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屬污染

土壤重金屬污染

土壤重金屬污染(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the soil)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土壤中的微量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過背景值,過量沉積而引起的含量過高,統稱為土壤重金屬污染。重金屬是指比重等於或大於5.0的金屬,如Fe、Mn、Zn、Cd、Hg、Ni、Co等;As是一種準金屬,但由於其化學性質和環境行為與重金屬多有相似之處,故在討論重金屬時往往包括砷,有的則直接將其包括在重金屬範圍內。由於土壤中鐵和錳含量較高,因而一般認為它們不是土壤污染元素,但在強還原條件下,鐵和錳所引起的毒害亦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國多個出產的稻米被查出鎘超標,土壤污染已成公害。鎘米危機的出現,再次敲響土壤污染的警鐘。

基本信息

污染經過

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
土壤重金屬污染(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the soil)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土壤中的微量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過背景值,過量沉積而引起的含量過高,統稱為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將金屬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明顯高於原生含量、並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
土壤重金屬污染來源
自然來源

1、成土母質的風化過程對土壤重金屬本底含量的影響;
2、風力和水力搬運的自然物理和化學遷移過程。
人為干擾輸入
1、不同工礦企業工業生產對土壤重金屬的額外輸入;
2、農業生產活動影響下的土壤重金屬輸入;
3、交通運輸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影響。
污染土壤的重金屬主要包括汞(Hg)、鎘(Cd)、鉛(Pb)、鉻(Cr)和類金屬砷(As)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鋅(Zn)、銅(Cu)、鎳(Ni)等元素。主要來自農藥、廢水、污泥和大氣沉降等,如汞主要來自含汞廢水,鎘、鉛污染主要來自冶煉排放和汽車廢氣沉降,砷則被大量用作殺蟲劑、殺菌劑、殺鼠劑和除草劑。過量重金屬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調,鎘、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實中富集係數較高,即使超過食品衛生標準,也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此外汞、砷能減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細菌活動,影響氮素供應。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動性很小,不易隨水淋濾,不為微生物降解,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潛在危害極大,應特別注意防止重金屬對土壤污染。一些礦山在開採中尚未建立石排場和尾礦庫,廢石和尾礦隨意堆放,致使尾礦中富含難解的重金屬進入土壤,加之礦石加工後餘下的金屬廢渣隨雨水進入地下水系統,造成嚴重的土壤重金屬污染。
工業上真正劃入重金屬的,只有10種金屬元素:銅、鉛、鋅、錫、鎳、鈷、銻、汞、鎘和鉍。而從土壤—植物系統的角度來說,國際學界認為,只有鎘、鈷、硒等元素對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的風險最大。因為食物鏈而造成人體健康受損的,主要是鎘和硒。雖然重金屬數量很多,但各種重金屬的毒性及其地球化學(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行為相差甚遠,對人類的影響程度不同,從食物鏈的角度來看,也只有關鍵的幾個。
主要特徵
1、形態多變:隨EhPh、配位體不同,常有不同的價態、化合態和結合態。形態不同引起有效性和毒性的不同。
2、很難降解:污染元素在土壤中一般只能發生形態的轉變和遷移,難以降解。
重金屬危害
1、影響植物根和葉的發育
2、破壞人體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骨骼系統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特點
1、重金屬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是環境長期、潛在的污染物;
2、因土壤膠體和顆粒物的吸附作用,長期存在於土壤中,濃度多成垂直遞減分布;
3、與土壤中的配位體(氯離子、硫酸離子、氫氧離子、腐蝕質等)作用,生成絡合物或螯合物,導致重金屬在土壤中有更大的溶解度和遷移活性;
4、土壤重金屬可以通過食物鏈被生物富集,產生生物放大作用;
5、重金屬的形態不同,其活性與毒性不同,土壤pH、Eh、顆粒物以及有機質含量等條件深刻影響它在土壤中的遷移和轉化;
土壤重金屬環境化學行為
遷移過程

1、機械遷移
2、物理—化學遷移(溶解-沉澱;氧化-還原等)
3、生物遷移
轉化過程
1、物理—化學轉化
2、生物轉化
重金屬在土壤中經歷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在複雜多相的土壤體系中,重金屬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如水溶態、交換態、有機物結合態、鐵錳結合態和殘餘態存在,這些形態對植物的有效性(即能被植物利用的程度)不同,且隨著土壤條件的變化(如土壤酸化),一些形態會發生相互轉化。
“鎘米”凸顯土壤重金屬污染
中國一些地區土壤遭到鎘、鉛等重金屬污染,使生長其上的農作物鎘含量超標。除了源自重化工業的重金屬污染源外,農業投入品濫用、外源性污染、養殖業污染也逐漸成為造成農產品重金屬污染的“罪魁禍首”。
中國土壤重金屬污染與抗爭
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
中國內地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約為5000萬畝。
這是2013年年底中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在土地調查新聞發布會上,引述中國環保部土壤狀況調查的數據。也是中國官方首次向媒體公布內地中重度耕地污染總量。
沒有渠道可確保中國內地民眾不會從市場上購買到重金屬“毒糧”。
中國內地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已威脅到糧食這一民生命脈。而另一個長期遭到忽視的狀況是:比起通過市場購買糧食、食物來源更多樣化的城鎮居民,身處在土地污染第一線的農民,所遭受的健康和經濟損害,以及持續為之付出的代價,更加糟糕。這些一線受害者的狀況,正是這個國家重金屬污染威脅的指向標。
污染信息只能從學術文獻中獲得,而且大量的污染調研都沒有提及所在地區的名字,代之以“某市”、“某地區”。
不完整的信息令公眾無法警惕自身所在地區的環境和糧食安全狀況,更令人難解的是,中國環保部門在花費巨額資金進行生態、污染等方面的調查後,拒絕向民眾公開調查結果的具體內容,理由是:屬於國家機密。
荒唐的機密
中國政府部門曾做過多種及多樣的環境和土地調查:
國土資源部進行過國土資源調查,國家地質局進行過全國地質調查,國家環保部進行過全國生態調查,還正在進行中國全國土壤調查、中國全國污染源調查。但是這些耗資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的調查,都沒有較完整的重金屬污染調查數據。
並不只是土壤污染數據的缺乏。新某社2006年7月18日曾報導,“為全面、系統、準確掌握我國土壤污染的真實‘家底’......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18日聯合啟動了經費預算達10億元的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但這一從2006年始啟動的調查,至今沒有公開污染數據。
2013年,北京律師董正偉通過線上提交和電子郵件方式,向環保部申請公開“中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和“中國土壤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方法信息”,被環保部以“數據屬於國家機密”為由拒絕。
按照原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規定》要求,此次土壤污染調查結束後,相關部門需要將中國重點區域土壤污染調查分析數據及有關資料全部歸檔,建立重點地區污染土壤資料庫和國家檔案。同時,各省也要建立重點污染土壤省級檔案。但事情並無下文:非但調查沒有公開,國家和省級檔案是否建立也沒有披露。
從中國中央到地方,環保部門一直在加強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的保密管理工作。在陝西省環保廳的網站上,有一則2012年《陝西省環境保護廳關於加強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保密管理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對土壤數據保密的要求極為細緻。比如,“現存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要使用專門場所存儲和介質妥善保管。對存儲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的電腦應做到專機專用,並做好物理隔離。”此外,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簽訂保密承諾書,而“凡需使用土壤污染調查數據的,須經主要領導批准同意,各局系統內各部門使用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時出入要登記,使用完畢要原件歸還,做到交接清楚,流向清晰,用途明確。第三方使用土壤污染調查數據,各局系統必須確定唯一出口,指定部門,明確責任人,方可提供..一旦發生調查數據失密、泄密事故,將根據情節輕重、損害程度及相關規定,對當事人、責任人給予嚴肅處理”。
重金屬污染村莊不斷湧現
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
民眾無法從政府得到環境安全的警示和資訊,可見的只有媒體陸續披露的案例。
較之於福建冷水坑村這樣200多人的小村莊,廣東省韶關市上壩村是一個更聞名於學術界的重金屬污染村。由於自然條件優越,上壩村早年間曾物產富饒,但受附近大寶山礦場重金屬污染,農田土質變差,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糧食減產乃至農田無法耕種;患皮膚病、肝病、癌症的村民也越來越多。這裡漸漸從魚米之鄉變成有名的癌症村、貧困村。
江西省樂平市洛口鎮戴村是污染的另一樣本。在鄰近村莊的樂安河上游,江西銅業集團興建有多家礦山,包括中國最大的露天礦山——德興銅礦。根據樂平市政府的調查,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上游有色礦山企業的生產,樂安河流域每年接納的“三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000多萬噸,廢水中包括鎘、鉛等重金屬在內的污染物種類有20餘種。長期污染已造成數千畝土地歉收或絕收。類似的重金屬污染案例還在湖南省湘江流域、廣西自治區龍江流域不斷出現。這些案例多見於鄉村,不代表城鎮居民遠離了威脅。重金屬污染土壤與水源後,通過多種食物鏈逼近所有人。
與其他有機化合物的污染不同,重金屬污染很難自然降解。不少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自然界本身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淨化,降低或解除有害性。但重金屬具有富集性,如鉛、鎘等重金屬進入土壤環境,會長期蓄積並破壞土壤的自淨能力,使土壤成為污染物的“儲存庫”。在這類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重金屬能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產出重金屬“毒糧食”、“毒蔬菜”。
以重金屬元素鎘為例,糧食類的鎘污染大戶主要是大米,水稻吸收鎘能力較強,而且積累在籽實中。長年的污水灌溉,會造成灌溉引水渠底及表層土壤中積累大量的重金屬。水稻極易吸收從而鎘含量超標。長期食用鎘超標的稻米,會損害腎功能,使骨質變得脆弱,提高致癌性。中國水稻鎘污染的官方數據較少。2005年,環保部在調查廣東省上壩村癌症高發情況時,證實該村水稻鎘含量超標。2010年底,大陸媒體報導的“廣西陽朔鎘米事件”開始令“鎘米”走進公眾視野。
污染損害健康各地頻現中國的工業性環境鎘污染人群健康危害調查研究主要在1980年至1990年期間,有的調查僅當地衛生防疫站人士主導完成。90年代後,中國只在少數污染區進行過居民健康危害的調查。
北京交通大學長期研究鎘污染的副教授柯屾總結了中國國內11個省20多個地區的鎘污染健康損害研究。柯屾指出,這種污染損害以華東某鎘冶煉廠附近地區以及貴州赫章地區最為典型。被匿去名字的華東地區某鎘冶煉廠(前述復旦大學教授金泰廙的研究地點)於1961年建成投產。該廠的工業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工廠前面的河流,年排放量約10萬噸。1985年起,雖然該廠對廢水實行閉路循環,仍造成周邊水系污染。露天堆放的廢渣經雨水沖刷進入河道,也加重了污染。學者發現,該冶煉廠污染區的男女人群血鎘、尿鎘、總鎘均顯著高於對照區。在尿鎘、血鎘超過一定濃度後,骨質疏鬆患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與日本當年“痛痛病”鎘中毒事件人群的調查結果一致。此外,尿鎘水平與腎功能損害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部分研究還表明,長期接觸鎘可對人心血管功能產生影響。
中國國內另一個典型的鎘污染區出現在貴州省赫章縣。1984年貴州省環境衛生監測站的調查發現“人群鎘攝入量超出限量值,有4例慢性鎘中毒病例”。1987年—1992年貴州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通過調查,提出“未來一二十年會有大批慢性鎘中毒公害病病人出現”。2006年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和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的聯合調查提出,“赫章環境鎘污染嚴重,居民健康受到損害,已出現公害病跡象”。雖然赫章的污染損害程度尚不及日本當年的鎘污染“痛痛病”事件,但中國國內大量其他的重金屬污染村莊尚未查明具體健康損害情況,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難以得到確切診斷。
鎘污染健康損害評估體系待建立
柯屾認為,鎘是最有可能在中國引起大範圍疾病爆發的污染物。為避免污染導致“痛痛病”之類的悲劇發生,中國需要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監測預警體系。大米是污染區人體鎘攝入的主要途徑,也是人體鎘暴露的主要來源。但一地生產的大米的鎘含量只能代表當地土壤鎘污染水平,由於大米的流動性大,難以作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程度的生物監測指標。通過對7個地區7種動植物樣品採樣,檢測鎘含量並進行數據分析,柯屾得出結論,茶葉、樹皮、魚、豬肝、豬腎等生物樣品都不能作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生物監測指標。“總體來說均值和超標率沒有規律可循,難以判斷哪個物種更適合作為鎘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標誌物。”因此柯屾建議,從人體內篩選獲得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生物監測指標,比如血鎘、發鎘、尿鎘。
發鎘由於測定技術等問題,已遭中國國內科研和流行病調查棄用,而血鎘主要反映某幾個月接觸鎘的情況,接觸鎘和急性接觸鎘的常用生物檢測指標。更經常採用的指標是尿鎘——尿鎘是慢性鎘接觸人體鎘負荷的指標,尿鎘增加是環境鎘暴露後機體最先出現的指標之一。在大樣本量的人群調查中,尿樣採樣方便且更易被受調查者接受。柯屾也建議將該指標作為地市級環境監測站的日常指標。“當某地區尿鎘均值或者超標率達到一定程度,可啟動應急處置方案,擴大檢測人群、增加其他檢測指標,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監測與應急提供科學、合理、可行的技術支撐。”
污染土地處置難題
污染評估體系旨在建立保護公眾健康的屏障,而污染的直接後果——以農田為主的大片被污染土地,仍需修復或其他妥善處置。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一個環保論壇上,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曾透露,環保部正在會同有關部委聯合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行動計畫》。預計該行動計畫將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包括耕地和飲用水源地的土壤保護、土壤污染源的源頭控制、被污染地塊的風險管控、加強修複試點示範以及監測體系建立等。但如果缺乏配套的實際舉措,該計畫無疑將遭遇現已凸顯的難題:籌集污染土地的修復資金源,如何落實污染企業責任,怎樣解決污染土地農民的生計。
中國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土壤污染尤為嚴重,而這一區域的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同樣是100畝地,西南地區可能涉及到十幾家農民,比北方多很多,影響面比較大,如何在治理過程中既實現治理目標又讓農民有一定的經濟收益是治理難點。”柯屾亦指出,政府部門對環境污染造成人體健康事件的調查處理,已經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在個別地方,由於環保訴求得不到呼應,當地居民逐漸失去了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對污染之怨因而演變成對政府部門不作為之怨,這樣,本來由企業生產引發的污染事故,因沒有及時處理,引發了政府與居民之間的直接對抗,甚至發生多起流血衝突。”
村民們如何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科研人員能否提供污染應對、解決的技術方案,法律與制度體系怎樣為受害者提供保障......伴隨中國內地民眾環境安全意識的提升,這些問題都將被反覆考量。

污染結果

土壤病了
一片銀杏葉揭示全球變暖

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
“活化石”銀杏的葉子、果子會伴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恐龍稱霸的時期,是各種銀杏最為繁複的時期,各種形態的葉子都有,果實也不一樣。後來,由於氣候的變化,銀杏漸漸長變小。
2012年5月17日,中科院院士周志炎展示1.7億年來銀杏葉和果實的變化,銀杏的葉子越來越小,而果實卻越來越大。“侏羅紀時期,銀杏葉有成人巴掌那么大,葉片有很多分裂,但漸漸的,銀杏葉子的分叉越來越少,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有點像小扇子。”銀杏葉子的氣孔密度會隨著氣溫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由於全球氣溫變暖,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所以銀杏葉的氣孔密度也在增多,葉子的形態也稍有變化。但全球整體處在小的間冰期里,氣溫比遠古時代還是要低很多,所以,銀杏葉與遠古時期相比還是要小很多,果子則大很多。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全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了10%。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美國、加拿大、西歐、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開始變薄。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已達到2000萬噸。由於ODS相當穩定,可在大氣層中存在50至100年,會不斷與臭氧發生反應,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酸雨污染
“酸雨”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乾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廣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酸雨危害
酸雨危害酸雨危害
酸雨破壞建築,更使使全球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有些湖泊因酸化改變水生生態,導致魚類滅絕。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嚴重缺水,全球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海洋資源污染
全球範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海洋。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全球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3億到4億噸,其中對生態危害最大、擴散最廣的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縮寫為POPs),如多氯聯苯滴滴涕
土壤無機物污染(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污染結果
使男性精子數目銳減,男性不育症增加。男嬰出生率下降。動物雌性化現象嚴重。以及畸形個體增加。
土壤無機物污染(重金屬)
生物多樣性銳減

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但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在加快。
“鎘米”凸顯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刻不容緩
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其網站公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抽檢結果,大米及米製品抽檢的18批次中只有10批次合格,合格率為55.56%。不合格的8批次原因都是鎘含量超標。經溯源查實,其中6個批次來自湖南省株洲市攸縣和衡陽市衡東縣,值得注意的是,株洲與衡陽均是湘江流域的工業重鎮。而實際上在2013年2月,就有媒體報導湖南有上萬噸鎘超標大米於2009年流入廣東。
廣州市食藥監局於2013年5月17日晚發出的通報顯示,抽檢的廣州市太洋海鮮某某公司大米鎘含量不合格,檢測結果是0.40毫克/千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某某學院食堂大米鎘含量不合格,檢測結果是0.31毫克/千克;廣州市海珠區燕南飛某某店米粉鎘含量不合格,檢測結果是0.21毫克/千克;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某某食堂排粉鎘含量不合格,檢測結果是0.22毫克/千克。稻米在飲食結構中占據非常大的比例,中國國家規定每千克大米中鎘的限量為0.2毫克。
“痛痛病”公害
食物中鎘含量超標危害人體健康的案例並不少見。日本在二十世紀發生的“痛痛病”公害事件就是因為河流被含鎘污水污染後,河水、稻米、魚蝦中富集大量的鎘,然後又通過食物鏈,使這些鎘進入人體積累下來。病人骨質疏鬆、骨骼萎縮、關節疼痛,病態十分悽慘。
進入人體的鎘,除引起“痛痛病”外,主要累積在肝、腎、胰腺、甲狀腺和骨骼中。使腎臟器官等發生病變,並影響人的正常活動。造成貧血、高血壓、神經痛、骨質鬆軟、腎炎和分泌失調等病症。
據不完全統計,從1986年至2000年,上壩村死亡的250人中,50歲以下的有160人,占死亡人數的64%;因癌症死亡的有210人,占死亡人數的84%,最小的癌症死者年僅7歲。戴村已有癌症患者70多名,村里每年有四五人死於各種癌症。近20年來全村沒有一人通過徵兵體檢,主要為肝功能不合格。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帶領研究團隊,在中國六個地區(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縣級以上市場隨機採購大米樣品91個,結果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重金屬鎘超標。2002年,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曾對中國市場稻米進行安全性抽檢。結果顯示,稻米中超標最嚴重的重金屬是鉛,超標率為28.4%,其次是鎘,超標率為10.3%。
一項針對江西省貴溪市某冶煉廠綜合堆渣場周邊的稻米重金屬含量測定顯示,19個稻米樣品,鎘的超標率達100%。稻米鎘含量最大值為7.51mg/kg,超出標準值0.2mg/kg30多倍。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金泰廙的課題組曾調查華東某鎘污染區,檢測稻米、蔬菜和魚蝦的污染狀況。在他們的調查樣本中,大部分稻米鎘含量超過國家衛生標準值,超標率為80%。稻米鎘含量最高值接近3mg/kg。其他農產品,蔬菜的鎘超標率為60%,魚蝦的鎘超標率也達到20%。
2011年,常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郭志忠等調查分析了南方某市水稻鎘污染狀況,隨機採集市轄9個區縣市的農戶自產水稻414份,鎘超標率為29.2%;江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張岳等檢測了南方某鎘污染區本地自產的糧食,發現採集的58份糧食中,鎘含量超出國家標準的有41份,大米中最高超出限量12.5倍;中南大學郭朝暉等調查了湖南省某有色金屬礦業區周邊的蔬菜重金屬污染,蔬菜鎘含量平均值為11.48mg/kg,明顯超過中國國家食品衛生標準。
2011年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中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披露的數字是:中國受污染耕地約有1.5億畝,占18億畝耕地的8.3%。這些大數據背後的詳盡污染信息,受影響地區和人群,對城鎮居民的糧食和水源影響等,仍未公諸於眾。

污染治理

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
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
1、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檢測分析;
2、土壤重金屬的治理方法。
治理方法
農業生態修復

1、主要換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
2、植物修復技術
a、植物提取和富集
b、植物揮發
c、植物穩定
中國科學家發現植物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新途徑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全球主要環境危害之一,並可能通過農作物進入人類食物鏈。合肥工業大學曹樹青教授課題組通過一種新型基因工程技術,首次發現使植物能將有毒物質鎘吸收後“轉存隔離”的新機制,從而降低並解決土壤中的鎘污染問題。
中國首次土壤普查顯示,中國有近20%的耕地存在鎘、砷、汞、鉛、鎳、銅等重金屬超標,這些重金屬可通過農作物吸收進入食物鏈,嚴重影響食品安全並危及人類健康。據了解,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原因複雜,包括工業排放、化肥農藥使用及地礦開採等,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治理非常困難,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合肥工業大學生物某某工程學院曹樹青教授課題組,採用新型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技術,在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方面取得進展。他們首次發現了植物回響重金屬鎘脅迫信號轉導的分子調控機制,使植物在受到重金屬鎘污染的土壤中仍可以茂盛生長,並將鎘吸收後儲存至液泡中。他們再對鎘的植物進行處理,即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
物理化學修復
a、電動修復
b、電熱修復
c、土壤淋溶
化學修復
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

世界重視對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研究,
並開展廣泛的研究工作。根據處理方式,處理后土壤位置是否改變,污染土壤治理技術可分為:原位(Insitu)治理和異位(Exsitu)治理。異位治理環境風險較低,見效快且系統處理預測性較高,但成本高、對環境擾動大。相對來說,原位治理則更為經濟實用,操作簡單。
根據治理工藝及原理的不同,污染土壤治理技術可分為:工程治理措施和物理化學修復兩大類。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換土、去表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物理化學修復主要包括:固化/穩定化、電動修復、絡合淋洗、蒸汽浸提、氧化還原、農業修復、生物修復等。針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技術主要有:植物修復,原位化學淋洗,異位化學淋洗,土壤性能改良,固化修復技術,物理分離修復技術,玻璃化修復,熱力學修復,熱解析修復,電動力學修復,換土修復等。

社會反應

農業專家建議,遏制土壤重金屬污染應推廣土壤修復治理技術,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於工業廢水、廢氣、礦業固體廢棄物等綜合治理和利用,積極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增施有機肥,改變耕作制度;對於過度開發的土壤應停耕或種植豆類植物,並全年禁用化學農藥,讓土壤全面修復。
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專家能昌反應,不同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種,對土壤重金屬的耐性和吸收能力也差別很大,不同重金屬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遷移能力(即在土壤中被植物吸收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對重金屬數據本身的理解及其在生態鏈、食物鏈的傳遞過程,以及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的影響的解讀,變得困難。不同精度採樣下的採樣點與面積換算等等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因此,解讀土壤污染數據,更需要專業知識支撐。
專家指出,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應該從完善立法、加強研究、發展相關產業、實施更嚴格的環境政策等方面進行治理。
農業部環境科研監測所研究員、土壤專家侯彥林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監測預警體系,對污染程度和範圍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建立土壤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土壤污染責任和環境權利。
鑒於重金屬污染的“多源”性,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從國家層面上加大對工業污染的防治和對遭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逐步修復之外,還要高度重視和防範控制農業投入品濫用造成的重金屬污染風險,多措並舉才能切斷重金屬流向土壤和農產品中,堵住重金屬超標農產品流向百姓餐桌。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化工污染成為重大污染源。苯、酚、磷類有機污染及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污染嚴重,在對空氣、水體造成污染的同時,也成為土壤中長期存在的“毒瘤”。業內人士指出,重金屬無論是污染水體,還是污染大氣,最終都會回歸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發展工業不宜遍地開花,東部及沿海土壤重金屬污染教訓深刻,西部、中部地區不能重蹈覆轍,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寧願發展慢一些,也不能禍及子孫後代。”潘根興說。

官方反應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2015年4月14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承認,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類多、分布廣,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