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村古建築群

培田村古建築群

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背依臥龍山,村前為開闊的農田,河源溪把房屋和田野分開,體現“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傳統風水格局。元至正四年(1344年),客家先民吳拔仕由浙江省輾轉遷此定居,形成村落。數百年間培田共建起30餘幢高堂華屋、21座吳氏宗祠、6處私家書院、2道跨街牌坊、4座寺廟道觀和一條千米古街。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村裡的茶樓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福建省
培田村古建築群VI-584

簡介

舊時官廳舊時官廳
培田村古建築群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背依臥龍山,村前為開闊的農田,河源溪把房屋和田野分開,體現“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傳統風水格局。元至正四年(1344年),客家先民吳拔仕由浙江省輾轉遷此定居,形成村落。數百年間培田共建起30餘幢高堂華屋、21座吳氏宗祠、6處私家書院、2道跨街牌坊、4座寺廟道觀和一條千米古街。與永定土樓建築風格不同,卻同屬客家文化遺存。培田民居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用青磚包碎石築成,防震防火。杉木框架結構,窗欞、屏風、樑柱皆有雕飾。大夫第、進士第、官廳、都閫府等高堂大屋多為“九廳十八井”合院建築結構,眾多的廳房天井布局有序,有分有合。

培田村的客家古建築群

培田坐落在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境內,三面環山,是一個沒有圍牆的美麗莊園。
進入村口,當道的是“恩榮”牌坊巍巍屹立,這是光緒皇帝特賜其御前值殿侍衛培田人吳拔禎的榮耀。牌坊一側緩緩轉動的水車,頻頻擊點的水礁,恰似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在向遊人訴說著培田客家先祖創業的艱辛。
村口牌坊村口牌坊

過了“恩榮”牌坊,就看到飛檐翹角的文武廟、雲霄庵、文昌閣等古建築,掩映在古槿蒼楓之中。登上文昌閣,清風送爽,溪水如練,溪底黃沙粒粒可數,水中游魚追逐嬉戲,兩岸煙、稻、薯、菜碧綠油光。
培田古民居建築群由30幢高堂華屋、21座古祠、6家書院、2道跨街碑坊和一條千米古街所構成,該建築群緊密有序、錯落有致、布局科學合理,具有鮮明的明清建築特點,其中尤以”大夫第”、“衍慶堂”、“官廳”為代表。它們都是莊園式休閒逸樂型的建築,結構為“九廳十八井”,每座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客家人的大型居民建築,法國一名建築博士三臨考察後,稱“這是建築工藝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步入“大夫第”,我立刻就被這一古建築那宏大的規模、科學的結構、精湛的工藝所震撼、所陶醉。此建築因主人吳昌同榮膺豐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它又取中庸“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而稱“繼述堂”。此堂建於1829年,它集吳氏十餘家之基業,十餘山之樹木,費30萬金之巨資,成百餘間之廣廈,歷時11年。廳高堂闊,宴請120張桌客可不出戶。其設計構思,秉承“先後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採風、排水、衛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傳。它的挑梁式梁桎結構以其“牆倒屋不塌”的特點,被中外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築。
在採風中,培田客家先祖重教育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能說明的是,保存完好的書院群落。在培田古建築群中,書院群落占有重要部分。早有“南山書院”、“十倍山書院”、“雲江書院”、“紫陽書院”,到了清末,發展為文有“南山書院”,武有“般若堂”,文武兼修。其外,培田先祖還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樓”,為婦女的文化教育提供場所。紀曉嵐當年曾參觀過這些書院,耕讀傳家的遺風使他撥眼前重山,把培田與紫禁城連了起來,揮毫題下“渤水蜚英”題匾,成為培田千塊名人名匾之一。“南山書院”創建500多年來,先後培養出武進士、清廷四品帶刀侍衛吳拔禎等名人以及238名秀才,培養出4名與孫中山、周恩來同窗留法留日學生。

古建築群的建築特色

隨著旅遊時代的到來,培田村古建築群重新回歸世人的視野,它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有人稱它為“客家建築瑰寶”,甚至有專家和學者考察後稱它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古建築群選址於美麗的山水之間
在溝里洗菜的老伯,這裡的水得多乾淨啊在溝里洗菜的老伯,這裡的水得多乾淨啊

培田自然村坐落在三面環山的一塊狹長且又較為開闊平坦的地帶上,中間依著山形和地貌,有一條溪河(河源溪)呈外弧形,玉帶般地蜿蜒而過,把房屋和田野分開,兩條水圳穿行於村莊之間,如白練飄飛,各座古民居井然有序,熠熠生輝,村落南邊水口處,雷公子、紅楓和小葉樟根深葉茂,鬱鬱蔥蔥。山水環抱的培田不僅被人們稱為“畫裡村莊”,還入選了“中國十大最美村鎮”,這些都得益於培田的先祖先民在構思村莊藍圖時善於抓住山水做文章。俗話說:山巒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脈,建築物成了依附於血脈——溪水及其支流(或人工溝渠)的“血細胞,故培田村建築群體布局時多重視周圍環境,參考山形地脈,水域植被,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謐優美,舒適雅致,如詩如畫。
(二)古建築群住宅類型多
培田村古建築群按功能可分為居住建築、宗祠建築、文教建築、商業建築等幾大類,下面要說的是它的居住建築類型也很豐富,核心部分主要有:鎖頭屋、八間頭、四點金、兩進式、圍龍屋、九廳十八井等形式。下面分別介紹它們的特點。
鎖頭屋:平面為三合院,正房三開間或五開間,單層,左右廂房各一間,前面是照牆,無倒座,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通常開在前照牆上。由於平面形式很像舊式鎖頭,故稱鎖頭屋。鎖頭屋是培田村住宅規模最小、最簡單的一種,早期使用較多。如大居敬、容庵公祠等。
八間頭:屬小型四合院住宅,房子一共有八個開間,所以叫做八間頭。其中有一些正房當心間用作香火堂,倒座當心間用作門廳,兩廂都不做門窗而全面敞開,只有四角上正房和倒座的次間為門窗嚴謹的封閉內室,就又叫做“四點金”。八間頭和四點金適合小家庭居住。擴大住宅的常用方式是在它們的兩側增建橫屋,它們就相應成了大住宅的核心部分。在宏公祠即屬此類型建築。
圍龍屋: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中央上、下兩堂和兩廂形成的合院部分。其次是位於合院外側的,前後走向面對中央的橫屋部分。第三部分就是圍屋。培田村的圍屋現存兩棟建於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圍龍屋為雙善堂和雙灼堂,均為一層。
精美的窗雕精美的窗雕

九廳十八井:是培田人對建築規模的一種描述,形容建築規模宏大,廳堂多,天井院落多,同時取“九”和“十八”兩個民間認為吉祥喜慶的數字。房屋由中央廳堂部分及橫屋部分共同組成。中央廳堂部分常為三進或四進,也有五進的,廳堂三開間或五開間不等。左右橫屋部分也不一定對稱,而是根據地段的寬窄,建成一排或兩排、三排橫屋。橫屋在朝向內外宇坪和中央廳堂部分廂房的位置,通常都分隔成相對獨立的側院,每個側院內均有小廳。像這類大宅子實際是一房人共同建造,共同居住,共同在此祭祖,因此形制規整,內外華麗,功能清晰,居住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等級分明。目前村中保存較好的稱為九廳十八井的住宅有六座。官廳是九廳十八井中軸對稱式住宅的典型,多達11個廳堂,32個天井和院落,有房近百間,共有四進房子,僅中軸建築第一進到最後一進的後樓,進深近100米。四進正房建築的外側是左右橫屋,第一二進之間為花廳,第二進至後樓左右的橫屋分成八個獨立小院,相互間有門相通。另一座現狀最好的這類住宅是大夫第,它最大的特點是大,建築占地面積達6900平方米,據說花整整十一年時間才建成,因此被稱為“民間故宮”。它共四進廳堂,左側一排橫屋,右側三排橫屋,宅內共有十八個廳堂,二十四個天井和院落,一百零八個房間,院落除正門外,還有九個側門,既方便了內部的交通,又使庭院空間有了分隔,既照顧禮儀要求,又滿足平時居家過日子的需求。培田村內還有一種花園式住宅類型,占地通常不大,但種竹養花,營造出一派園林式環境,既是書齋畫室,又是居所苑囿。既可陶冶情操,又可頤養天年,村內現存以修竹樓為代表。
(三)古建築群門樓高大華
中國古代建築向來看重門樓的建設。門樓建築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闕。所謂闕,就是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再起樓觀。以後,這種思維和建築模式又逐漸地演進成了各種府第民居的門面。培田古民居有“三分廳堂,七分門樓”之說,因為門樓反映的是整座建築的質量和規模,也是宅主人身份的象徵,建屋人家不管錢多錢少,門樓一定要建得派頭威風。培田古民居的大門多建成牌樓形,門框以青石架設而成,再以青磚砌築屏風樣式的三開間或五開間,頂部鰲頭飾以龍鳳、麒麟、獅子等;兩側浮雕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內容有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全顯得活靈活現;門框正上方多書有遒勁雄渾、意蘊深刻的黑書大字;兩側撰有表達吉祥、幸福、安寧、富貴與美好願望的對聯。一座座門樓高大宏偉,樓角燕尾高翹,站在高處看,一座座房屋像宮殿,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四)古建築群裝飾精緻典雅
..
遠望培田村古建築群,幾乎清一色的灰瓦青磚牆,顯得清淡樸素,可是當我們走近它就會發現每一座房屋都裝飾得精緻,很具地域特色。先說這裡的大木裝飾,首先為檐枋。正廳上下兩堂或下、中兩堂的前檐枋和它們兩廂的前檐枋都做成月梁。漫步在培田古宅,隨處可見各種精美的月梁:兩端有一組雕飾,紋樣有卷草或卷草龍;有喜鵲鬧梅、松竹梅石、花開富貴等花卉紋樣;有用各種動物組成的浮雕圖案,如三羊(寓意“三羊開泰”);群豬(為“諸事順意”)、鯉魚(“年年有餘”、雙獅戲珠、龍鳳呈祥等;還有人物戲曲場面,人物形象鮮活生動;其次是中廳前檐廊的卷棚軒,軒頂由弧形的椽子一根根排列,檐廊的梁架鑲嵌一組花卉、寶瓶、人物或動物圖案的花板。然後說這裡的小木裝飾,小木裝飾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廳房的格扇門、格扇窗。門窗格扇的裝飾題材最為豐富,草木植物、花鳥魚蟲、鐘鼓鼎彝、文房四寶、鹿獅百牲、八仙法器、山水亭閣、人物故事、文字圖案,應有盡有。許多格扇雕飾還飾有鮮艷的彩色,有的瀝粉貼金,更顯得華麗富貴,輝煌無比。有的太師壁也進行裝飾。例如一座叫濟美堂的住宅,中廳太師壁做成鏤空雕花格扇,三層鏤空透雕,工藝精美,雕飾繁複,色彩醒目。鎦金太師壁正面由四塊格扇組成,有天頭、格心和束腰,格心雕的是一段段戲曲場景,人物造型生動。
..

當地古建築群的華麗不僅表現在木雕上,其屋脊、山牆、柱礎、磚石窗地面等也都十分講究。屋脊有鏤空的,彩色的,塑動物頭像的,各式各樣。礎柱雕飾有琴棋書畫、花卉瑞獸等等。而在大面積的青磚牆上,優美的磚窗和石窗及其精巧鏤空的窗欞給人以視覺上獨特的享受,給人以無限的想像。地面隨處可見由鵝卵石組成的梅花鹿、古錢穿結、書卷畫軸等圖案,傳達著主人希望家人能富貴連綿、才華橫溢的美好願望。
古建築群的典雅則表現為鮮明的藝術特徵、濃郁的文化氛圍。幾乎每一座門樓上都能讀到諸如“亦愛居”、“南山毓秀”、“松崗聳翠”、“讓德流馨”這樣或抒情或言態,或狀物或頌德的墨書。廳堂里懸掛的諸如“養成正氣參天地,摩練文章著春秋”、這樣展示人生境態,“雲錦天機織詩句,綸巾鶴籇試春風”這樣空靈多姿的聯語數不清,還有很多很多字字有說法句句有出處的牌匾氣宇軒昂。走近古民居,似乎走近一座座古典藝術的殿堂,充分感受到厚重的古典文化氣息。

古建築群建築特色的成因分析

為什麼培田村古建築群會有以上諸多獨特的建築特色?筆者試圖從哲學、地理位置、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形成這些建築特色的原因。
(一)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
古代中國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天人之意,相與融合”,人與天地同構的願望十分強烈。“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建築群選址于山清水秀、環境宜人的藏風聚氣場所,形勢合乎中國傳統風水觀念在村落選址中所追求的“理想空間模式”之思想。從儒家思想角度看,這種環抱有情的自然環境與依山就勢的村落布局形態營造出舒適,寧靜的居住環境與安全、親切的住居氛圍,適應了人們對居住空間的物質與心理需求。達到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效果,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
(二)地理位置的獨特影響
村口小橋村口小橋

培田自然村位於福建省連城縣西部,舊屬長汀縣管轄。培田村吳姓始祖在元末人口大遷移時期,以“客家”的身份避亂,遷至閩西深山河源峒。河源峒處在長汀縣最東部,緊鄰連城縣西部邊界,是長汀與連城兩縣的交界地。培田村就在兩縣山路交通往來的中間點,凡走山路,從汀洲到連城,或從連城到汀洲、清流等地,都需要在此歇腳、就餐或過夜。培田吳姓始祖在此定居後,該村成為往來兩縣的必經之地,至清代已形成一條遠近聞名的汀連古道。培田村的圩場規模大,是長汀縣東部糧食、油鹽、山貨的重要集散市場,商業的繁華促進經濟的發展,靠經商賺錢的富戶們紛紛建造大屋,使得村裡的建設規模越來越大。
(三)經濟因素的影響
根據哲學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理論分析,古建築群的存在、發展、衰落、保存原因都受經濟因素的影響。1934年,國民黨修建起從龍巖至瑞金的龍汀公路,中間從文坊(距培田8公里)經朋口、長汀再到瑞金。這條路的修建,使培田失去了汀、連兩地陸路交通的重要位置,不再是龍巖、上杭和長汀、連城等往來的必經之路,也自然失去了培田作為汀、連兩地區域性中心市場的作用。1935~1936年,閩西接連開通了永安至連城的永連公路,連城至寧化的連寧公路,朋口至新泉的水上運輸也大都被陸路交通所取代,培田徹底成為交通死角,往日的繁華消失殆盡。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連城各鄉鎮各村經濟快速發展,培田村的經濟並沒有復甦,致使村民無力建造新房,培田村民大部分依然住在古民居里,後來隨著村民對文物保護的意識逐漸增強,培田村古建築群得以完好地保留下來。
(四)受“風水”觀念的影響
閩西的歷史是伴隨著大移民而發展的,移民的遷入、定居和發展使閩西形成了一個地理上相對獨立的客家區域,連城是主要的客家縣份之一,當地客家先民由於在遷徙過程中遇到的千辛萬苦和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使得客家人對命運產生一定的期望與對自然產生一定的畏懼,因此在居住建築上體現為對風水的講求,各種形式的客家建築在對風水的講求上普遍都注重房屋的朝向、與山水的位置關係等,培田村也不例外。登高俯覽村莊,前有筆架山,後有臥龍,左青龍,右白虎,門前還有五帶環水,所以整個村子的房屋幾乎都是坐西朝東。又如當地房屋重視門樓,有“三分廳堂七分門樓”的說法,以門樓的方位來切合門前來水的方位,意即財源滾滾而來。如許多府第門堂高,道路低,暗指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處處可見這種風水地理的玄機。
(五)多元文化的融合
培田先民入住閩西培田後,由於土、客錯居雜處,在生產生活中相互合作相互同化,這種合作與同化也滲透到各個領域。中原文化與閩西地域文化不可避免地進行著碰撞、交流與融合,從而逐步衍生出一種兼具中原文化與閩西文化特色,同時又具有不同於其他部族文化特徵的,特殊民族性的獨特地域性的客家文化。
1.古建築群大都設計為方整對稱的合院式格局,普遍採用中軸線布局,把重要的建築物(廳堂)布置在中軸線上,次要的建築物則被對稱列於中軸線的兩側,廳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排在最中心,其餘房間按輩分排列先左後右依次住在前落、下落、護厝等,“大屋間”是財產和名分的象徵,這種布局方法主從、長幼關係十分明確。題詞、牌匾與建築雕刻所隱含的傳統思想等都是從不同角度對中原傳統文化的客觀映射。
古戲台古戲台

2.天井院狹窄高敞的空間比例,宇坪院落卵石鋪築的建築風格,門樓形態等則是受閩西地域文化影響的結果。
3.古建築群大宅都是內通廊式布局,院內各戶相通,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所特有的公共性與群居性的文化精神。
總之,培田村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這么豐富的建築特色並不是偶然的,受經濟、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的培田先民在長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