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稱

中國藏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葬俗,至今仍保留。 中國東北、西南等地區曾有這種葬俗。 中國南方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葬俗。

文字

民族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英文名:P.R.China
人口:根據《世界2007年鑑》最新結果!

GDP(億) 人口(萬) 人均GDP
1 廣東 29863 9324 32142
2 山東 25326 9356 27148
3 江蘇 24738 7508 32985
4 浙江 17633 4947 35730
5 河南 14234 9479 15056
6 河北 13387 6935 19363
7 上海 11658 1781 65473
8 遼寧 10418 4229 24645
9 四川 9657 8260 11708
10 北京 8879 1560 57431
11 湖北 8451 5745 14733
12 福建 8440 3577 23663
13 湖南 8366 6391 13123
14 黑龍江 7081 3840 18463
15 安徽 6906 6196 11180
16 內蒙古 6140 2408 25558
17 山西 5465 3396 16143
18 廣西 5386 4736 11417
19 江西 5323 4379 12204
20 天津 5014 1050 47972
21 陝西 4806 3735 12843
22 吉林 4693 2730 17211
23 雲南 4260 4521 9459
24 重慶 3938 2815 14011
25 新疆 3305 2056 16164
26 貴州 2543 3785 6742
27 甘肅 2494 2625 9527
28 海南 1121 843 13361
29 寧夏 769 609 12695
30 青海 706 553 12809
31 西藏 326 283 11567
註:1 暫不包括香港 澳門 台灣。
2 根據《世界2007年鑑》整理而成。

分布地區: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和中部,太平洋西岸。中國邊界頂端位置為: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 的中心線(北緯53°31′),南到南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緯4°15′);西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以西 的帕米爾高原(東經73°附近),東至黑龍江省撫遠縣境內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多)。南 北相距5500公里,跨緯度49°15′;東西相距5200公里,跨經度約62°。東西兩端的時差約為4小時。中 國是一個背陸面海,海陸兼備的國家。(註:邊界指陸地邊界)。

使用語言:

在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 滿兩個民族通用漢語外,其他53個少數民族都使用 本民族的語言;有文 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7種文字。
使用文字:

民族概況

 中國有56個民族。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5940萬人, 占總人口的91. 59%;壯、維吾爾、回、藏、苗、滿、蒙古、布依、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為10643萬人,占 總人口的8. 41%。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地區。語言以國語為基礎的漢語。其餘各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或漢語

民族歷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雲南北部的元謀猿人化石證明早在170多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經過長期的原 始社會和奴隸社會階段,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漢族已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將近4000年之 久,從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建立,經商、西周到春秋末期為奴隸社會。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經秦、 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到清朝前期為封建社會。184 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活動,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911年的辛亥 革命推翻了2000餘年的封建帝制,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地位並沒有改變。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誌 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經過28 年的鬥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民族節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3天;春節(農曆新年),全國放假7天;國際勞動節(5 月1日),全國放假7天;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7天。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 、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 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民族服飾

 中國的民族服裝文化是以漢民族服裝文化及眾多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共同組成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既複雜又特殊的文化體系,形成了各民族服飾既各具特色,又頗有相近之處的風格。如 :土家族過去有自己的獨立服飾,但由於長期與苗族、漢族等交往混居,促進了包括服飾文化在內的各個領域的交流與互動,形成了與苗族、漢族等服飾有某些相似的特點。而東北蒙古族與朝鮮族儘管同居一地,但東北蒙古族服飾多以長袍為主,而朝鮮族則不著袍,這便形成了兩個民族鮮明的標誌性著裝特徵。實質上,中國這種民族服飾特徵與設計風格,中華民族強調修德、追求完美、強調寬容、崇尚和諧統一等民族精神的體現。它包含了中國各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形成了中國服飾特有的鮮明文化特徵。

飲食習慣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係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民族葬俗

天葬
中國藏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葬俗,至今仍保留。亦稱 “ 鳥葬 ” 。葬前 , 將死者放在屋內角落處停一至數日 , 請 □ 嘛念經一次。葬時,屍體忌從房門抬出,只能從視窗運出; 如住樓上,可用繩索吊下。 天葬是習慣形成的。專司天葬者將屍體用畜馱或背扛方式,運至天葬場。碎屍時,焚柏枝,煙縷升起,群鷹趨煙而至爭相啄食。屍骨以食盡為吉祥,若有殘餘,送葬親友則將其焚化。死者用過的器物和穿戴, 歸司天葬人所得。 □ 嘛教認為,天葬符合釋迦牟尼傳記中所說的 “ 捨身救虎 ” 精神,死者的靈魂也可以隨鷹升天,得到來世的幸福。除藏族外,中國的部分裕固族和少數門巴族也行此種葬俗。在不丹、錫金、尼泊爾、拉達克等國家和地區的藏族中,也有天葬的習俗。

水葬
葬式之一。中國部分藏族、門巴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實行這種葬法。西藏地區的藏族多數實行天葬,唯凶亡者和一些傳染病亡者被貶用水葬;另一些地區的藏族因地處草原,缺乏燃料,除農奴主行火葬、天葬外,一般也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場地,多設在江河急流處。人死後,請 □ 嘛念經,由司水葬者或近親,將屍體屈肢綑紮,背至水葬場,在其前胸縛一巨石沉水。死者生前的穿戴用物歸司水葬者所得,其餘的財產半數交地方封建政權,半數交寺廟。由於治喪待客花費大,許多人因而負債,有些家庭甚至破產。大洋洲美拉尼西亞人、玻里尼西亞人等也有此葬俗。

火葬
葬式之一。以火焚屍,將骨灰儲於盒(壇、缸、瓮等)內。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氐羌人就行火葬。《太平御覽》卷七引《莊子》佚文載 :“ 羌人死 , 燔而揚其灰。 ” 這與其所從事的遊牧經濟生活有關。至今,四川茂汶以北地區的羌族仍行火葬。在族源上與古羌人有關的藏、 □ 、納西、拉祜、哈尼、普米、怒等族在歷史上也行火葬,現在仍有部分地區保持此種習俗。在西藏,活佛、上層 □ 嘛和部落頭人死後行火葬。因民族和地區不同,火葬的儀式和方法也不盡一致。四川、雲南大小涼山 □ 族火葬時,凶死者骨灰予以揚棄,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蓋。拉祜族火葬時,將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則先將屍體放進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場,用斧劈開,把屍體置於放有蜂蜜和酥油的 “ 柴房 ” 中火化,後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火葬在歐洲和亞洲的其他地區也有悠久的歷史。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為戰爭中死去的英雄們舉行隆重的火葬典儀。印度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死後必火葬,將骨灰傾撒於恆河之中。隨著佛教的傳播,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也多採用這種葬法。在寮國,火葬成為特殊的哀榮,只有富裕的、有社會地位的正常死者,方能火葬。印度尼西亞巴厘的火葬儀式更是多種多樣。基於經濟生活本身的要求,以及戰爭和宗教的原因,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這種葬俗。近代隨著都市的發展,火葬更為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 由於喪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 , 火葬已日益普遍。

塔葬
葬式之一。佛教活佛和僧侶處理遺體的一種方法。它起源於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發的習俗。 “ 塔 ” 譯自梵文 St□pa 或巴利文 th□po 。塔葬法有三: ① 將火化的骨灰埋葬在磚塔之內。採用此法的最為普遍。 ② 將骨灰盒或部分遺骸如頭蓋骨、肱骨、股骨等,放在被稱為 “ 靈塔 ” 的 “ 塔瓶 ” 之內。 ③ 在 “ 塔瓶 ” 內安放經過藥物處理的整屍和死者生前用品。在西藏,活佛或高僧死後,先用水銀和 “ 色拉 ” 香料水沖洗腸胃,繼而分別用樟腦水和藏紅花水灌洗兩遍,再用檀香木水和樟腦及藏紅花通擦屍體表皮,最後用絲綢包紮,穿上袈裟,置於 “ 塔瓶 ” 之內。據認為用此法處理,屍體經久不腐,且皮膚柔軟如生。 10 世紀末至 11 世紀初,古格王意希沃和米拉日巴的老師瑪爾巴、宗喀巴以及貢嘎王依切爾等人的遺體都採用此葬法。 17 世紀 90 年代,五世達賴死後,開始在拉薩布達拉宮修建 “ 靈塔殿 ” 和佛堂。 殿堂分 3 層,牆上繪有死者生前活動情況的壁畫。 “ 靈塔 ” 由 “ 塔座 ” 、 “ 塔瓶 ” 、 “ 塔頂 ” 組成。 用紅硬木製做,表面用黃金片包裹,鑲嵌珠玉,極為奢侈華麗。後來又在此靈塔殿旁相繼建造七世至十三世達賴的靈塔殿,規模大小不一。 1936 年所建十三世達賴的靈塔殿,是西藏最晚的一座塔葬建築。

土葬
葬式之一。是世界上各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葬式。又稱 “ 埋葬 ” 。 約產生在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早期智人(或古人)階段。西歐的莫斯特期墓葬,是迄今所知的最早土葬。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進入晚期智人(或新人)階段時,土葬有了發展。在死者四周圍以石塊,放置石器和裝飾品,並撒上赤鐵礦等紅色物品。研究者認為,這種葬式是人類有了原始宗教觀念的一種表現。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 ( 家族 ) 成員合葬的。原始公社時期,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家族(宗族),通常也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一般均有不同質地的棺和殉葬品,統治階級墓葬的殉葬品甚豐,甚至還有以人殉葬的。最早的土葬多在人類居住的洞穴內外地表擱置死者,然後壘以土石,或掘一淺坑埋葬。隨著社會的發展,土葬衍變為多種形式。中國的土葬形式主要有:
① 豎穴墓(土坑墓),自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一直流行。系從地表向下掘一土坑作墓室,葬後用土填實。
大石墓,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系在地表以大石造成墓室,有石門可以啟閉,同一氏族(家族)的成員死亡後,可不斷葬入。
③ 瓮棺葬,新石器時代至漢代較為流行。用陶瓮或陶罐作葬具,多為二次葬(先葬於木棺,後拾骨重葬於瓮中)或葬幻童。
④ 石板墓(石棺葬),戰國時期以來一直流行。系用天然石板數塊作為墓室,葬後覆以石板和土。
⑤ 磚 ( 石 ) 室墓,戰國時期以來一直流行。系用磚(石)砌成墓室,置棺其中,用土封團墓室。
⑥ 洞室墓,始於戰國時期,盛於六朝以至隋、唐。系先從地表向下掘一墓道,並於墓道末端掘一墓室,葬後封團墓門,填塞墓道。
⑦ 木槨墓,始於商代,漢以後少見。系用木材在土坑內構成長方形槨室,置棺其中,上覆以土。
⑧ 船棺葬,戰國末期至漢初盛行於四川一帶,實為豎穴墓的一種,但以獨木舟作葬具。

樹葬
葬式之一。亦稱 “ 風葬 ” 。具體葬法頗多:有的在樹杈上以樹枝架成鳥巢狀或在幾個樹杈上搭放橫木,將死者陳放其上;有的在樹上建造窩棚狀小屋,將死者置其內;有的將死者懸掛或捆於樹上。中國東北、西南等地區曾有這種葬俗。《魏書 · 失韋傳》、《北史 · 契丹傳》、《龍沙紀略》等史籍對此均有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可見到各種不同方式的樹葬。赫哲族獵人行獵而死,即就地取樹幹製成圓木棺 , 在四棵位置成方形的大樹樹杈上架以橫木 , 上鋪樹枝,將死者木棺置其上。西藏珞巴族用樹枝、竹子、芭蕉葉等在樹上建成簡易樹屋,作為死者葬身之所。鄂倫春族過去將死者棺材置於離地面約 2 米 高的樹樁上。對樹葬習俗的產生,有的認為同遊獵經 濟有關;有的認為是遠古人類 “ 巢居 ” 生活在葬俗上的反映,他們基於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們在生之時既然棲息於樹上,死後到另一世界也同樣要過樹居生活。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北美、亞洲北部也曾有這種葬俗。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中國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區,貴州,廣西山區、西江流域,湖南、貴州和四川接壤處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東南的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雲南的烏蒙山區北麓至金沙江邊,台灣各島嶼。據碳 14 測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 , 距今 3840±90 年 , 約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及至近代,部分壯族、 布依族、 苗族、瑤族、仡佬族,以及現在貴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灣蘭嶼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崖葬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
① 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
② 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
③ 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
④ 在懸崖上鑿孔釘木樁擱置葬具的稱懸棺葬。
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 葬具有多種: 葬屍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一些崖葬處還伴有崖畫、享堂或木偶。崖葬的葬所,有的僅置一、二葬具,有的置有數十葬具。同一處的若乾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擇期舉行儀式後同時葬入的,有的則是陸續葬入的,待葬滿一穴後再另擇它處。越南、泰國、印度和緬甸交界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的琉球群島及美拉尼西亞群島和玻里尼西亞群島一些地方,也有崖葬習俗。

船棺葬
中國南方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為葬具,故名。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兩種。船棺露天葬流行於東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區。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獨木舟形,史稱 “ 架壑船棺 ” 、 “ 仙船 ” 、 “ 舟船 ” 等,曾流行於商周至西漢年間。近年考古發現,這種船棺分底蓋兩部分,均由整段木頭刳成,上下套合。底部為船棺的主體,中為長方形盛屍處;蓋作半圓形,內部刳空如船逢狀。據文獻記載 , 中國中南地區也有類似船棺葬:湖北稱 “ 敝艇 ”, 湖南稱 “ 船 ” ,廣西稱 “ 沉香船 ” 、 “ 仙人舟 ” 。船棺土葬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 , 流行於公元前 4 世紀末至公元前 1 世紀末。考古發現 , 四川巴縣冬筍壩和昭化縣寶輪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體形碩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鑿或用 6 塊整板拼合而成,中部為盛屍處 , 上有木板為蓋。在東南亞和太平洋一些島嶼也行此種葬俗,如越南海防等地發現有船棺墓,婆羅洲有船形棺,索羅門群島的重要人物也用船棺葬。湯加和薩摩阿群島酋長的船棺埋於近海處或任其在海上飄流。

民族建築

中國建築有民族的多樣性,漢、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鮮明,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國建築又有地域的多樣性,東北平原、江南水網、黃土高原、熱帶林區,建築上的差異也很大。這二者有什麼關係嗎?在中國,地域的差異和民族的差異共存,而地域的差異是主導因素。先看看同一地區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築,如在大理、麗江地區,白族建築是磚牆瓦頂,牆麵粉刷成灰白兩色,山牆、檐口加彩色裝飾;納西族建築的典型則是木結構、懸山頂,博風板上有長長的懸魚,土坯(近年也有用磚)砌的山牆加上小小的腰檐。二者是不同的。又如在貴州,許多少數民族建築基本是木結構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築的布局、細部還是很不相同。再看不同地區同一民族的建築,同是漢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寧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門”,江蘇水鄉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種形象,差別十分明顯,廣東、福建的客家人也屬漢族,他們的“土樓”更是全然相異了。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莊巢”,四面住房相接圍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牆,單坡屋頂坡向院內,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風又安全。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雲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看來異地同族與同地異族相比,它們雖都有不同,但比起來還是地區的差別更大一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觀念、風俗習慣,它們傳承著民族特色,但作為建築,又更多地受自然條件、建築材料、工程技術的影響,這使得建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產生了相互交叉的複雜關係。

參考資料

http://www.citizeninfo.com/All_Web_Info/China_Info/China_Briefs/china_briefs.html

http://quchen.cau.edu.cn/quchen/htm/147/2255.htm

http://www.linkgd.com/Article/culture/200510/17081.html

http://www.pixelgame.net/bbs/viewthread.php?tid=1998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