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口

朋口

位於連城、上杭、長汀三縣交界處,隸屬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的歷史名鎮。

朋口鎮隸屬福建連城縣,地處連城、上杭、長汀三縣交界處,在205 國道和319國道交匯點上,已經建成贛龍鐵路在朋口鎮腹地穿過,並建縣級客運站(冠豸山站),是閩、粵、贛三省交通運輸咽喉。海西號的開通,更使龍贛鐵路與京九鐵路順利連線,使龍巖到北京僅二十二小時的車程。距離朋口15分鐘車程的觀豸山機場更使朋口成為福建重要的交通樞紐。處在武夷山脈的玳瑁山和松毛嶺之間,是連城四堡到廟前南北長形谷地的中段,海拔318米, 屬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全年平均雨量1700毫米,平均氣溫18.9℃。朋口鎮土地總面積209平方公里,耕地2.91萬畝,轄21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組,101個自然村,6929戶,2.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751人。
唐末已有土著和中原遷來的人居住。南宋末年,中原人民因戰亂又大量南遷。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春,傅以南隨文天祥軍離開汀洲南下,其第三子是郎(曾任禮部侍郎)駐大嶺背。南宋亡後,是郎次子念二郎遷朋口定居。據連城縣誌載:朋口以“朋”字形肖兩川,取其相聚以名。
朋口,宋末元初,屬汀洲路連城縣河沅里,明清屬汀洲府。民國初年,廢府制屬閩西道。1929年工農紅軍入閩,成立新泉縣蘇維埃政府,朋口區,1945年建朋口鎮。1949年11月為光明區,1958年建朋口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朋口鄉,1992年撤鄉建鎮。
朋口鎮
主要名人有:黃才勝,黃崗村人,1929年參加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歷任排長、連長,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三旅七團團長,三旅政治部主任,1940年在攻打江蘇泰興縣黃橋鎮與日寇短兵作戰時壯烈犧牲,犧牲時年僅23歲。
楊尚儒,魚潭村人,少將軍銜,1929年參加農民暴動,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參加過平型關戰鬥,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歷任空軍後勤部長、空軍後勤部政治委員,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項南,原名項德崇,朋口文地村人,其父項與年於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是閩西第一個黨員,曾任遼宋省監察廳副廳長。項南於1928年去上海尋父,後入強恕園藝學校學習,畢業後回閩,在長樂縣從事園藝和抗日抗救亡工作。1941年去桂林,參加中國共產黨,後經香港赴蘇北新四軍軍部工作。解放後歷任共青團皖北、安徽省、華東區以至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農機部副部長,中共福建省委常務書記、第一書記。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共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曾先後到原蘇聯、西歐、東歐、非洲、美國日本朝鮮新加坡等國訪問考察,於1997年在北京逝世。
主要風景名勝有:
三將壇:坐落於朋口東南2公里處的王城村, 南宋文天祥曾率抗元部隊從江西進入長汀,進兵漳州時,宿於朋口王城,恰遇部將龔、劉、楊三將不幸戰死,文天祥無限哀傷,面朝宮闕,站立嶺頭,臨風流淚,後人為紀念慷慨壯烈的三位將領而建“三將壇”。壇上古柏蒼勁,壇前清泉涓涓。壇兩邊碑文是:“保帝死雖可滲,為臥節立鴻績”,橫額書:“均是帝王大將”。
蛤瑚廟:坐落於朋口北部4公里的馬埔村。 唐末閩王王審知率軍入連城河沅十三坊,後人於朋宣宗正統年間,在馬埔建一座占地5畝的蛤瑚廟,建築宏偉,飛檐利翹首,屬斗拱結構,已500餘年,仍巍峨屹立。
池溪革命烈士紀念塔:在第二次大革命時期,朋口池溪以傅鐵人為首組織農民暴動,犧牲烈士218人。1961 年建紀念塔一座,上書烈士芳名,有少將楊尚儒、大校黃鵬、傅林標的題詞。
天馬行秋聲:連城八景之一,在朋口東北5 公里的天馬村。天馬峰山有石,白雲瀰漫山間,猶如天馬行空,昔有寺廟,可遙看國家級旅遊勝地——連城冠豸山雲海奇觀。那白氣霏微的雲層,自山腳湧起,如絮如棉,傾刻之間,平鋪大地,南北混茫一氣,僅露天馬峰尖,有如航海的桅桿頂,卓立大洋中。天水相涵,不分上下。等到白白漸升,出岫散雲,又不知雲海消失何方,似覽黃山雲海之奇勝。
八仙岩:在朋口西部10公里處,在武夷山脈的西南端,山勢險峻。立於岩巔,萬里景色盡收眼底,春則峰巒疊翠,夏則涼風拂面,秋則萬里碧空,冬則冰雪覆蓋,山中有多種珍貴中草藥材及名貴蘭花。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山頂有名寺,香菸鼎盛。
全鎮有森林面積26萬多畝,林木蓄積量126萬立方米,竹林2萬畝,年產松脂600多噸,礦藏資源有膨潤土1138萬噸,鈿長石礦10萬噸,稀土60萬噸,瓷土100萬噸, 花崗石140萬立方米,農副產品種類繁多,質地優良。糧食、 柑桔、紅心地瓜乾產量豐富。朋口溪是汀江流域的重要源頭之一,流域面積31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9.9立方米/秒,年平均水流總量3.3億立方米,水質符合國家二級標準。
2000年,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36881萬元,比1995 年增長130.98%,年平均增長18.22%;工農業總產值2167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7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31元,財政收入366萬元,糧食總產量12210噸,肉類總量2269噸,禽蛋產量540噸,淡水產品323噸,果品產量2153噸,全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2500萬元,商品貿易成交額3125萬元。
鄉鎮經濟發展,以環保農民城建設為龍頭,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濟格局,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實行興商、重工、強農。全鎮有工業企業358家,其中外1資1家,集體19家, 私營19家,個體319家,有毛巾廠、新型建材廠、膨潤土礦、 鉀長石礦、印刷廠、食品加工廠等。在農業方面已建成水果、蔬菜、食用菌基地及禽畜養殖場、蘭花基地等。2000年,出口創匯45萬美元,集市貿易成交額661萬元, 社會商品零售額7801萬元。朋口是福建的“蘭花之鄉”,資源豐富,種質優良。現有蘭花品種218個,130多萬株,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廣東、四川、山東、台灣等省和港澳地區。1994年至2000年連續七年在中國博覽會暨國際蘭展獲得金、銀、銅等32枚獎牌,朋口蘭花公司先後被評為“全國花卉先進企業”、“省花卉先進企業”稱號。文坊原絲醬油,以質地純,氣味芬芳,香甜可口聞名遐邇,暢銷東南亞及北京、上海廈門廣州等城市。朋口毛巾廠1993年評為省級先進企業,產品花色繁多,質地精良,供不應求。
鎮有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協會、農科教結合辦事機構等組織。有中級職稱以上的科技人員73人。朋口有文化娛樂所28個,有完中和國中各1所,國小21所; 文化技術學校1所,幼稚園21所。中國小在校學生6631人,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21個,衛生技術人員56人。全鎮有運輸單位17家,客貨運輸車68輛,每日途經朋口的種種車輛3000多輛次。全鎮每個行政村通公路,2000門程控電話交換機將於1995年裝成使用。現已裝電話2064部。
根據朋口近中期人口規模和工業發展情況,確定以石背街為中心,以319國道和205國道沿線為朋口環保農民城,即經濟開發帶,方圓10平方公里,在規劃區內,劃分為居民區、工業區、商貿區、文化娛樂區、風景旅遊區等已初具規模,發揮資源優勢,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搞好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搞好科技興鎮,大力發展科技教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