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可病毒疹

埃可病毒疹(ECHO virus eruption)是由ECHO病毒引起的發疹性疾病。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埃可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或散在性傳染。但每次流行情況均不相同,暴發性流行多由於水源污染。傳染源為人,傳染途徑主要為經糞-口途徑也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染,蒼蠅亦可作為傳染媒介。

病因

本病由人腸細胞病變孤兒病毒(ECHO virus)引起。該病毒體積極小,直徑20~30nm,已有38個血清型,常寄生於人體腸道中通過糞便及口腔分泌物傳播。

發病機制

已證實引起皮疹的ECHO病毒中有1,2,45,8,9,14,16,18,23,3032型,其中以4,9,16三型引起多形性皮疹。

臨床表現

ECHO病毒兒童感染在臨床上多樣,通常表現以下幾個症候群:腦膜炎、腦炎和癱瘓性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皰疹性咽峽炎、出疹性發熱、胃腸炎、呼吸道感染等。潛伏期4天,起病時多有上呼吸道症狀如中等度發熱咽痛流涕、咳嗽等,及厭食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皮疹多數在發熱時出現,可在起病開始即出現或在發病1~2天后出現,也可在熱退後出疹,與幼兒急疹相似。皮疹呈多形性,數量分布不定,多見風疹樣紅色斑丘疹,無癢感,消退後無色沉斑。常出現在面頸部、四肢軀幹,偶波及掌跖。ECHO-9型為出血性紫癜樣皮疹ECHO-916在口頰黏膜出現灰白色黏膜疹,破後成潰瘍。ECHO-16型,可有臍窩狀水皰口腔黏膜可見小潰瘍。本病夏秋季發病較多以小兒為主,一家可多人發病。

診斷

本病表現複雜易誤診,確診應根據臨床上出現典型綜合徵以咽拭子和糞便中重複分離到同一ECHO病毒,腦脊液、胸腔積液骨髓皰液血液中均可分離出同一病毒。疾病恢復期3~4周血清中出現特異IgM抗體效價上升4倍以上有診斷價值。一般採用中和試驗或免疫螢光法檢測多種混合多價血清快速靈敏。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資料 夏秋季流行,以小兒居多家庭中多人發病等有參考意義。有近期內在本地流行的資料在診斷上尤有價值。

2.臨床特徵 一些有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如無菌性腦膜炎、出疹性發熱等對協助診斷有價值。

3.病毒學和血清學檢查 病毒分離可採用血液、腦脊液、皰疹液等接種於猴腎或人胚肺細胞。僅在患者的糞便或咽部中分離出埃可病毒時需結合血清學檢查進行判定,因健康人群的腸道內也常有此類病毒。

鑑別診斷:
應與麻疹、風疹、猩紅熱幼兒急疹口足病等,根據流行病學、典型綜合症狀及病毒培養分離進行鑑別。
1.風疹 主要發生於嬰兒,其特徵為耳、枕骨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而埃可病毒感染為夏季發病、無瘙癢、也無頸後和耳後淋巴結腫大。
2.輪狀病毒和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引起的腹瀉 輪狀病毒性腹瀉好發於秋、冬季,它與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脫水症狀均較明顯。埃可病毒感染多見於嬰兒,腹瀉為主要症狀,一般不出現脫水症狀,確診要依賴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病毒分離 大多數埃可病毒可用猴腎細胞培養分離,如加用人胚肺細胞株W1~38則效果更好。

2.血清學檢查 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診斷價值,中和實驗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鑑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試驗進行診斷。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其它輔助檢查:

中和試驗或免疫螢光法檢測多種混合多價血清快速靈敏。

治療

尚無特殊療法。皮疹對症處理。對易感的嬰幼兒可注射丙球蛋白3~6ml,脊髓灰質炎減毒疫苗可干擾本病毒的感染ECHO-3,4,69,11型減毒活疫苗正在研製中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療,主要採用對症和支持療法。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對新生兒嚴重感染可能有效,嬰幼兒腹瀉也有導致脫水及酸中毒的可能,須酌情給予輸液治療。

預後預防

預後:

除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者外,一般預後良好,恢復完全而罕見有後遺症

預防:

注意個人衛生,改善飲水和食品衛生避免在不潔水中游泳加強環境公共衛生,滅蠅,接觸患者的嬰兒可注射丙球蛋白,有一定預防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