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廟會

地方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歷史傳說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民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民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傳承與發展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金甌鄉保生大帝廟會
保生大帝建醮,沿襲著北宋時期的道教色彩,爬刀梯,上醮壇為民祈福。作為社慶活動,準備工作早早已經開始,隨著日子的來臨,理事人員齋戒十二天,鄉民齋戒三天,挑選誠心人士搭建醮壇,磨鋼刀。醮壇高五丈多,是杉木搭建的樓台,刀梯高五丈六尺,是一百三十多把鋒利的鋼刀用麻繩綑紮成叉形、斜形的梯坎。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大帝擇日豎梯,刀梯安放在一個木桶邊沿,桶中盛有七色花水,五色種子等吉祥物。全鄉家家戶戶高掛紅燈籠慶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全鄉道路張燈結彩,彩旗飄揚。
潮汕大鑼鼓,是喜慶的主旋律,全鄉五個社門,都有一支大鑼鼓彩旗隊,什麼“振金聲”、“太平音”、“美樂軒”… …,這些鑼鼓隊,年齡在十六到二十歲之間,他們是潮州音樂的傳成者,老藝人們經過精心挑選、指點、培訓,全面展示了每支隊伍的特長。
彩旗隊,年齡二十出頭,意氣剛方的小伙子是旗手,溫柔美貌的姑娘就是護旗,他們展現了年輕一代魅力,誰家的小伙、姑娘入選,是他們一生中榮幸。
炮囊隊是兒童的天地,他們肩挑豐收的喜悅,肩挑春天的氣息,腳步匆匆... …
熔戲曲、舞蹈、武術於一爐,威武勇猛、剛勁雄渾的“中國漢族男子漢典型廣場舞蹈”——潮汕英歌舞,是喜慶的高潮。 以水滸傳為題材的英歌舞,由成年男性鄉民組成,表演形式、技法、套式、圖案變化錯綜複雜,動作靈活、節奏快速,氣勢波瀾壯闊。後棚小節目表演有“仙公仙母”、“桃花過渡”、“雙搖櫓”等折子戲、相聲。他們舞出潮汕人們的英姿,道出人生的樂趣。
筵席請客,是喜慶不可少的,誰家的客人來得最多,誰家就越興盛,主人在早早以前就邀請親戚朋友光臨,準備豐盛的佳熬,不分男女老少,共聚午餐,還準備著“福身”托保生大帝代為祈福。
潮劇演出、放電影也是喜慶的一部分。熱鬧的場面持續幾天幾夜,遊行隊伍還到美林、西隴、後洋等陳氏家族的村莊,共同聯歡。

古文獻中的廟會

周代,王為群姓立社,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為里,里各立社,稱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所以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其次,因廟會的聚眾作用,故廟會又稱“廟市”。傳說黃帝時代“日中為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有人推測春秋時期已有“廟市”,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繫。雖然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係還不密切,其發軔之功殊無爭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