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母陵

"現在的縣地原系慶都一隅爾,曰名成陽,堯母殂落於此故有堯母台,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使使都祀堯母於成陽靈台,號曰:""靈台大母。 從此以後,歷代堯母陵,建堯母祠連續重修不斷,到明清時代最為興盛。 一九八五年元月五日,望都縣人民政府將堯母陵公布為望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簡介

相傳,在原始社會未期,我縣(原名慶都)居住著華夏民族最古老的一個部落,部落首領系黃帝四世曾孫帝嚳第三妃陳鋒氏女以地氏為名曰慶都,於三階前丹陵生堯,故稱堯母。

堯十二歲受封於陶為諸侯,十五歲改封於唐,十六歲從諸侯為天子,號陶廣廣氏。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所說的唐堯虞的帝堯。據文獻記載:堯曾制定曆法,以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確定民間農時播種季節,對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堯身為天子生活檢朴,穿粗衣、食粗飯,很受民眾愛戴。他在後期實行了禪讓給受民眾擁護的人,他到處訪賢,選定舜為接班人。曾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命舜攝政,他死後由舜繼位。

堯幼時隨母寄居伊祁山,被尊為天子後,伊祁山改為堯山,後人稱伊祁山為太子庵,張晏《漢書》注云: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堯母登堯山,望都(孤)山曰望都,望都縣以此得名。三阿,太子庵在我縣西北四十里唐縣固城村北一進而,現錄屬完縣,古代慶都邑幅廣闊三阿、太子庵、固城、都山都是慶都域。固城原為望都!曰望都。

現在的縣地原系慶都一隅爾,曰名成陽,堯母殂落於此故有堯母台,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使使都祀堯母於成陽靈台,號曰:"靈台大母。從此以後,歷代堯母陵,建堯母祠連續重修不斷,到明清時代最為興盛。

堯母陵位於望都城內東南角,原有堯母祠堯母陵,雞鳴井等建築,清康熙十六年9公元1677年)邑令李天;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知縣沈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邑令趙啟心等多欠重修,到民國初年,堯母陵高規模宏偉壯觀,四周繞一牆,計一百一十五丈。頭門二門俱系磚牆,左右各開二門,殿龕祀奉堯母神像,前廊壁嵌石刻詩,兩傍廂屋亦系成文心,殿東豎一碑,陽篆堯母陵三字,字徑三尺,為明萬曆年間蘄水司農部郎朱昌篆,碑陰刻楊紹程撰文,傍豎明朝縣令原秉謙碑,西豎一碑,邑人太守麻典撰文;殿西側三十步隔一垣牆,矮架木坊橫額曰?quot;堯母陵"進二十步有井"聖泉"(即雞鳴井),相傳,投入井中一枚錢幣,就能聽雞嗚聲,故稱雞嗚井。井上復一亭,稱"硯金亭"。井東有大碑一,清康熙年間尚書湯斌撰文,亭北五步即陵。殿前槐榆交蔭宏敞而幽秀,遠則民眾峰花攢翠崗畫罨,近則九水環清,涵泓毓粹,真不愧千古城,萬年香火。為我縣八景之首"靈台瑞靄"。

經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陵廟俱破壞,僅剩下後面的圍牆,稱"五峰樓高原。一九八五年元月五日,望都縣人民政府將堯母陵公布為望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