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臨江產業園

宿松縣臨江產業園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1955年11月建場。 1975年9月,建立安徽省華陽河總場領導小組。 1977年4月,成立安徽省華陽河農場黨委。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

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是安徽省第一個進入國家層面的區域規劃。2008年初,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安徽省時,要求安徽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是安徽省政府2010年4月批准籌建的省級工業園。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地理方點陣圖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地理方點陣圖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復興鎮沿江一帶,在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區域,規劃總面積50平方公里,有40平方公里是省屬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用地。宿松臨江產業園既是皖、鄂、贛三省交會點,又是八百里皖江第一園,也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的橋頭堡,南臨長江,北倚黃湖,東靠長江絕島小孤山與環鄱陽湖生態示範區隔江相望,和武漢城市圈北岸牽手。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擁有8公里深水岸線,復興港為5000噸級深水碼頭,年吞吐能力 165 萬噸。特定的區位條件、長江黃金水道和省屬華陽河農場用地,賦予了宿松臨江產業園先天稟賦。宿松臨江產業園陸路交通非常便捷,距宿松縣城47公里,距九江市40公里,距九江外貿碼頭53公里,距安慶外貿碼頭120公里。距合肥、南昌、武漢均為二小時高速車程。合九鐵路、105國道線、滬蓉高速線穿境而過,安九公路可打通至九江和廣濟高速通道。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距離正在建設中的望江長江大橋40公里,通過大橋可接通安景高速直達江南。

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型工業為主、以吸引外資為主的發展方針,著力在完善園區功能、建好起步區、最佳化服務等方

省發改委通過宿松臨江產業園總體發展規劃省發改委通過宿松臨江產業園總體發展規劃
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積極依託港口條件發展大進大出產業,努力培育和不斷壯大以紡織服裝、建築材料為主體的特色型工業,以機械製造、精細化工為主體的配套型工業,以港口倉儲物流、原輔材料大市場、綜合服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規劃圖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規劃圖
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以新材料、新環保、新電子為主體的創新型工業,建成具有地方資源特色的建材產業基地、以出口小商品及機械產品等為主的加工製造基地、以勞動密集型為特色的出口服裝加工基地、以農業資源為依託的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基地,不斷增加產業園在安徽臨江地區和昌九工業走廓中的份額,逐步將園區建設成為安徽臨江產業發展軸上的西部龍頭、安徽沿江城市群西部門戶新城。

園區定位

努力在對外開放、工業經濟、發展外向型經濟和促進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等方面發揮積極的視窗作

宿松縣與省農墾集團及華陽河農場合作發展會宿松縣與省農墾集團及華陽河農場合作發展會
用、輻射作用、示範作用和帶動作用。
努力把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建設成為:產業特色明顯、園區功能完善、發展環境優越、經濟社會和諧的創新型園區,並逐步建設成為臨江港口工業新城。

園區功能

宿松縣委書記張小青來華農洽談產業園合作宿松縣委書記張小青來華農洽談產業園合作
區域性的大型精細化工基地、建材基地、小商品基地、服裝基地、食品加工基地;
◆以大進大出、高耗水產業為特徵的現代化園區;
◆安徽臨江產業發展軸的西部龍頭園區;
◆安徽沿江城市群西部門戶;
◆臨江港口工業新城。

發展目標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到2010年,主要實現下列目標:
一是起步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管委會將按照總體規劃要求。開發取得新突破,“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

產業園省測繪專家用GPS衛星定位儀測量放樣產業園省測繪專家用GPS衛星定位儀測量放樣
設,兩縱一橫道路建設,污水處理廠建設,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
二是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累計吸引縣外、場外資金超過10億元人民幣;
三是實現區內年生產總值20億元以上,工業總產值100億元;
四是吸引、建設3-5家年產值超20億元以上的以大進大出、臨港發展為特徵的大型精細化工企業、新型建材企業或農副產品加工企業;
五是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集聚人口能力不斷增強,園區人口達到1萬人。

招商引資

一、宿松縣臨江產業園首期起步區10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外招商。2010年前打通經緯各主幹道路、給排水工程。新建污水處理廠、供熱站、變電站、消防站和通訊設施,新建外貿深水碼頭。結合遠期建設完成近期建設中所需的各類管線工程鋪設或架設。在所修建的道路兩旁種植觀綠化帶,重點進行生態建設。
二、招商方式:採用“BT”方式對外招商投資建設(企業投資建設,政府分期回購)。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有了“路標”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有了“路標”
三、還款保障措施:可在園區已收儲的土地範圍內,明確相應土地(價值略高於工程款)作為償還建設投資的抵押;此抵押土地的使用權必須通過招拍掛方式取得;若投資方在參與招拍掛時獲得土地使用權,其投資款在按規定完善有關財務手續後可轉作土地價款。若未取得土地使用權則按投資契約約定分期償還工程款。
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造價的確定:以2000年全國統一市政工程預算定額安徽省估價表及2003年安徽省市政工程補充定額估價表和相應的取費標準為預算依據,委託具備相應資質的造價諮詢機構編制預算,按工程投資方承諾的下浮比例予以下浮後作為工程總價款。

安徽省政府批准同意籌建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

2010年4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籌建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的批覆》皖政秘[2010]97號檔案批覆,正式批准籌建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檔案要求,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應建成產業特色鮮明、綜合配套能力較強的產業集聚區,主要發展輕化工、新型建材、倉儲物流等產業。要進一步修改完善產業園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明晰產業發展重點。要科學制定園區分期建設規劃,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加強集約用地,切實做到規劃一片、開發一片、收效一片。要加強對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籌建工作的領導,做好產業園建設與有關城鄉規劃的銜接工作,加強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招商引資步伐,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帶動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安徽省政府批覆同意籌建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安徽省政府批覆同意籌建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籌建期間有關政策比照省級開發區執行,籌建工作完成後,報省政府正式批准。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規劃面積按6.08平方公里控制,其中第一期規劃面積為5.6平方公里,有條件拓展區10.29平方公里。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台。產業園的建成將進一步拉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復興鎮的發展改革、擴權強鎮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第一期規劃範圍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規劃範圍:同興村全部、華陽河一分場、套口村、王洲村的部分均屬於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規劃區範圍,面積為6.08平方公里。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復興鎮發展的歷史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總體發展規劃圖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總體發展規劃圖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復興鎮位於宿松縣東南五十公里處,長江中下游的北岸,皖、鄂、贛三省結合部,東臨望江縣,北連黃大湖,南濱長江與江西省彭澤縣、湖口兩縣隔江相望,西北與安徽省華陽河、九成兩農場相毗連,西隔十五分鐘的車程就是湖北省黃梅縣小池鎮,復興鎮這裡俗稱“吳頭楚尾”,是一個有著百餘年歷史的商埠重鎮,襟江帶湖,沃野平疇,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是皖西南農村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復興鎮概況

復興鎮鎮區與省屬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相連,鎮區占地總面積105平方公里,其中鎮區占地1平方公里。鎮區現有集體耕地3.3萬畝,現有人口5.7萬人(其中商品糧食人口2338人;離土不離鄉1229人)。
安徽省農墾總公司華陽河農場、省司法廳九城勞改農場、省河道管理局、九江長江海事、市地方海事、市港口局等駐復興鎮的省市單位達10餘家。
復興鎮是八百里皖江上游一個古鎮,被人們譽為“皖西南邊陲一顆明珠”。

長江絕島--小孤山長江絕島--小孤山
國家3A風景區著名佛教文化勝地“小孤山”座落在本鎮。
1983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1984年10月正式成為標準建制鎮。
1998年度復興鎮黨委被命名為“六個好”鄉鎮黨委。
1999年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中心建制鎮”。
2003年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重點中心鎮”。
2004年中國歷史出版社將復興鎮收錄編撰在《中國2000名鎮》巨著之中。
2005年度復興鎮黨委被再次命名為“五個好”鄉鎮黨委。
2008年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全國第二批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
2009年6月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擴權強鎮試點鎮。
2010年4月5日安徽省政府研究,以皖政秘[2010]97號檔案批覆同意籌建“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復興鎮境內)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籌建期間有關政策比照省級開發區執行。
2010年12月又被省旅遊局授予“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稱號。
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圖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圖
復興鎮現轄7個行政村,3個社區,60個鎮區單位。其中,由區、鎮合管,以鎮為主管理的單位4個;以區為主管理的單位12個。復興鎮鎮黨委下轄46個黨支部,1166名黨員。2005年初外出務工黨員95名。已在黨員流入地較集中廣東省東莞、福建省石獅組建了流動黨支部。
復興鎮總人口5.7萬人,鎮區人口2.0萬人,城鎮化率達35%。鎮域面積873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233公頃,鎮區面積350公頃,是宿松縣的農業大鎮,其主要農作物有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紅薯、馬鈴薯等。該鎮20世紀80年代初就被定為國家優質棉出口基地,因此素有“棉鄉”美譽,生產的“冠球”牌優質棉遠銷海內外。棉花加工、油脂加工是本鎮的支柱產業。
復興鎮域內有江岸線40公里,是長江流域有名的天然避風港和深水港,並有5000噸級深水碼頭及輪渡碼頭;
公路縱橫交錯,上至九江、武漢,下達安慶南京京九鐵路銅九鐵路滬蓉高速、景九景速公路等插肩而過。

歷史背景

宿松縣復興鎮系復興鄉之前身,古屬九江,史稱“潯鎮”,又因清朝“洋人”駐紮,也稱“復洋鎮”。歷史上曾名金家寥、鱘鎮、小孤山鎮、潯陽鎮、潯鎮。
復興舊址在江壩南側,為宿松縣境長江邊緣的古市鎮。《採風冊》載:同治八年,港經大水,泥沙壅塞,舟楫不通,鹹豐同治年間,壩外南向江岸,次第倒塌,鎮與江流僅隔700步遠。復興最早乃為十幾戶人家集居的小漁村,清道光八年(1828年),一場大火災,焚毀了鎮上全部草房,二次重建後,多為磚木結構瓦房。房屋排列較前整齊,後又修建一條街,呈“丁”字形。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偽政權在復興建立“宿松縣政府”。因江岸崩塌,居民數度遷徙,重建集鎮。解放前就是商業繁華之地,店鋪林立、夜市通霄,八大商號,遠近聞名,素有“小香港”之稱。
解放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復興鎮舊鎮已淪於江心。
1954年以後於堤內建鎮,即現今“復興鎮”。現今復興鎮黃湖路一帶,各種服務行業雲集,全鎮從事商業、飲食服務的達570餘戶。百貨、醫藥、食品等國家三級批發站應有盡有、商貿流通異常活躍,並多處街道新建了大型商品市場。一批國有二輕企業如輕工機械、棉花加工、紡織、服裝造紙、製藥應運而生,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度輝煌,這些都奠定了復興鎮商貿重鎮的基礎。

交通狀況

復興鎮區:長1600米的復興路,是鎮內的主要街道,1985年鋪設水泥路面。另有6條計1860米長通往居民住宅區的小道,均為水泥路面。
新鋪設復鎮至王洲7.4公里長的水泥路面;黃湖南路長405米、寬9米街心水泥路面,路兩旁3米寬人行道水泥路面,及黃湖北路370米長、3米寬人行道水泥路面;十字街心及孤山西路混凝土路面建築即將完工。
擴寬延伸孤山西路擋土牆627米:安裝懸臂式太陽路燈。
水上運輸:宿松縣復興鎮濱江依湖的區位使水上運輸尤有特色,境內40公里的江岸線建有深水碼頭3座,貨物吞吐量為165萬噸以上,宿松臨江產業園擁有8公里深水岸線,規劃籌建的復興港為5000噸級深水碼頭,海輪大小碼頭有30多個。
長江中游北岸同馬江堤指揮部設立復興鎮。
公路縱橫交錯:安九公路(安慶至九江)橫穿東西,沿江公路橫貫東西,北與105國道、318高速公路相連線,距九江市40公里,距安慶市100公里,上至武漢,下達南京、京九鐵路、銅九鐵路、滬蓉高速、景九景速公路等插肩而過。是安徽省通往湖北省、江西省的要道之一。

基礎設施

復興鎮電視台、文化館、電影院、新華書店俱全,有2所完中、4所國中、16所國小、4家醫院。另外,較完備的供電、通訊設施,較發達的客貨運輸,為復興鎮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4年以後,復興鎮架設了11萬伏高壓輸變電。1985年7月1日鎮區所有單位全部用上高壓電。
為解決鎮區內居民、職工吃水問題,經鎮出面協商,有條件的單位和居民戶,接用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自來水廠的自來水;並同時發動居民打機井取用井水。
為解決排水問題,鋪設排水涵管,填平污水坑。

經濟發展

復興鎮棉花、油菜、小麥、大豆、芝麻等交易量大、面廣,有1510多個商業網點遍布全鎮,門市房面積有15萬多平方米。
2007年復興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現5.1億元,是皖西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復興鎮在安徽省發改委的指導下,完成了《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規劃》,把復興鎮定位為安徽沿江城市群西部門戶新城,把安徽省宿松臨江產業園作為安徽臨江產業發展軸上的西部龍頭來建設,鎮內有省轄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安徽省九城勞改農場、平安聯運、怡豐紡織(原安徽省華陽河紡織廠)、華鑫油脂、潤申棉業、東陽磁材等省市屬及較大企業10餘家。
復興鄉並鎮後,復興鎮黨委、政府認真分析了復興的歷史和現狀,根據城鄉並存,農業比重加大,商貿傳統優勢突出,工業具備一定基礎等特點,確定了“工貿興鎮”發展思路。突出抓了“農業基礎、民營主體、商貿帶動、城鎮突破”四個工作重點,推動了復興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復興鎮黨委、政府充分把握髮展機遇,努力探索適應鎮域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逐步完善復興鎮的整體功能,不斷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積極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復興鎮被列為國家發展改革試點鎮

2008年4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第二批160個《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名單,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復興鎮名列其中,這是安慶市首家被列為國家級發展改革的試點鎮。
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是國家發改委開展的旨在通過小城鎮體制機制創新,在全國打造一批有示範帶頭作用的試點鎮,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2004年8月,國家發改委選擇118個小城鎮率先開展第一批試點。2008年國家發改委又結合深化農村改革和新農村建設,開展第二批試點。在省發改委積極爭取下,安慶市宿松縣復興鎮等全省11個鎮名列其中。據了解,新一輪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包括小城鎮規劃、發展特色經濟、農民工管理和服務、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試點、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多項內容。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發展的歷史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1955年11月建場。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辦公大樓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辦公大樓
是安徽省農墾廳規模最大的省屬農場。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復興鎮 。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位於皖、鄂、贛三省交界的宿松縣境內。南臨長江,北靠黃湖、大官湖、龍感湖,東連九成坂農場,西與湖北黃梅縣接壤。東西長約60公里,寬約4公里,為帶狀狹長地域,折合13.5萬畝,其中耕地近10萬畝,宜林地2600多畝,水面2萬多畝(養殖面積4470畝),面積96平方公里。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水運有輪船碼頭與沿江各城市通航,可與上游的九江、武漢通航和下游安慶,並與對岸彭澤縣隔江相望。陸地上交通有復(興)宿(松)公路213省道與105國道、合九鐵路相連,水、陸交通方便。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部東側江中有海門天柱小孤山,相鄰縣市有天柱山、古城安慶市,隔江有江西省廬山、石鐘山龍宮洞等著名風景旅遊區。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土地總面積134966畝,其中耕地100008畝、林地2031畝、水面20317畝(養殖面積4441畝),果園280畝。總人口19650人,職工10879人(包括離退休職工2381人)。有科技人員1244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52人、中級技術職稱430人、初級技術職稱1992人。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5867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機190台、聯合收割機121台、排灌機械263台、汽車79輛、主要農機具476台套。農田機械作業量達110萬標準畝,全場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程度達70%以上。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下轄5個副縣級農業場,5個工業廠(其中2個副縣級),以及棉科所、種子公司、商業公司、供電所等直屬單位。場部設定19個科室。
教育部門: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教師287人,在校學生2679人;國小2所,教師133人,在校學生1201
居民社區居民社區
人;幼稚園9所;技工學校1所,教師36人,在校學生397人。國小入學率100%,升學率98%。總場下屬各單位設有職工業餘學校,廣泛開展業餘教育和崗位培訓。
衛生部門:有中心醫院1所、區級醫院5所、衛生室41個。
1990年社會總產值2336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1173萬元、工業產值11653萬元、建築業產值152萬元、運輸業產值220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171萬元。利潤1189萬元,稅金136萬元。
主要農產品年產量:稻麥5650噸、棉花15173噸、油菜籽3432噸、芝麻3081噸;
主要工業品年產量:棉紗8000噸、棉布1910萬米、植物油1407噸、磷肥4971噸、大輸液150萬瓶、紅磚2000萬塊。

自然條件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為長江中游沖積平原,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2~18米之間。土壤屬灰潮土類,大部分為細砂粘壤土,微鹼性,土質肥沃,土層深厚。
氣候為暖溫帶與北亞熱帶交接區,年平均氣溫16.6℃,年降水量1233.3毫米,年日照時數1882小時。無霜期251天。
適合棉花、芝麻、小麥、油菜、大豆等農作物生長。
氣候特點是冬暖夏熱,季風明顯,春季多陰雨,夏季降水集中,時有夏澇秋旱之害。由於過渡性氣候明顯,夏秋之交,又常有暴風過境,對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面臨長江,背靠湖泊,水利資源豐富,對發展航運和水產養殖業極為有利。其氣候溫和濕潤,植物生長繁茂,除適宜糧、棉、油、豆類等作物外,闊葉林木如楊、槐、楝、柳等生長良好。

農田水利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屬長江中下游沖積地帶,地勢低洼,耕地易澇,十年有九災,水利十分重要。
1957年1月,在華陽河二墾區新洲頭東西各建成1座抽水站,安裝14台鍋駝機
1969~1975年,完成70餘公里長的湖堤修復、加高、塊石護坡工程。
1976年6月,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制定了系統完整的農田基建規劃。
1979年後,圍繞“統一規劃、分年實施、確保堤防、排灌並舉;注重配套、綜合治理、強化管理、除害興利”的指導思想。採取多方籌資投勞,狠抓基礎工程。1985年後,全場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000萬元,

農田水利農田水利
“按畝分方、按方集資、任務到人、多勞多得”。對全場70公里長的防洪湖堤和53公里的小圩堤進行了全面加高培厚,共完成土石方370萬方,大部分堤段高程均達17米以上,用塊石護坡,栽種防浪林,可抗禦較大的洪水。
興建和改建電灌站17座,裝機總容量4590千瓦,完成小農水配套工程320座。綜合治理溝、渠、田、林、路,改善水利設施管理條件,基本上做到遇澇能排,逢旱能灌,為農業穩產、高產奠定了基礎。

建置沿革

安徽省沿江地區圍湖造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時期,當時的吳國曾在古丹陽築相國圩,開創了圍湖造田的先例。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湖泊圍墾的規模越來越大,被圍墾湖泊的數量也不斷增加。
由漢末經三國,延及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政局動盪,民眾大量南遷,江淮流域對土地的要求日益迫切,各地圍湖墾田紛起,與湖爭地愈演愈烈。唐、宋時期,南方的經濟發展逐步超越了北方,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泊圍墾和水利建設更趨興旺,致使許多過去碧波萬傾的湖泊變成了現在的大片良田。到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已是“國家財賦,仰賴東南”的局面,無疑,這與湖盪地區的開發利用有著直接的關係。至建國前夕,安徽省江南地區較大的湖泊均不同程度地被圍墾。
據歷史資料記載,三國時期至民國年間,安徽省沿江湖區累計成圩2370處。其中三國時期在當塗、蕪湖、宣城、含山四縣築圩11處;晉代在蕪湖、當塗二縣成圩6處;唐代築圩11處;宋代築圩117處;明代在沿江兩岸的20多個縣中共圈圩576處;清朝在沿江築圩達1415處;民國時期成圩233處。至建國初期,沿江圩區共有大小圩口2426處,圩堤總長7756公里,配套中、小涵閘1272座。圩區耕地面積687萬畝,其中萬畝以上大圩116處,圩堤總長2453公里,耕地465萬畝;5~10萬畝的圩口16處,堤長368公里,耕地125萬畝;10萬畝以上圩口6處,堤長418公里,耕地135萬畝;其餘2310處為萬畝以下小圩,堤長5303公里,耕地222萬畝。
華陽河流域下游的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與皖河下游的武昌湖原有後河(寶塔河)串通,無明顯的地形分割。洪水時泛區連成一片,華陽河水也可由後河下泄皖河後入長江。
民國初年,華陽河下游湖泊通江水道既寬又深,江水倒灌,東北可淹望江,西北泛及宿松、黃梅、太湖諸縣。
民國9年(1920年)曾設華陽河工程督辦,擬疏浚內河。
民國13年有堵華陽河之舉,是年上游馬華堤潰決,望江、宿松被淹,江水僅由後河排泄,曠日持久,後不得不開挖堵口以暢宣洩。
民國19年,泄洪。民國19年,望江縣民余兆聖建議“先行建閘,重新堵口”。
民國25年冬在華陽鎮附近動工興建華陽河閘。
民國26年8月,水閘主體工程完成,後因日本侵略軍占領安慶,建閘工程被迫中斷。
民國35年重建攔河壩,壩高15米。
民國37年江水猛漲,同馬大堤潰決,閘下游沖刷嚴重,危及閘身安全,復開攔河壩。
1949年以後,沿江圩區湖泊或以擴大耕地、或以防洪、或以滅螺等需要不同程度地普遍被圍墾。有的湖泊經科學論證、全面規劃後進行圍墾,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有不少屬自發性圍墾,盲目與水爭地,過度開發,使湖面大幅度縮小,調節容積劇減,縮窄了河床,降低了泄洪、除澇能力,加劇了洪澇災害,增加了水事糾紛。
1954年1月國家計畫委員會批准《華陽河流域蓄洪墾殖工程計畫》,1955年開始施工。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建成華陽河、楊灣兩座防洪大閘及河口堵壩工程,使長江與內湖分開,華陽河下游湖泊的水位得以有效控制。
1955年12月開始修復續建華陽閘,1956年6月建成。閘為4孔鋼筋混凝土箱涵,單孔淨寬5米,總淨寬20米,孔高6米,閘底板高程9米,底板長29.55米,設計排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
1955年11月,楊灣閘開工,該閘位於望江縣華陽區楊灣村同馬大堤上,與華陽閘共同承擔排泄華陽河下游湖區澇水入江的任務。楊灣閘於1956年4月建成,為胸牆式混凝土結構,共6孔,單孔淨寬6.7米,總淨寬40.2米,閘孔淨高5米,底板高程8.0米,設計排水流量615立方米每秒。華陽河河口堵壩壩頂高程20.7米,最大壩高17米,壩頂寬6米。
1955年開始對湖區有計畫的進行墾殖,至1962年圍墾面積達37萬畝,其中8個墾區總耕地28.5萬畝,沿湖兩省民眾開墾8.5萬畝。
一、二、三、四、五墾區為安徽省國營農場和地方民眾開墾的耕地。安徽省先後建成華陽河農場、九成畈農場。華陽河農場位於龍感湖、大官湖、黃湖南岸,受同馬大堤保護。
1955年正式建場,控制面積13.5萬畝,實際開墾10餘萬畝,築堤118.9公里,堤頂高程24.0~24.5米,墾區建電力排灌站13處,裝機50台4120千瓦,建機械排灌站29處,裝機101台6121馬力,排灌能力共達102.8立方米每秒,同時建成較大的配套建築物450座,完成土石方2000萬立方米,總投資4500萬元,場區原有1200萬平方米的釘螺面積,至1981年已基本消滅。
1958年建場的九成畈農場(原名利新農場)位於泊湖與黃湖之間,墾區範圍8.5萬畝,已墾4.3萬畝,場區已建成堤防長28公里,堤頂高程17.5米。場內原有釘螺面積2116萬平方米,至1972年已基本消滅。
1958年後,宿松縣開始在龍感湖等湖泊中圈圍墾殖,築成西湖圩。
1970年代後又繼續墾殖,至1977年基本停止。
據1985年統計,宿松縣境內龍感湖等被圍墾面積達58平方公里,新墾耕地5.4萬畝,消滅釘螺面積3637萬平方米。
1966年安慶地區水電局編制宿松縣黃湖圍墾計畫,計畫圍湖136.3平方公里,耕地16.4萬畝。遇大水年棄墾蓄洪,降低內湖水位。圍墾工程於1966年動工,至1977年完成黃湖大堤土方248萬立方米,在江堤上建楊林排水閘一座,引河口建節制閘一座。
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對湖泊圍墾進行了整頓,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經全面規劃、論證和批准,不得擅自圍墾湖泊,已圍墾不合理的墾區要退田還湖,恢復原貌。至此,盲目圍湖現象基本得到了制止和扭轉。
據統計,皖南沿江地區被圍墾的主要湖泊有丹陽湖、石臼湖、南漪湖、青草湖、七里湖、升金湖、東南湖等8個。二十世紀50年代初有蓄水面積1088平方公里,現已圍墾面積441平方公里,其中結合滅螺的面積為138平方公里,被圍墾後蓄水面積降至647平方公里。

蓄洪墾殖區

華陽河下游一帶湖區原與長江連通。
華陽河農場南邊是祖國的萬里長江,北面是宿松最大的淡水湖(龍感湖),自1958年以來我們經歷了1964、1983、1995、1998、1999五年洪水,給我們的華陽河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964年長江洪水,1983、1995、1998、1999龍感湖洪水)。1999年我們的房屋基本倒塌,不過在國家的支持救助下。
為了利用湖泊蓄水,在非常年份分泄江洪,削減長江洪峰,長江水利委員會於1953年正式提出《華陽河流域蓄洪墾殖工程計畫》,擬定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等湖區及周邊墾區1367平方公里範圍為蓄洪墾殖區,區內耕地36.8萬畝,人口19萬。
1972年長江中下游防洪座談會確定,當長江湖口水位22.5米時,需利用華陽河湖區分蓄長江幹流洪水25億立方米。
1985年8月,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的《華陽河流域規劃意見》提出,防洪方案:一是加高圩堤,按1969年和1970年實際雨型為設計典型年,主要圍墾區堤防的堤頂高程應達到17.5米;二是港道疏浚,對官湖至楊灣閘總長26.4公里的河段河底挖深;三是計畫在原洲頭港入江處建排水閘一座;四是對官湖、黃湖控制蓄洪、墾殖(或養殖)綜合利用。排澇方面主要是挖撇洪溝,增加排水設備。
2009年11月長江三峽工程大壩蓄水175米,標誌該工程的建成,讓華陽河人擺脫了洪水的困擾。灌溉方面重點是開挖溝渠,引湖水灌溉圩區農田,並分散建站提水。航運方面利用華陽閘貫通江湖,整理內河航道。

華陽河農場成立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原是一片雜草叢生、獐兔出沒的半沼澤荒地。
1950年以來,列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限額以上的農業項目。華陽河農場根據1954年國家計委批准的《華陽湖流域蓄洪墾殖工程任務書》設計方案籌建。
1955年11月,成立“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籌備委員會”,省農業廳派師富強、孫家禹帶領省、地機關幹部10餘人組成墾荒先遣隊,開始建場墾殖。
1956年2月,由華南墾殖局林建師調來機務人員和轉業軍人組成機耕隊,邊開荒、邊生產,到處是蘆葦盪,起初來的時後只有40多人,一台拖拉機,和幾匹牛車、馬車。開始他們開荒建設,住的房子,是用蘆葦草和泥巴糊起來做牆,屋頂用蘆葦草簡單的編織一下,幾間房子連在一起,等泥巴幹了以後,從房子裡的東邊可以看到房子的西邊一眼望到底,由於中間的隔牆是用蘆葦草和泥巴糊的,泥巴一乾,就可以看見牆上裂出20——30厘米寬的大口子。可以說如果遇見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裡面下中雨,外面下中雨,裡面下小雨,外面下小雨,裡面就是多雲的天了。當年開荒20920畝,收穫糧食100.5萬公斤、皮棉7.5萬公斤,上繳利潤4.7萬元;10月,成立“水利工程指揮部”,由安慶專署專員許驥任指揮長,動員宿松、太湖、望江等8縣民工9141人投入墾區防洪堤工程建設。
1957年,繼續擴大開荒和種植面積,是年產值82萬元,盈利10.7萬元。1958年下半年,農場下放安慶專區領導,由於“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的影響,1959~1961年虧損達107.7萬元。
1961年,收歸安徽省農業廳領導。耕地面積達10.2萬畝,總人口12373人,職工6295人。
1963~1966年,農場連續4年盈利。
1965年,由於屬於兵團,在加上建設的有了一定的規模,國家調了一批勞改支援建設,準備建成具有規模性的勞改農場,後又因種種原因,沒成功。
1966年1月,經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華陽河農場改為“安徽省華陽河墾區”(地專級),把原來的分場、作業區改為5個獨立農場(縣級),歸墾區領導。“文化大革命”初期,兩派對立,武鬥升級,支“左”部隊三進三出,生產一度處於停滯狀態。
1967年李德生帶12軍來安徽“三支兩軍”接管了安徽後,組織籌建全省農場改制兵團體制性工作。
1968年2月17日,發生火燒軋花廠的“2.17”事件,死傷20餘人,經濟損失20餘萬元;12月,接收大學畢業生480人來場勞動鍛鍊。
1967~1968年,年平均虧損341.6萬元。
1969年10月,安徽生產建設兵團3師在原華陽河墾區基礎上成立。原華陽1、2、3、4、5場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第3師10、11、12、13、14團。
安徽省華陽河墾區機關成為南京軍區師部{現今為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地址:宿松縣復興鎮)}。安置全省9個地區退伍軍人2144人,接收上海、合肥、蚌埠、安慶等地市知識青年累計6180人。兵團期間,興建了設備比較齊全的醫院、紡織廠、汽車零配件製造廠、油脂加工廠、製藥廠、磷肥廠,安裝了自來水廠等。由於兵團用軍隊辦法管理企業指揮生產,6年間虧損額高達3150.5萬元,年均虧損525.1萬元。
1975年8月,兵團撤銷;
1975年9月,建立安徽省華陽河總場領導小組。
1977年4月,成立安徽省華陽河農場黨委。
1978年底,開始撥亂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響,推行各項改革措施。
1979年,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制定並落實財務包乾和獎勵制度十條措施,進行企業整頓,調整產業結構、特別是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推行“三包一獎賠”責任制。是年,扭虧為盈,盈利128萬元。
1982年,推行“四定一獎賠”(產量、產值、費用、上繳利潤、超利潤獎勵)責任制。1983年繼續修改完善。
1984年,試辦職工家庭農場,先在各分場選擇不同類型的生產隊試點。
1985年共興辦各類家庭農場3577個。農場對家庭農場實行“五統五分”(統一生產建設區劃和規劃,分戶實施;統一種植計畫,分戶管理;統一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和水利設施,小型農機具分戶作業;統一計畫內的產品處理,計畫外產品分戶經營;統一重大科學技術措施,常規生產技術分戶安排)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家庭農場的興辦促進了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職工收入,當年農場盈利700.5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職均收入1683元,比上年職工平均收入850元,幾乎翻了一番。
1987年實行場長負責制。
1989年建立“風險抵押金”制,增強了全員責任心。
1990年,農場堅持穩定農業,積極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經濟迅速增長,工農業總產值2.34億元,利潤超過1000萬元。華陽河農場經濟進入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新時期。

華陽河農場歷屆行政領導人名錄

一、華陽河農場籌備委員會(19555—19567月)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主 任 姚奎 1955年9月—1956年7月
副主任 陳忠和 1955年9月—1956年7月

孫家禹 1955年9月—1956年7月

師富祥 1955年9月—1956年7月
二、華陽河農場 19567—19661月)
序 號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一> 場 長 張成君 1956.5—1958.5

副場長 孫家禹 1955.5—1958.4


師富祥 1955.5—1958.4


夏文博 1957.8—1958.9
<二> 場 長 夏文博 1958.9—1960.10

副場長 黃佑銘 1958.9—1965.12


馮子美 1956.12—1958.10


朱合啟 1960.3—1960.11
<三> 場 長 周學林 1960.11—1966.1

副場長 黃佑銘 1958.9—1965.12


王 權 1960.8—1964.1
三、華陽河墾殖區(地級) 1966.1—1968.8
<一> 負責人 周學林 1966.1—1968.8


黃佑銘 1966.1—1968.8
<二> 革命領導小組 (1968.9—1969.9)

組 長 朱毅林 1968.9—1969.9

副組長 穀子文 1968.9—1969.9
四、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地師級) 1969.9—1975.8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師 長 王 銘 1969.9—1975.8
副師長 馬文華 1969.9—1975.8

王紹義 1969.9—1975.8
政 委 陳德惠 1969.9—1975.8
副政委 王耀卿 1969.9—1975.8

王逸民 1969.9—1975.8

張 獻 1970.11—1975.8
五、華陽河總場領導小組 1975.9—1977.4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組 長 穀子文 1975.8—1977.4
副組長 周學林 1975.8—1977.4

李命恩 1975.8—1977.4
六、華陽河總場 1977.4——
序 號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一> 場 長 周學林 1977.4—1979.4

副場長 李命恩 1977.4—1979.4
<二> 場 長 趙永才 1979.4—1989.5

第二場長 李命恩 1982.3—1984.7

副場長 王松青 1979.4—1981.8


丁廣陵 1979.4—1980


錢世醒 1979.4—1980


張新賢 1979.4—1980


鄧毓珊 1981.7—1983.10


羅 啟 1979.4—1980


鄒笑勃 1981.8—1984.7


馬慶洋 1981.8—1984.7


潘逢君 1984.7—1987.5


葉 錚 1984.7—1987.5


唐髮長 1984.7—1987.5

顧 問 鄒笑勃 1984.7—
<三> 場 長 潘逢君 1987.5—

副場長 唐髮長 1987.5—


劉華欽 1987.5—


楊林重 1987.5—
 安徽省國營農場華陽河總場歷屆黨組織領導人名錄
一、中共華陽河農場委員會(1956.11—1966.8)
序 號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一> 書 記 張成君 1956.11—1958.5
<二> 書 記 夏文博 1958.9—1960.10

副書記 黃佑銘 1958.9—1965.12


朱合啟 1960.3—1966.8


周學林 1960.3—1966.8
<三> 書 記 朱合啟 1960.11—1966.1

副書記 周學林 1960.10—1966.8


黃佑銘 1963.8—1966.8
二、華陽河墾殖區 (1966.1—1968.8)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書 記 楊 誠 1966.9—1967.8
副書記 穀子文 1966.9—1969.8
三、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 (1969.9—1975.8)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書 記 陳清惠
副書記 王 銘

王耀卿
四、華陽河總場 (1969.9—)
序 號 職 務 姓 名 時 間
<一> 書 記 穀子文 1977.4—1981.8

副書記 周學林 1977.4—1981.8


李命恩 {1977.4—1979.4 1982.3—1984.7}


趙永才 1979.4—1984.7


朱春光 1979.4—1984.7


王松青 1979.4—1981.8
<二> 書 記 趙永才 1984.7—

副書記 宋周德 1984.7—

總場工會主席 葉 錚
<三> 書 記 朱學品
2005年11月22日,安徽省農墾集團公司劉超副總經理及勞人處、工貿處、資產運營一部等領導一行來到華陽河農場宣布新一屆領導班子任職。新一屆領導班子由唐邦水、胡德慶、汪登松、劉慶、黃樹軍5人組成,唐髮長任總經濟師。

定、包、獎責任制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的“定、包、獎”責任制實行較早,效果較好。 1958年,農場就制訂了包工、包產、包利潤的“三包”經營辦法。
1959年初,頒發了《四包五定試行辦法草案》。四包是包工、包產、包費用、包利潤,五定是定任務、定人員、定質量、定時間、定使用工具(指小農具)。
1961年初,農場召開三級幹部會,主要落實三包方案,按照以獎為主,多獎少賠的原則實行“評工記分,三包一獎”;3月,在召開先進生產(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全面推行“評工記分、三包一獎”制度。
1963年,全省農墾系統“經營管理座談會”在華陽河農場召開,主題是研究定包獎責任制、計畫管理、定額管理及職工“自用地”和家庭副業等問題,並推廣華陽河農場華豐作業區第三生產隊的“田長制”和二分場五隊“承包責任制”經驗。
1964年,根據1963年全系統職工工資調整後出現的新情況,農場對實行評工記分問題作出補充和完善。
1965年,農場推行總承包辦法,即:總場對分場“五定五包”。五定是:定耕地面積、定人員、定生產工具(包括機農具)、定物資消耗、定生產資金。五包是:包總產量、包總產值、包總費用、包工資總額、包上繳利潤。分場對生產隊繼續實行生產責任制,把五定五包具體落實到生產隊,指標可以雙方議訂,但要符合總場承包規定。獎賠辦法是:完成產量、利潤、工資總額,按成本3%提獎,超額利潤按8%提獎;分場各單位全部超額完成三項指標的按10%提獎,三項指標超兩項或一項,按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或1%提獎。同時還獎勵糧食和布票。減產賠償,扣沒有完成定額的職工的產量工資,但不能影響職工基本生活。包產費用每人每月扣2元儲存銀行,年終結算。華陽河農場從建場的第3年開始,便探索經營管理辦法,並堅持9年,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形成一套比較切實可行的經營管理制度,這在安徽農墾的經營管理制度上具有重要意義。
2000年後,我們的機械化作業成度以達55%,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棉花單產也從以前的每母200~300市斤,提高到現在的500~600市斤,企業的管理模式也發生了巨變。春種的期間,統一播種,統一進行農資供應,到棉花收穫的季節時開始統一收購。農場現在棉花市場放開,土地承包開始市場化,農民種地自己可以選擇性的購買農資,棉花也可以自己隨行就市的處理自己的農產品。

血吸蟲病防治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是血吸蟲病十分猖獗的地區。
1958年,安徽省副省長馬長炎帶領省直機關幹部993名下放到華陽河農場勞動鍛鍊。夏秋之際大批下放幹部染上急性血吸蟲病;6月7日到10日的4天內,僅總場醫院就收治感染病人160人,為此報請中央,並從遼寧、上海調來醫療隊救治。
1964年7月,萬餘名職工投入防汛排澇,又有近千人發生血吸蟲病感染。華陽河人與這種猖獗的“小蟲”進行滅螺戰鬥,直到70年代中期,這一病害才基本控制。
1990年,總結滅螺經驗時,滅螺面積由1969年的1222.4萬平方米下降到230萬平方米,累計治療血吸蟲病人3043人。

生產經營

農業以種植棉花、油料和糧豆作物為主,年總播種面積15萬畝左右,其中棉花和油料生產在全省乃至全國處於領先水平,頗有知名度。
農業是華陽河總場的基礎產業,種植業又是農業的重頭。林業、畜牧、水產養殖業的比重甚小。建場55年來,累計生產糧豆17.3萬噸,皮棉4.6萬噸,油料4.1萬噸。糧、棉、油的產量分別從1957年的1929噸、26噸、40噸增加到1990年的5650噸、5173啊、6513噸。從1980~1990年的11年間,糧豆平均畝產120公斤、皮棉57公斤、芝麻53公斤。其中1985年、1990年兩年的芝麻畝產高達95公斤,創國內大面積高產紀錄。1990年,皮棉畝產高達93公斤,“3萬畝連片芝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套用”獲全國農業豐收計畫獎一等獎。
從1984年起,該場每年種植棉花5萬畝、芝麻4萬畝以上。由於華陽河農場重視農業科學技術,使棉花、油料保持了持續的大面積高產,尤其在棉花、油料作物的良種選育和繁殖推廣方面做出了貢獻。
棉花在70年代初育成“華農413”棉花優系。1974~1975年,連續參加安徽省棉花新品種區域試驗,居第二位,比岱字15號平均增產18.1%。而且抗澇性強,衣分高,纖維品質符合紡織部要求,被列入《國家棉花品種志》,獲省科技獎。1976年推廣時不慎被混雜而夭折。
1978年起,農場棉科所經過5年連續篩選和比較試驗,於1983年育成棉花新品種“華農831”。1984年,又育成“華農8407”棉花新品系在全場推廣。
1987年,通過省級鑑定,頒發品種合格證書,獲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在棉花科研育種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朱學品,獲農業部農業勞動模範稱號。芝麻在70年代中期引進“宜陽白”良種100克,經繁殖選育新的優系,農場累計種植40萬畝,總產2.4萬噸,出口17656噸,創匯1020.5萬美元,生產的優質芝麻還出口銷往東南亞一帶,深受外商歡迎,日本客商指名要"中國華陽"芝麻。10年平均單產53公斤,比該芝麻品種推廣前單產26.2公斤,增產202%。
1986年,華陽河四場白茭湖320畝豐產田,創單產171公斤的高產紀錄。華陽河總場已成為農墾經濟作物良種生產基地。
1980年代以來,棉花播種面積最高年份達5萬多畝,芝麻4萬多畝,平均畝產量分別達到93公斤和95公斤。每年向省內外提供棉花良種9千噸、芝麻良種580噸、油菜良種166.4噸。該場棉科所先後培育的華農413、831和皖棉7號~9號等優良品種及優質棉豐產技術推廣曾分別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萬畝連片優質芝麻栽培技術套用獲農業部豐收計畫一等獎,在棉花和油料作物良種繁育和推廣方面作出了顯著貢獻。
水產養殖業起步晚、發展快,現有水產養殖面積4441畝。“七五”期間,共產鮮魚753噸,產值135萬元,育蚌165萬隻。1990年,首次收穫珍珠205公斤,銷售收入47萬元。

工業

1958年安徽省華陽河總場起建立“華陽河米廠”。
1962年建立“墾區軋花廠”。
1965年起,5個分場先後建立軋花廠。
1970年以來,小型工業紛紛崛起。
1985年後,工業發展迅速,已建成5萬環錠紡的安徽省華陽河紡織廠(並含有氣流紡車間、精梳車間、針織車間、織布車間)是安徽省農墾廳第一大紡織企業,也是安徽省安慶市第二大紡織企業、安徽省華陽河汽車零配件製造廠(是與本系統企業,安徽省江準汽車廠配套工程的企業)、安徽省華陽河油脂加工廠(年產3000噸植物油)、安徽省華陽河製藥廠、安徽省華陽河磷肥廠、及安徽省華陽河軋花廠(各分場一個廠)年產15000噸、建材、食品加工等場辦工業企業。
( 安徽省華陽河紡織廠簡介:安徽省華陽河紡織廠,建於1975 年5 月,1976 年6 月竣工投產。該廠經幾次技改擴

紡織廠車間紡織廠車間
建,特別是1986 年、1988 年、1995年三次大的擴建,從一個棉花初加工企業逐步發展為以生產棉紗、棉布為主的紡織企業。現有環錠紗錠50000 枚、布機1500 台,年生產能力為紗15000 噸、布2000 萬米。全廠共有3 個生產分廠和織布廠、1 個輔助廠、28 個科室,實行厂部、車間、輪班三級管理體制。主要廠房為樓房和封閉式鋸齒型建築兩種,結構堅固,採光充足。擁有職工2076 人,是安徽農墾最大的工業企業)。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充分利用棉花和油料生產的各種資源,發展精細深加工,色拉油和油脂化工產品,用棉花秸桿加工生產高級纖維板等,這些都是招商開發的重點項目,還有水產養殖、珍珠加工及長江航運開發等也很有前途。
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的比重已經超過農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5.3%,工業已成為農場經濟的支柱。

商業

1958年下半年,農場建立第一個代銷店。
1990年至,商業網點增至28個,從業人員120人;另有個體商店69個,從業人員73人。年銷售額5000萬元,利潤500萬元。
1985年1月,成立安徽省華陽河農工商聯合企業供銷公司。
1987年改為物資供銷科,主要業務是為農場供應生產資料和出口芝麻。

華陽河飛機場

安徽省華陽河機場位於宿松縣復興鎮西北5公里處(真方位343°方向),為農、林業飛行的臨時性機場。原址為農田,1965年因棉花滅蟲需要,由安徽省農墾廳修建。
機場跑道磁方向10°~190°,長500米、寬50米,土質道面,可承受運五型飛機重量;跑道兩端各有安全道50米長,兩側有保險道各20米寬,停機坪在跑道兩側,可停2架運五型飛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