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龕懸葬

塔龕懸葬

塔龕懸葬是一種佛教界葬法,即把得道高僧的舍利放在龕內懸葬。

簡介

塔龕懸葬風俗,屬於西夏時期佛教界的一種葬法。始於西夏,延續至元代。據有關資料記載,西夏時,在西北佛教盛行的地方,僧人坐化後,他們的舍利被放在龕內,或者得道高僧直接在龕內坐化圓寂(塔龕懸葬的僧人身份和級別較高),即為塔龕懸葬。

發現遺蹟

在金昌發現的塔龕在金昌發現的塔龕

2013年3月,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境內發現一處存在大量西夏文化遺蹟的塔龕懸葬遺蹟,此次考古中發現的塔龕懸葬數量達53處,其中最大的一處塔龕長寬深分別為1.5米、1.5米、2米,該塔龕中岩壁上還刻有西夏文“佛”字和兩匹馬的畫像。每處塔龕均在上部用銳器刻畫了佛塔造型。

這是中國境內首次發現的塔龕懸葬遺址,也是唯一的一處。對於研究西夏時期當地及國內的僧人葬俗、建築藝術、文化藝術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