堽城故城址

堽城,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堽城故城故城址始建無考。戰國時齊之剛邑,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使客卿灶伐齊取剛。剛之名始見於此。漢置剛縣,晉稱剛平,南朝宋省,北魏復置。“剛”後改為“堽城”。故城址位於縣城東北約17公里的堽城裡村。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800米,東、南、西三面城垣清晰可見,不少地段仍聳立於地面,城東南角最高處有10多米。大部分為黃土夯築,唯東南部牆身以土夾碎石夯築,夯層厚16-20厘米,有一排排徑約12厘米的夾棍眼。東城牆有兩個高10多米突出牆外的城台,俗稱“炮台”。城中部有一高10多米,徑約40米的夯土台基,傳為釣魚台或梳妝樓。城台、釣魚台均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掉。該城址內遺蹟、遺物豐富,除頹垣斷壁外,還暴露有基石、石柱礎和豐富的磚瓦等建築材料及春秋陶鼎漢代半兩石范等。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當地民眾立“禁止毀壞古蹟”石碑一通。該故城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