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落遺址

藤花落遺址

藤花落遺址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東經119°20′48″,北緯34°40′48″。遺址位於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

藤花落遺址
藤花落遺址位於江蘇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東經119°20′48″,北緯34°40′48″。遺址位於南雲

藤花落遺址藤花落遺址
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1996~2000年進行了大面積發掘。發掘總面積達4000平方米。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蹟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藤花落古城由內外兩道城垣組成。外城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由城牆城壕、城門等組成,面積約14萬平方米。南北長435米、東西寬325米、城周1520米。牆寬21~25米、殘高1.2米,由堆築和版築相結合築成。內城有城垣、道路、城門和哨所等。內城平面呈圓角方形,面積約4萬平方米。南北長207~209米、東西寬190~200米,城周806米。牆寬14米、殘高1.2米,主要由版築夯打而成。內城牆體夯土中均發現非常密集而又粗壯的木樁。整個內城牆的建造,耗費的木樁數以萬計。外城為生產區,外城垣有明顯的防洪功能。內城為生活居住區。在內城裡發現30多座房址,分長方形單間房、雙間房、排房、回字形和圓形房等各種形狀。門大多朝向西南,與現代民居方向一致。房址有等級區分。其中最大的一座平面呈回字形,外間面積達100平方米,內間面積31平方米,應是一座與宗教、祭祀或其他大型集會活動有關的建築設施。此外還發現水溝、水口、水坑、水田等與稻作農業生產有關的遺址。發現炭化稻米數百粒,與現代栽培稻極為相似。 藤花落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各類動物遺骸標本。生產工具中,斧、錛、刀、鏃、鑿等各類石器形式多樣,且大部分磨製極為精細。玉器僅發現小件錛、墜、錐形飾和六棱形水晶柱狀體等。陶器有鼎、罐、盆、盤、豆、杯、器蓋等。動物遺骸有梅花鹿等,而不見貝類等海洋生物遺骸,也很少見有魚骨。證明藤花落遺址以農業經濟為主,稻作農業經濟非常發達。兩城類型中也有少量蚌器和骨角器,而生產工具中不見蚌器和骨角器。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陶,陶色有黑、紅、褐、灰、白、黃等。從紋飾風格看,以素麵為主,有弦紋、附加堆紋、繩紋、方格紋、籃紋、刻劃紋、竹節紋、盲鼻、鏤孔等,其中繩紋、籃紋和方格紋較多。

考古專家說,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是目前我國聚落考古和史前城址考古的重大收穫之一,其獨特之處在於城內的龍山時代景觀保存較好。

1999年10月至2000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文管會、連雲港市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對連雲港市藤花落遺址進行了第三次大面積科學發掘,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蹟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各類動植物標本逾2000件。

龍山時代距今已5500至4000年之久,該時代城址並不鮮見,從70年代開始,我國已陸續發現龍山時代城址50多處。但這些城址大多只發現了城牆和城濠,城內遺蹟保留很少。這是因為選擇作為城址的地點一般地理位置較好,隨著時代的推移,後繼的文明痕跡替代了前期文化,原貌大多遭到破壞。與其他城址相比,藤花落古城因為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而過早地廢棄了,所以城內的龍山時代景觀保存較好。

主持發掘工作的考古領隊林留根說,這次發掘不僅確定了藤花落古城具有內外兩重城垣的框架結構,並對城址內部的平面布局作了初步揭示。發現了三處夯土台基、台基之上的大型迴廊式建築,城內有明顯等級差異的居址以及城內的主要道路系統。

藤花落古城外城由城牆、城壕、城門等組成。內城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門和哨所等組成。在內城以內發現了35座房址,分長方形單間房、雙間房、排房、回字形房和圓形房等多種形狀。此外還發現水溝、水坑、水田等與作農業生產有關的遺蹟。

考古工作者在城內發現了碳化稻米數百粒,其中一粒茶色稻穀,從外形上來看與現代栽培稻已極為相似。大量發現碳化稻米在龍山文化中尚屬首次。這說明在當時已經有了發達的稻作農業。根據稻粒是在城內發現的,有專家推測,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及戰亂,當時的人們除了在城外種糧食,城內也可能存在生產區。

城址的發掘回答了中國起源的許多問題,也留下了許多待解之謎

待解之謎一:藤花落城址的廢棄之謎。一種推測是自然原因毀滅說,根據外城牆上發現有洪水衝擊痕跡,許多專家認為,該城位於南雲台山和中雲台山之間的沖積平原,海侵,即海水倒灌導致了藤花落的滅亡。但地層發掘情況證明,洪水衝擊層並沒有越過外城牆的頂部,證明藤花落古城在當時就有防洪功能,並不一定是洪水滅亡了藤花落。有人認為,城牆內栽埋了大量的粗木樁,多達數以萬計,再加上建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等需要,大面積的森林砍伐,造成了當地的環境惡化,加上人口膨脹,致使正常的自然與社會的協調關係遭到致命的毀壞,從而導致藤花落滅亡。這是自然加社會原因毀滅說。

待解之謎二:藤花落處於龍山文化南部邊緣,但在該城內卻發現了位於中原的河南龍山文化的陶器,其中有王油坊文化類型的陶器。這些陶器是如何到這裡來的?兩種不同文化是如何融合相處的?根據王油坊文化比藤花落文化時代較晚,有學者推測,河南王油坊文化的部落集團通過戰爭侵入到東海一帶,占領了藤花落,這又構成了藤花落的社會原因毀滅說。

待解之謎三:藤花落的墓葬區在哪裡?根據發掘,在城內沒有發現墓葬區,這說明當時城址的居住功能已經強化,城內由活人與死人共處變為專供活人居祝但城外的墓葬區究竟在哪裡?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待解之謎四:城內的平面布局之謎。一般城址中百姓住在外城,但在藤花落的外城沒有住房的遺址。所以有可能百姓與貴族同住在內城,以房屋所在地勢的高低和房屋結構的不同來區分身份地位的不同。在城內,除了在2號台基上發現有在宗教活動中起重要作用的迴廊式建築外,城內的廣嘗道路、水溝、生活區、作坊區的布局的分布規律仍需通過考古發掘和分期研究作最終判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