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

城郭

城郭,古義是指內城和外城,現在泛指城或城市。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詞義出自唐杜牧《阿房宮賦》: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城郭[citywalls]亦作“城廓”。城是內城的牆,郭是外城的牆。泛指“城邑”

釋義:①城牆。城指內的牆,郭指外城的牆:碧瓦朱甍照城郭。②泛指“城邑”或“城市”: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
古義:內城和外城,泛指城或城市。英文翻譯:innerandoutercitywalls;citywalls

詳細解釋

城郭城郭
1.城牆。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逸周書·糴匡》:“宮室城廓脩為備,供有嘉菜,於是日滿。”
孔晁註:“廓與郭同。”《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
孔穎達疏:“城,內城;郭,外城也。”唐杜甫《越王樓歌》:“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清許秋垞《聞見異辭·返魂奇事》:“但覺飄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見城郭宮殿。”
(2).泛指城市。《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
蘇軾《雷州》詩之六:“殺牛撾鼓祭,城郭為傾動。”李一《荊宜施鶴光復記》六:“二十八日早,宜昌各要地遍樹漢幟,城郭人民為之一新。”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唐·杜牧《阿房宮賦》

出處

杜牧阿房宮賦》:“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
姚鼐(nai):“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

典故

城郭城郭
從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鹹陽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吳越春秋》),"內之為城,外之為郭"的城市建設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牆:宮城(大內、紫禁城)、皇城或內城、外城(郭);府城有兩道城牆:子城、羅城。城郭分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外城三七比是戰國時較通行的體例,屬於較小的城池。以小城為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更不用說大城之利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公孫丑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