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梢瓜

地梢瓜

地梢瓜,別名:地梢花、女青、羊角、奶瓜。拉丁文名: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Schum.蘿藦科、鵝絨藤屬;多年生草本,地下莖單軸橫生;莖自基部多分枝。葉對生或近對生,線形,葉背中脈隆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綠白色;副花冠杯狀,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漸尖,高過藥隔的膜片。蓇葖紡錘形,先端漸尖,中部膨大,種子扁平,暗褐色,種毛白色絹質。花期5-8月,果期8-10月。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

基本信息

簡介

地梢瓜地梢瓜
拉丁名:Cynanchumthe-sioides(Furyn)K.Schum地梢瓜的花、葉。
別名:地梢花、羊不奶棵、小絲瓜、浮瓢棵、地瓜瓢,驢奶頭
分類:為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
形態性狀:多年生草本,高約20厘米。地下莖單軸橫生。莖直立或斜升,多分枝,密被柔毛,有白色乳潮汁。單葉對生;葉片線形,長30~50毫米,寬2~5毫米,先端尖,基部稍狹,全緣,下在中脈隆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小,黃白色;花冠鐘形,長約5毫米,5深裂,副花冠淺筒形,上部5裂,裂片與花冠裂片互生;雄蕊5,花絲短;2心皮,分離。蓇葖果紡錘形,兩端短尖,中部寬大,長約6厘米,寬約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主產地:分布東北及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山西、山東、安徽、江蘇等地。
地梢瓜,以全草及果實可入藥。夏秋采,切段曬乾生用。嫩果實可以吃。
【性味歸經】甘,平。
【功能主治】益氣,通乳。用於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鮮草適量,折斷取汁外搽瘊子。
【備註】(1)本植物變種雀瓢Cynanchumthesioides(Freyn)K.Schum.var.australe(Maxim.)Tsiang[C.sibiricum(L.)R.Brounvar.australeMaxim.]亦同供藥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採制採收】:夏、秋采全草及果實,加工:洗淨,曬乾
【功能】:補肺氣,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
【中藥化學成分】從地梢瓜全草中分離得到;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阿魏酸(ferulic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蔗糖(sucrose),槲皮素(quercetin),1,.3-O-地梢瓜(6張)二甲基肌醇(1,3-O-dimethyl-myo-inositol);又報導分離得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acetate),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acetate),α-香樹脂醇正辛烷酸酯(α-amyrincaprylate),1,3-二棕櫚醯-2-山梨醯-甘油(glyceride-1,3-dipalmito-2-sorbate),檉柳素(tamarixetin),檉柳素-3-O-β-D-半乳糖甙(tamarix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地梢瓜甙(thesioideoside)。雀瓢全草中分離得到檉柳素(tamarixetin)和槲皮素(puercetin)。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地下莖單軸橫生,地上莖多自基部分枝,鋪散或傾斜,密被白色短硬毛。葉對生或近對生,線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向背面反卷,兩面被短硬毛,中脈在背面明顯隆起,近無柄;長3-5厘米,寬2-5毫米。傘形聚傘花序腋生,密被短硬毛;花萼外面被柔毛,5深裂,裂片披針形,先端尖;花冠綠白色,5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外面疏被短硬毛;副花冠杯狀,5深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漸尖,高過藥隔的膜片,柱頭扁平。蓇葖果單生,狹卵狀紡錘形,被短硬毛,先端漸尖,中部膨大,長5-6厘米,直徑2厘米;種子卵形,扁平,暗褐色,長8毫米;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長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地梢瓜為旱生植物,在我國北方從典型草原到草原化荒漠的草場植被中均可生長。主要生長在沙質土和沙礫質土壤上,在沙壤土上也可生長。生長於海拔200-2000米的山坡、沙丘或乾旱山谷、荒地、田邊等處。

地理分布

地梢瓜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江蘇等省區。分布於朝鮮、蒙古和蘇聯。

分類學

地梢瓜,別名:地梢花、女青。拉丁文名:Cynanchumthesioides(Freyn)K.Schum.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捩花目;蘿藦科;鵝絨藤屬;地梢瓜。

變種

地梢瓜(救荒本草)地梢花(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女青(本草新注)
Cynanchumthesioides(Freyn)K.Schum.var.thesioides.
本種植物變異較大,在營養部分,莖低矮直立或傾臥或枝頂蔓生或纏繞;節間通常較短(長2-10毫米),有時(特別是枝頂)達7厘米;葉片通常為線形,長8-30毫米,寬1-2毫米,而頂部蔓生或纏繞部分的葉片長達7厘米或更長,寬可達1.5厘米,通常達1厘米。花序呈聚傘狀,單生或簇生;總花梗長1-5毫米,在葉腋內單生或簇生;花直徑長3-4毫米,有時不及3毫米,花冠內面被疏微柔毛或僅在花冠裂片基部被微柔毛或光滑無毛;副花冠長過合蕊柱或等長。上述形態變化情況,多發生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境下。根據材料,我們還不能進行更為細緻的分類,雖然以前已有許多作者根據不同的形態特徵在本種下分出許多變種和變型,它們的名稱是:
(1)VincetoxicumsibiricumDecne.var.australeMaxim.Bull.Acad.Sci.St.-Petersb.23:355.1877.頂枝纏繞,毛被物較少;葉線或線狀長圓形。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南部黃河沿岸。
(2)VincetoxicumsibiricumDecne.var.borealeMaxim.l.c.莖低矮,自基部分枝較多,伸展。產於新疆。
(3)Cynanchumsibiricurn(L.)R.Br.var.gracilentumNakaietKitagawainRep.FirstSci.Exped.Manch.sect.4,1:43,cumfig.1934.莖自基部分枝多,纖細,有時變紫色;葉極小;花少數。模式標本采自河北承德。
(4)Cynanchumsibiricum(L.)R.Br.var.gracilentumNakaietKitagawaf.hypopsilumNakaietKitagawa,l.c.葉平滑,除葉背中脈外均光滑無毛。模式標本采自河北承德長山峪。
(5)Cynanchumsibiricum(L.)R.Br.var.latifoliumKitagawainRep.FirstSci.Exped.Manch.sect.4,4:40,90.1936.莖纏繞;葉片大而闊,線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達9.5厘米,寬2.3厘米,基部楔形至截平;葉柄長8毫米。模式標本采自河北承德。
上述各變種和變型,我們均未見到可靠標本,僅根據我們所見到的材料,基本上可將本種區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植株低矮,直立或稍蔓生,基部分枝較多,節間短,葉片狹小,即是模式變種var.thesioides,在這一類型中,包括了上述第(2)、(3)和(4)變種和變型;另一種是下述變種。
雀瓢(西北)
莖柔弱,分枝較少,莖端通常伸長而纏繞。葉線形或線狀長圓形;花較小、較多。花期3-8月。
產於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陝西、江蘇等省區。生長於水溝旁及河岸邊或山坡、路旁的灌木叢草地上。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鄂爾多斯。
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

栽培技術

獲得

從當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地稍瓜植株上切取2~3cm帶頂芽的莖段,除去葉片,置燒杯中用自來水沖洗30min,取出後在超淨工作檯上先用70%酒精表面消毒30s,再用0.1%升汞消毒2~5min,無菌水沖洗3~5次,然後接種在培養基上。
芽的誘導
外植體接種後約10d,莖尖生長點開始萌動,同時在芽的基部四周出現黃綠芽點;繼續在培養基上生長20d左右,即可分化出叢生芽;30~40d後,新芽長到2~3cm。這些叢生芽在培養基上繁殖速度快,但生長弱。將這些生長旺盛的小苗切下接在培養基上進行生根培養,生根率在95%以上;基部帶有部分愈傷組織的小苗仍然接到培養基上繼續增殖分化。一般30d可繼代1次,增殖率6~7倍。

增殖培養

將叢生芽切下,接種到培養基中,這些芽則生長旺盛、健壯,25~30d繼代1次。增殖係數不要過高,一般控制為3,這樣可以保持芽苗既有良好的增殖,又有健壯的長勢。

生根移栽

小苗在培養基上培養1周左右,陸續生長出白根,20d左右每株小苗基部即可長出5~7條約5cm長的白色肉質根。這時,將已生根的瓶苗在普通房間裡散射光下煉苗1周,打開瓶口,加入適量的清水以軟化培養基,洗去根部的培養基,移栽到滅菌的營養土(沙壤土和有機肥的比例為1∶1)中,溫度控制在25℃左右,每3~4d用清水噴灑1次,成活率在90%以上。成活的小苗生長旺盛,整齊一致。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

藥用價值

地梢瓜,以全草及果實可入藥。夏秋采,切段曬乾生用。嫩果實可以吃。
【性味歸經】甘,平。
【功能主治】益氣,通乳。用於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鮮草適量,折斷取汁外搽瘊子。
【採制採收】:夏、秋采全草及果實,加工:洗淨,曬乾
【功能】:補肺氣,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

使用價值

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
地梢瓜以其莖較纖細而且木質化程度很低,質地柔軟,有利牲畜採食。
地梢瓜青鮮時為駱駝,山羊和綿羊所喜食,這幾種動物尤喜食其幼嫩的瞢莢果,乾枯後,葉脫落,適口性稍差。
從化學成份看,地梢瓜營養價值較高,其蛋白質含量接近於紫花苜蓿,且同小麥麩的相當,粗脂肪和灰分也較豐富,尤以鈣的含量是較高的,接近於一般豆科牧草的水平,較難消化的養分粗纖維則甚少(表153—1)。地梢瓜不僅蛋白質含量比較豐富,而且蛋白質品質也較好。就其所含9種必需胺基酸數量言(表153—2)可以同苜蓿乾草媲美,比小麥麩所含的尚多近一半.據分析,地梢瓜所含元素如表(153—3)9種元素中除鋁外均系動物營養所需,它們的含量相對而言屬高灰分,氮、鈣,硫,鋁,中磷,鐵,矽,低鉀,鈉類型。
地梢瓜應屬於中等以上或良等的飼用植物。果實及種子還可充藥用,嫩果實可食用。藥名沙奶草,蒙藥名斗格奴。它味甘性溫,功能為通乳,和血通經,消炎止痛、止瀉。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

植物之蘿藦科

蘿藦科是雙子葉植物綱,龍膽目的一個科,其模式屬為馬利筋屬(Asclepias)。多年生草本、灌木、藤本、稀為喬木。蘿藦科約有250屬,2000多種中國有44屬,243種,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

台灣娃兒藤
斑膠藤
地梢瓜(原變種)
汶川娃兒藤
紫葉娃兒藤
銹毛鯽魚藤
細梗白前
貴州醉魂藤
少花娃兒藤
海南醉魂藤
絨毛藍葉藤(變種)
廣西醉魂藤
台灣醉魂藤
靈山醉魂藤
貫筋藤(變種)
麗子藤(原變種)
藍葉藤(原變種)
平滑弓果藤
臥莖夜來香
台灣眼樹蓮
鎮江白前
眼樹蓮
短序藍葉藤(變種)
台灣夜來香
毛白前
華寧藤(原變種)
滴錫藤
蔓白前
蔓剪草
變色白前
大麗子藤(變種)
毛脈華寧藤
老瓜頭
寬葉秦嶺藤
海南匙羹藤
荷花柳
崖縣球蘭
太行白前
廣花弓果藤
海島藤
富寧白前(變種)
狹葉荷秋藤(變型)
大理白前(原變種)
荷秋藤(原變型)
紫花合掌消(變種)
華北白前
峨眉牛皮消
潮風草
四川鵝絨藤(原變種)
凌雲弓果藤
白花四川鵝絨藤(變種)
西藏鵝絨藤
浙江乳突果
斑皮鯽魚藤
短柱弓果藤(變種)
狹葉白前
凹葉球蘭(原變種)
寶興藤
海南弓果藤
寶興吊燈花
水白前
通天連
裂瓣球蘭
苦繩(原變種)
厚花球蘭
秦嶺藤

卵葉白前
毛喉牛奶菜
黃冠馬利筋(變種)
狹葉鐵草鞋(變種)
鐵草鞋(原變種)
海南杯冠藤
輪葉白前(原變種)
石棉白前(變種)
康定白前
小葉弓果藤(變種)
圓葉弓果藤
線葉杯冠藤(變種)
海南杯冠藤(原變種)
四川鵝絨藤
黑鰻藤
合掌消(原變種)
木里吊燈花
美冀杯冠藤
狹葉吊燈花
巴東吊燈花
毛弓果藤(原變種)
翅葉牛奶菜(變種)
海南牛奶菜(原變種)
海南牛奶菜
河壩吊燈花
美藍葉藤
台灣牛奶菜
海南娃兒藤
天峨娃兒藤
平伐娃兒藤
宜昌娃兒藤
廣花娃兒藤
假防己
普定娃兒藤
卵葉杯冠藤(變種)
紫花娃兒藤
膜葉娃兒藤
台灣杯冠藤(原變種)
台灣杯冠藤
紫花杯冠藤
輪環娃兒藤
圓葉娃兒藤
湖北娃兒藤
光葉娃兒藤
娃兒藤(原變種)
團花牛奶菜
雀瓢(變種)
金瓜核
華寧藤
古鉤藤
大白藥
百靈草
合掌消
鐵草鞋
海南球蘭
雜色豹皮花
花溪娃兒藤
大豹皮花
娃兒藤
凹葉球蘭
長葉球蘭
匙葉球蘭
鵝絨藤
柳葉白前
七層樓
尖槐藤
肉珊瑚
雲南眼樹蓮
尖葉眼樹蓮
蛇膽草
羊角子草
馬蘭藤
香花球蘭
楔葉南山藤
石蘿藦
天星藤
扒地蜈蚣
廣西杯冠藤
假木通
地梢瓜
青龍藤
牛奶菜
竹靈消
匙羹藤
弓果藤
通脈丹
駝峰藤
白水藤
山球蘭
長葉吊燈花
西藏吊燈花
建水娃兒藤
景東娃兒藤
三分丹
雲南娃兒藤
催乳藤
卷邊球蘭
線葉球蘭
蜂出巢
漾濞牛奶菜
紅肉牛奶菜
會東藤
廣東匙羹藤
須藥藤
多花青蛇藤
黑龍骨
鉸剪藤
短葉秦嶺藤
牛角瓜
翅果杯冠藤
暗消藤
木裏白前
豹藥藤
牛皮消
小葉鵝絨藤
毛弓果藤
銹毛弓果藤
瀾滄弓果藤
箭藥藤
小葉眼樹蓮
怒江球蘭
圓頭牛奶菜
大花藤
釘頭果
青蛇藤
翅果藤
馬蓮鞍
白葉藤
柳葉吊燈花
白馬吊燈花
馬鞍山吊燈花
短序吊燈花
金雀馬尾參
麗江吊燈花
鐮藥藤
小葉娃兒藤
西藏弓果藤
人參娃兒藤
貴州娃兒藤
闊葉娃兒藤
雲南醉魂藤
大花醉魂藤
醉魂藤
心葉醉魂藤
長毛醉魂藤
薈蔓藤
苦繩
麗子藤
南山藤
瀾滄球蘭
薄葉球蘭
荷秋藤
琴葉球蘭
毛球蘭
護耳草
黃花球蘭
凸脈球蘭
金鳳藤
茶藥藤
雲南黑鰻藤
大葉牛奶菜
喙柱牛奶菜
海楓屯
球花牛奶菜
狹花牛奶菜
四川牛奶菜
雲南牛奶菜
假藍葉藤
藍葉藤
華南夜來香
潤肺草
纖冠藤
大葉匙羹藤
雲南匙羹藤
寬葉匙羹藤
華蘿藦
黑水藤
雲南弓果藤
滑藤
昆明杯冠藤
山白前
輪葉白前
催吐白前
大理白前
橢圓葉白前
西藏牛皮消
硃砂藤
麗江牛皮消
白牛皮消
戟葉鵝絨藤
乳突果
催吐鯽魚藤
鯽魚藤
麗江鯽魚藤
吊山桃
須花藤
勐臘藤
老虎鬚
馬利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