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學

土壤改良學

《土壤改良學》是2011年5月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呂軍。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片圖片

針對土壤的不良性狀和障礙因素,採取相應的物理或化學措施,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以及改善人類生存土壤環境的過程。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逐步實施,以達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產性狀和環境條件的目的。

階段

①保土階段,採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許流失量範圍內。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土壤改良亦無法進行。對於耕作土壤,首先要進行農田基本建設。

②改土階段。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種植豆科綠肥或多施農家肥。當土壤過砂或過黏時,可採用砂黏互摻的辦法。中國南方的酸性紅黃壤地區的侵蝕土壤磷素很缺,種植綠肥作物改土時必須施用磷肥.

方法

用化學改良劑改變土壤酸性或鹼性的一種措施稱為土壤化學改良。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鈣、硫酸亞鐵、腐殖酸鈣等,視土壤的性質而擇用。如對鹼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鈣離子交換出土壤膠體表面的鈉離子,降低土壤的PH值。對酸性土壤,則需施用石灰性物質。化學改良必須結合水利、農業等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採取相應的農業、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的過程稱為土壤物理改良。具體措施有:適時耕作,增施有機肥,改良貧瘠土壤;客土、漫沙、漫淤等,改良過砂過黏土壤;平整土地;設立灌、排渠系,排水洗鹽、種稻洗鹽等,改良鹽鹼土;植樹種草,營造防護林,設立沙障、固定流沙,改良風沙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