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琅縣

堂琅縣

堂琅縣,也稱堂狼縣,中國古代縣名。秦滅巴蜀後,在雲南省巧家縣老店鎮一帶古蜀國堂琅城舊址設堂琅縣;漢代因襲,繼續在這裡設立堂琅縣。 到公元621年唐代在堂琅縣地設唐興縣而廢止堂琅縣,堂琅縣或存或廢前後共存在842年。

古縣歷史

堂琅縣,也稱堂狼縣,中國古代縣名。

《中國歷史地圖集》地圖上的堂琅縣《中國歷史地圖集》地圖上的堂琅縣
秦滅巴蜀後,在雲南省巧家縣老店鎮一帶古蜀國堂琅城舊址設堂琅縣;漢代因襲,繼續在這裡設立堂琅縣。“堂琅縣”一直延續到唐代。
秦漢以前,巧家縣地屬古蜀國。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據《史記》載:“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 常頞略通五尺道在公元前221年。則漢代“因襲秦舊制”設的堂琅縣,其在秦代“置吏”建縣的時間應是公元前221年,到公元621年唐代在堂琅縣地設唐興縣而廢止堂琅縣,堂琅縣或存或廢前後共存在842年。

治所考證

堂琅縣治所在今巧家縣老店鎮一帶。

巧家縣堂琅文化廣場巧家縣堂琅文化廣場
《水經注·卷三十六》:“朱提山名也。應劭曰:在縣西南,縣以氏焉。犍為屬國也。在郡南千八百許里。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縣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綰堂琅縣,西北 行上高山,羊腸繩屈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繩索相牽而上,緣陟者若將階天。
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傾側蒙回,下臨峭壑,行者扳緣牽援繩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諸郡,以為至險。有瀘津,東去縣八十里,水廣六七百步,深十數丈,多瘴氣,鮮有行者。”根據記述:堂琅縣因堂狼山得名,縣在山中。朱提郡郡治在朱提縣故城(今昭陽區土城)。在距朱提郡冶所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即古堂琅縣城。從堂琅縣治所向西北行八十餘里即“最傑秀,孤高三千餘丈”、“三蜀之人,及南中諸郡,以為至險”的瀘峰(今藥山),瀘峰旁邊有瀘水上的津渡——瀘津,從瀘津向東行八十里就是堂琅縣,且瀘津“水廣六七百步,深十數丈,多瘴氣,鮮有行者”,則瀘津在今巧家縣城一帶無疑。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對處於堂狼山中的堂狼縣的地理位置作了認定 “堂狼縣在巧家東75公里老店子”。即堂琅縣治所在今巧家縣治所東邊75公里的老店鎮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主編、由方國瑜、朱榮惠、尤中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堂狼山中歷代的堂琅縣治所標在今巧家縣境的老店鎮境內。經巧家縣堂琅文化研究課題組一年余的典籍查考、田野調查,認定古堂琅縣治所在今巧家縣老店鎮老店村倮格村民小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