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蠟節

臘,古稱蠟,是古代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即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祀神農和祖先的重大典禮,秦漢後祭祖和祭百神的蠟禮合而為一,臘為歲終祭眾神之名。臘祭原置於農曆十二月,此月稱為臘月。南朝時,將臘日定於十二月八日;後來道教在《赤松子章歷》將其含義擴大,把全年分為五臘,全稱“五臘日”,即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王侯臘,是道教祭祀祖先、集會建齋的重要日期。在《道書》中,地蠟成為祭祀祖先和請求贖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臘節之名也因此而來。

淵源

在中國史上,道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中國的歷史文化,其內涵曾被魯迅先生稱為“真正的中國精神”。道教典籍《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掌管鬼魂的酆都北陰天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該鬼魂現今人間的親戚所做的善惡,作為確定鬼魂罪、福的依據。

宗旨

地蠟節 地蠟節

地蠟節的主要宗旨,是祭祀祖先。追溯其源,為中華民族遠古時期原始崇拜中的鬼魂崇拜,而此正是道教的核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道教曾成為國教,其教理深入民心,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臘祭祀活動,融入端午節俗並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此,有人認為,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被認為是端午習俗的一大起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