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琅文化廣場

堂琅文化廣場

堂琅文化廣場位於雲南省巧家縣縣城,2007年2月建成。西邊是廣場的主入口,一根根圖騰柱有序地排列著,著名作家賈平凹題寫的“堂琅文化廣場”。廣場南面是白鶴灘奇石館。巧家堂琅文化廣場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它的建成使用滿足了民眾生產生活需要,為昭通各地挖掘地方文化,使文化為經濟社會服務開闢了新的篇章。

基本信息

簡介

堂琅文化廣場圖騰柱堂琅文化廣場圖騰柱
堂琅文化廣場位於雲南省巧家縣縣城,2007年2月建成。東連絲廠住宅小區,南鄰縣城辦公區,西接花園小區,北鄰青年路,交通便利,環境優雅。廣場由主入口、主廣場、綠化園林、堂琅八景、次入口五部分組成。建設內容包括圖騰柱、六洗同源、金沙汲水、青銅餘輝、百米藝術長廊、兩江一山、彩色音樂噴泉、堂琅文化序、堂琅奇石館、綠化區域、長廊和花架。為昭通各地挖掘地方文化,使文化為經濟社會服務開闢了新的篇章。

建設背景

堂琅文化廣場堂琅文化廣場
堂琅縣,"地接昭魯,比鄰川康,襟帶牛欄,控弦金江",地理位置極為顯要。地處金沙江畔的巧家在數百年前就形成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青銅文化遊牧文化交融的獨具巧家地域特色的堂琅文化,在昭通和雲南文化史冊,甚至是中國文化史冊上堂琅文化占據了重要位置,是昭通朱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地處山地,城市發展受到限制,民眾文化娛樂活動無法開展。在經濟社會逐漸駛上發展快車道後,為弘揚堂琅文化,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設和諧巧家,巧家縣委、政府決定光大堂琅文化,建設堂琅文化廣場,滿足民眾文化生活需要。在支持、服務白鶴灘電站建設的同時,把巧家縣城打造成"金沙江畔明珠,亞熱帶湖濱城市,冬春 旅遊、休閒、度假基地"。

建設經過

2005年10月18日,以悠久堂琅文化為主題,再現巧家重大歷史文化,凸現巧家"兩江(金沙江牛欄江)一山(堂琅山)"獨特自然地貌景觀的堂琅文化廣場正式開工建設。2007年1月,投資1800萬元,占地74.1畝的廣場全面竣工。2月8日晚,巧家縣舉行了堂琅文化廣場竣工剪彩儀式。

主要景點

廣場雕刻:諸葛亮“五月渡瀘”廣場雕刻:諸葛亮“五月渡瀘”
氣勢恢弘的堂琅文化廣場建於巧家縣縣城一坡地上,為立體廣場,由主入口、主廣場、綠化園林、堂琅八景、次入口五部分組成。六根圖騰柱:表達了發生在古堂琅山(今大藥山)彝族“六祖分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追懷,圖騰柱上的浮雕圖案是堂琅文化的代表符號,以此來進一步突出堂琅文化的主題。
六洗同源:銅洗是堂琅古縣鑄造最多的青銅器,成為堂琅青銅文化的重要載體。“六洗同源”表達的堂琅古縣存廢六百年的意境。

金沙汲水:金沙江是流經巧家的一條主要河流。“金沙汲水”表達了金沙江澤潤巧家、澆灌巧家。

青銅餘輝:造型如天穹地幔,虹彩雲衢,以剖面的形式表現了巧家出土的青銅器,以堂琅文化符號作襯托,正面鐫刻著名作家賈平凹題署的“堂琅文化廣場”幾個大字。

百米藝術長廊:長廊藝術再現了古今堂琅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深刻的文化意蘊。百米藝術長廊從左至右分為六祖分支、青銅文化、五月渡瀘、疏浚金沙、天國悲歌、紅軍長征過巧家、展望未來等七個板塊。

兩江一山:巧家的整個地形地貌由北部的金沙江,中部的昭通最高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4041米的大藥山,東南部的牛欄江構成的“兩江一山”獨特景觀。

彩色音樂噴泉:直徑35米,961平方米,以《巧家美》、《我們的巧家》等20首歌曲編程形成音樂噴泉,集觀賞、娛樂為一體,烘託了廣場氣氛,為堂琅文化廣場炎熱的夏季帶來了一絲清涼。

堂琅文化序:由著名文化學者鄒長銘撰稿,雲南著名書法家趙浩如書寫,記述了堂琅文化的源流、文化叢絡、表現特徵和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