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才勝

黃才勝

黃才勝(1917年—1941年)新四軍第1師3旅7團團長。原名黃才生,又名黃仁清,福建省連城縣朋口鄉池溪村黃崗人。1934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38年春後,黃才勝先後擔任四團三營營長、團參謀長等職。1941年底在蘇中海門縣包場鎮病故。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29年10月參加農民暴動,任兒童團長。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團機關擔任勤務、通信和宣傳工作。1934年春從福建軍區隨營學校畢業,任團政治處幹事,並加人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蘇區堅持鬥爭,任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1月隨所在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

1938年任三團一營二連指導員,1939年調任二支隊四團三營營長、團參謀長。

1940年初隨部渡江北上,任新四軍蘇皖支隊大隊長。

1940年7月任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三團團長,參加了黃橋決戰等戰役。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團長。因在長期艱苦環境下緊張戰鬥而積勞成疾,於1941年底在蘇中海門縣包場鎮病故。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生平事跡

黃才勝,原名才生,又名仁清,民國6年(1917)出生於長汀、連城接壤的偏僻山莊黃崗村(今朋口池溪)。父親黃亮福,以租種別人田地為生,省吃儉用,讓才勝上一年私塾。

民國18年10月,池溪、小魚潭、黃崗等村爆發以池溪為中心的農民暴動,成立農民協會、赤衛隊、少先隊、兒童團等組織,開展打土壕分田地運動。才勝年僅13歲,擔任村兒童團團長,工作認真負責,每天早起集合隊員操練,口令熟練,動作靈敏,贏得孩子們的尊重。他不僅站崗、放哨、查路條,還多次為赤衛隊送信,出色地完成任務。

民國20年春,閩西紅軍長汀獨立五團進入池溪、黃崗一帶活動,時才勝年僅15歲,與同村十多位有志青年立即報名參加紅軍。才勝年紀小,在機關擔任勤務、通訊和宣傳等工作。民國23年春,他從福建軍區隨營學校畢業,分配在紅八團政治處任幹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隨紅八團挺進閩南,在漳龍公路線兩側開展游擊戰爭,牽制敵人對中央蘇區的進犯。

紅軍長征後,留在閩西的紅八團、紅九團和游擊隊進行反“清剿”鬥爭。這時,才勝調到連隊任指導員,積極做好戰士思想工作,消除悲觀失望情緒,堅定必勝信念。在三年游擊戰爭中,才勝與戰友們一道,攔擊敵人軍車、夜襲敵人醫院等,使得敵人坐立不安。民國25年春,在拔除南靖、平和、永定交界的下坂寮敵據點戰鬥中,打入敵人炮樓偵察敵情,機智靈活地繳獲敵人3支步槍和200餘發子彈,勝利完成偵察任務。

民國27年春,閩西南遊擊武裝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開赴蘇皖前線抗擊敵寇。支隊下轄三、四兩個團,才勝任三團一營二連指導員。同年秋,部隊挺進湖熟鎮開闢茅山根據地時,才勝調四連任指導員。該連在蘇南溧水、句容、江寧、南京等地區襲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中,消滅了大批敵人,嚴重挫敗了日本侵略軍的野心。在奇襲溧水洪蘭埠敵人時,除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外,還活捕了一些日本侵略軍,獲得日軍動向信息,同時繳獲大量武器軍械彈藥。

民國38年春後,黃才勝先後擔任四團三營營長、團參謀長等職。5月間,他親自帶一個排襲擊江蘇下蜀的敵火車站,炸毀火車頭,使敵人無法通車。1940年初,才勝任支隊下屬大隊長。7月間,調任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三團團長。不久,在國民黨阻撓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東進黃橋的戰鬥中,才勝率領的三團殲敵一個整營,受到軍部通電嘉獎。

皖南事變後,黃才勝調任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團長。由於長期的戎馬生涯,艱苦緊張而積勞成疾,1941年底,在江蘇省南通縣金場鎮病逝,時年僅24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