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殖公司

基本信息

簡介

清代末年出現的新型農業企業。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兩江總督劉坤一奏請令張謇籌辦公司﹐築堤開墾通州(今江蘇南通)沿海灘地﹐於是在江蘇省成立了第一個墾殖公司──通海墾牧公司。同年清廷計畫放墾內蒙古荒地﹐任命貽谷為督辦墾務大臣。1902年﹐貽谷奏請就地成立墾務公司﹐官商合股。接著安徽巡撫聶緝奏請設立農工公司﹐籌撥官款﹐從事官墾。1909年(宣統元年)﹐廣西巡撫張鳴岐奏定墾荒章程﹐成立墾務公司。政府的政策措施對墾殖公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農商部1912年統計﹐全國各省有墾殖公司一百七十餘個﹐投資總額達六百三十餘萬元。其中發展比較迅速的﹐首推江蘇﹑廣東兩省。江蘇共二十七個公司﹐所投資金達一百八十一萬多元﹔廣東共四十三個公司﹐所投資金近一百三十五萬元。
墾殖公司的經營項目以種植棉糧兼事畜牧為主﹐這類公司大約一百個﹐資金五百多萬元﹐如張謇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馬相伯等在江蘇丹陽縣創辦的墾殖公司等。其次是經營桑茶園藝的公司﹐約五十個﹐資金五十多萬元﹐如張謇在通州創辦的阜生蠶桑公司等。此外﹐還有專門從事發展林業﹑畜牧業﹑榨油業的公司。公司創辦人多系地方官紳﹐如張謇系翰林院修撰﹐張弼士(廣東海陽興利有限公司創辦人)是農工商務大臣。也有不少富商﹐其中很多是華僑。
墾殖公司的土地主要是包買官荒﹐有的是租買民田。在墾殖過程中﹐很多公司修堤築閘﹐引水灌溉﹐使荒土變成良田。有的注意改進農業生產﹐還有少數公司購買外國農具如水犁之類等。張謇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先後集股三十萬兩左右﹐押買通州﹑海門一帶官荒十多萬畝。1904~1910年間共開墾成熟地三萬餘畝。所墾熟田大部分出租﹐自營地僅占百分之十。自營地中主要種植棉花﹐小部分種植糧食作物。該公司憑藉雄厚財力﹐召僱人工﹐興修大規模水利﹐築壩開渠數萬丈。在種植耕作方面﹐採用科學方法辨別土壤﹐並使用新式農具﹔還致力於傳播新品種﹐如引用優質美棉。1904年﹐張謇派專人到美國考察大農場耕作制度﹐並擬購買農業機械進行仿造。
墾殖公司把近代企業的經營方式運用到農業﹐在生產方面大多數投入巨額資本﹐僱傭大量工人﹐其目的是為剝削僱工的剩餘勞動﹐實現價值的增殖﹐擴大再生產﹐不僅經營方式遠較一般個體農民優越﹐而且經營的資本主義性質較之經營地主更前進一步。只是由於社會條件的限制﹐沒有獲得順利發展﹐大多數公司中途夭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