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錦屬

地錦屬

地錦屬約13個種,分布於亞洲和北美。我國有10種,其中1種由北美引入栽培。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2.地錦屬ParthenocissusPlanch.
Planch.inDC.Monogr.Phan.5:447.1887;Suesseng.inPflanzenfam.ed.2.20d:309.1953.——HederaLinn.Sp.Pl.202.1753.——PsederaNecker,Elem.Bot.1:158.1790.

地錦屬地錦屬

物種形態

木質藤本。卷鬚總狀多分枝,嫩時頂端膨大或細尖微捲曲而不膨大,後遇附著物擴大成吸盤。葉為單葉、3小葉或掌狀5小葉,互生。花5數,兩性,組成圓錐狀或傘房狀疏散多歧聚傘花序;花瓣展開,各自分離脫落;雄蕊5;花盤不明顯或偶有5個蜜腺狀的花盤;花柱明顯;子房2室,每室有2個胚珠。漿果球形,有種子1-4顆。種子倒卵圓形,種臍在背面中部呈圓形,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呈溝狀從基部向上斜展達種子頂端,胚乳橫切面呈W形。染色體基數x=20。

識別歷史

本屬的模式種:五葉地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L.)Planch.=HederaquinquefoliaL.
本屬植物在我國記載較早並能從形態上識別者可見於《本草綱目》,稱之為地錦;在近代志書中較早可見於陳嶸編著的《中國樹木分類學》(1937),稱為紅葡萄藤,下列別稱趴山虎;劉慎諤等人(1955)編著的《東北木本植物圖志》中把本屬稱為地錦屬;胡先驌(1955)編著的《經濟植物手冊》則把本屬稱為爬山虎屬,此後我國大多數志書或文獻中記載本屬植物時均照此稱謂。近年來本屬植物多用於城市垂直綠化,不同的種類附著並鋪散在牆壁上構成不同風格的圖案,有的種類分枝後仍向上垂直生長,有的斜向兩側並不斷分枝呈扇形擴展或向兩側平展,春夏翠綠,秋天有的種類葉色變成鮮紅或紫紅,甚為美麗;野生群集鋪地者,遠可見一片緋紅,盛似“地錦”。作者與園林學者們討論認為,恢複本屬植物原稱地錦,較能表達該類植物園林上雅致的特性。

分類

本屬在分類系統上,過去曾有過一些工作,Suessenguth(1953)在他的專志中,按地區把地錦屬植物分成亞洲種和美洲種兩大類;後Galet(1967)在他的研究論文中,依據葉的數目,分成3個系:①單葉系(Ser.Tricuspidatae);②三葉系(Ser.Trifoliolae);③五葉系(Ser.Quinquefoliolae)。由於過去對本屬植物學性狀研究不夠,因而提出的分類系統沒有多大的科學價值,致使親緣關係遠的種類放在一起。作者基於標本室分類學工作,包括對美洲植物種類的研究、野外觀察和在栽培條件下對該屬種類植物性狀的個體發育特點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本屬植物下列分類系統,供進一步研究本屬植物的起源和進化參考。

檢索表

跳轉號原檢索號描述中文名拉丁名
1161葉為掌狀複葉,或長枝上為單葉,但葉型明顯較小。
2112葉為3小葉或長枝上著生有小型單葉;花序為圓錐狀或傘房狀多歧聚傘花序。
3103花序主軸不明顯,構成疏散傘房狀多歧聚傘花序;卷鬚頂端嫩時細尖而微捲曲或膨大呈圓珠狀。
454花序下大多有3-5葉,著生在較為伸長的枝條頂端;花瓣內頂端有舌狀附屬物。毛脈地錦Parthenocissuscuspidifera(Miq.)Planch.var.pubifoliaC.L.Li
544花序為疏散的多歧聚傘花序,花序下部大多僅1-2(3)葉,著生在極為縮短的短枝頂端;花瓣內面頂端無舌狀附屬物。
695植株葉主要為單型,通長由3小葉組成的複葉,稀偶混生有較小的3裂單葉;卷鬚嫩時頂端細尖並微捲曲。
786小枝、葉柄和葉片下面沿中脈和側脈被硫柔毛;小葉較大,長5-13厘米,寬通常3-6.5厘米,中央小葉邊緣每側有6-11個急尖鋸齒;葉柄較長,長3.5-15厘米,花序通常較長,長4-9厘米,基部葉較多,通常有3-5片。三葉地錦Parthenocissussemicordata(Wall.exRoxb.)Planch.
876小枝、葉柄和葉片下面無毛或葉片下面沿中脈微被短柔毛;小葉較小,長2.5-5厘米,寬1.5-3厘米,中央小葉邊緣有3-5個粗鈍鋸齒;葉柄較短,長1-3(4)厘米;花序較短,長1-2厘米,基部通常有1-2(3)片葉。小葉地錦ParthenocissuschinensisC.L.Li
965植株有顯著的兩型葉,主枝或短枝上集生有三小葉組成的複葉,側出較小的長枝上常散生有較小的單葉;卷鬚嫩時頂端膨大成圓珠狀。異葉地錦ParthenocissusdalzieliiGagnep.
1033花序主軸明顯,為典型的圓錐狀多歧聚傘花序,花序下部大多3-5葉,著生在較為仲長的枝條頂端;花瓣內面頂端常有顯著的舌片狀附屬物;卷鬚頂端嫩時微膨大為拳頭狀。長柄地錦Parthenocissusfeddei(Levl.)C.L.Li
1122葉為掌狀5小葉;花序主軸明顯,為典型的圓錐狀多歧聚傘花序。
12137卷鬚嫩時頂端細尖且微捲曲;嫩芽為紅色或淡紅色。五葉地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L.)Planch.
13127卷鬚嫩時頂端膨大成塊狀;嫩芽綠色或綠褐色。
14158莖幹扁圓或明顯有6-7棱,但不呈四方形;葉表面顯著呈泡狀隆起。綠葉地錦ParthenocissuslaetevirensRehd.
15148莖幹有4棱,橫切面顯著呈四方形;葉表面不呈泡狀隆起。花葉地錦Parthenocissushenryana(Hemsl.)DielsetGilg
1611葉為單葉,僅在植株基部2-4個短枝上著生有3出複葉。
17189老枝無木栓翅;小枝無毛或嫩枝被極為稀疏的柔毛;葉柄和葉片無毛或葉片下面脈上被稀疏短柔毛。地錦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S.etZ.)Planch.
18179老枝大多有木栓翅,或1-2年生枝無木栓翅;小枝密被銹色柔毛;葉柄和葉片下面密被銹色柔毛,葉片上面被短柔毛。栓翅地錦ParthenocissussuberosaHand.-Mazz.

葡萄科植物(一)

葡萄科,雙子葉植物,約12屬,700種,大部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7屬,約109種,南北均產之。藤本,常具與葉對生之卷鬚,稀為直立灌木;葉互生,單葉或複葉;花小,兩性或單性,4-5數,通常排成聚傘花序;萼片分離或基部連合;花瓣與萼片同數,分離或有時帽狀粘合而整塊脫落;花盤環狀或分裂;雄蕊4-6,與花瓣對生;子房上位,2至多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漿果。
草崖藤(原變種)
異葉地錦
銹毛長柄地錦
絨毛蛇葡萄(原變種)
栓翅地錦
三葉地錦(原變種)
大理烏蘞莓
毛脈花葉地錦
毛脈地錦
綠葉地錦
花葉地錦(原變種)
花葉地錦
紅三葉地錦
地錦屬
長柄地錦(原變種)
長柄地錦
窄葉火筒樹
圓腺火筒樹
台灣火筒樹
密花火筒樹
白毛烏蘞莓(原變種)
白毛烏蘞莓
光葉火筒樹
大葉山葡萄
單羽火筒樹
大葉火筒樹
糙毛火筒樹
掌葉白粉藤
翼莖白粉藤
五葉白粉藤
文山青紫葛
貼生白粉藤
四棱白粉藤
青紫葛
毛葉苦郎藤
苦朗藤
苦郎藤
雞心藤
海南大葉白粉藤
粉果藤
大葉蛇葡萄(原變種)
大葉白粉藤(原變種)
大葉白粉藤
翅莖白粉藤
剛毛蛇葡萄
異葉蛇葡萄(原變種)
櫻葉烏蘞莓
藍果蛇葡萄(原變種)
狹葉烏蘞莓
膝曲烏蘞莓
三裂蛇葡萄(原變種)
烏蘞莓(原變種)
脫毛烏蘞莓
草葡萄
鳥足烏蘞莓
南亞烏蘞莓(原變種)
南亞烏蘞莓
墨脫烏蘞莓
毛三裂葉蛇葡萄
毛烏蘞莓
瀾滄烏蘞莓
節毛烏蘞莓
烏頭葉蛇葡萄(原變種)
尖葉烏蘞莓
華中烏蘞莓
福貢烏蘞莓
短柄烏蘞莓
小葉地錦
大葉蛇葡萄
三裂蛇葡萄
柔毛大葉蛇葡萄
絨毛蛇葡萄
滇南青紫葛
槭葉蛇葡萄
毛枝蛇葡萄
毛葉蛇葡萄
毛序蛇葡萄
毛三裂蛇葡萄
酸蘞藤
律葉蛇葡萄
錫金酸蘞藤
掌裂蛇葡萄
尖齒蛇葡萄
灰毛蛇葡萄
四川酸蘞藤
光葉蛇葡萄
紅河酸蘞藤
狹葉蛇葡萄
貢山蛇葡萄
脫絨蛇葡萄
粉葉蛇葡萄
東北蛇葡萄
三葉地錦
火筒樹屬
火筒樹
菲律賓火筒樹
白粉藤屬
廣東蛇葡萄
心葉烏蘞莓
牯嶺蛇葡萄
三葉烏蘞莓
勐臘烏蘞莓
酸蘞藤屬
三裂葉蛇葡萄
掌裂草葡萄
葎葉蛇葡萄
西藏酸蘞藤
銹毛蛇葡萄
顯齒蛇葡萄
蛇葡萄
烏蘞莓屬
角花烏蘞莓
藍果蛇葡萄
羽葉蛇葡萄
異葉蛇葡萄
烏頭葉蛇葡萄
蛇葡萄屬
白蘞
大葉烏蘞莓
白粉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