將不同層次的生活狀態同時刻畫了出來。一個流浪歌手,一個富家千金,一群寂寞的學生。這三點一線之間囊括了所有的青春感情點。在讀的時候,極容易產生共鳴的不是其中的經典語句,而是那種架設在塵世間的樸素情懷和本身具備的神秘性。他在“離別”與“生死”這個話題上,做了延展性的探討。從而引發人們對少年空茫姿態的依賴和清醒。我覺得這一寫作手法,在當下來講,極為罕見。

當我讀完《七年》的時候,只覺得心裡一陣清涼,來自追憶里的清涼。因為這文字承載了太多太多不甘示弱的愛情理念。雖然主人公的結局令人十分惋惜。但終究是目睹了一場清澈的愛戀,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另外,更值得一說的是,這部小說將某種世態中的“憂鬱感”及“惆悵感”貫穿始末。要寫這樣的文字是極為耗費心力的。你抬起頭,是悠悠的藍天白雲,低下頭,是灰濛濛的世界,轉過身,卻又是靜悄悄的一片。這種絲絲縷縷纏繞在心間的情緒時刻圍繞在讀者身邊。第一次讀,感覺那文字纖塵不染,再去讀,覺得這故事紛擾漫長。讀到結尾,卻依舊想期待或猜測終極的結局會是什麼。這場愛戀會不會就此結束,還是有更突然的轉機。這種飄蕩的探索欲使得內心很充實。

這種愛與愛的痴纏,恨與恨的決絕,足以燃燒每一顆少年的心。

讓寂寞的孩子不再寂寞,讓明朗的孩子在寂寞中清醒,我想這也是夏七年想。

當友情,親情,愛情,悲情,同步上演的時候,真的由不得你猶豫。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們需要以認真且沉穩的心態去閱讀,去體悟,這份凝結在作者心裡的情結。

我曾說過,《七年》是青春小說的典範。現在卻覺得不僅如此,更多了份關於世情底色的深刻追尋。

希望這部小說能讓一切浮躁的心情變的寧靜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