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三昧經

解釋

《大藏經》文獻

注釋

二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鳩摩羅什於長安譯出,弘始九年(407)重校。又稱《坐禪三昧法門經》、《阿蘭若習禪法》、《菩薩禪法經》、《禪法要》、《禪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
本書系諸家禪要之纂集。內容闡明五門禪法,述說大小二乘綜合之禪觀。上卷初列四十三偈,說明欲度脫生死輪迴,須修禪法,次分治貪慾、治嗔恚、治愚痴、治思覺、治等分法門,主張應分別修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下卷載四禪、五通、四念處、四善根及入見道的次第,闡明菩薩的習禪法,末尾則舉二十偈,以示修禪者的實際心得。據《出三藏記集》卷九載僧睿的〈關中出禪經序〉所述,本經卷首四十三偈乃究摩羅羅陀所撰,卷末二十偈乃馬鳴菩薩所撰,而五門系抄自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的禪要。
中國佛教初期的禪觀,皆依據東漢·安世高所譯的禪經,爾後經道安的努力鼓吹,北方前秦與後秦的禪觀行始漸興起。然均不出小乘禪的領域。逮本經出,大乘佛教和小乘禪,乃至大乘禪和小乘禪的關係才告明確,因而促成天台止觀的成立及中國禪宗的誕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