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農業研究中心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onsultative Group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CGIAR)屬下專事農業科研工作的國際性機構的總稱。主要任務是幫助各國、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發展農業生產。

國際農業研究中心

正文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onsultative Group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CGIAR)屬下專事農業科研工作的國際性機構的總稱。主要任務是幫助各國、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發展農業生產。中心的數目迄1986年已達13個,分布世界各地。其領導機構即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下設執行秘書處(在美國華盛頓)和技術諮詢委員會(在義大利羅馬)。參加該體系的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聯邦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美國、印度、日本、加拿大、墨西哥、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20餘個國家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世界銀行等16個國際組織。中國於1983年正式參加該體系。 國際農業研究中心經歷了一個逐步形成的進程。於1962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受20世紀40年代中期墨西哥小麥科研取得重大成就的鼓舞,決定在菲律賓創立國際水稻研究所。60年代後期該所育成IR系水稻品種並大面積推廣,進一步引起國際社會對農業科研的重視。因而又按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模式先後成立了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等3個科研機構。到1969年,世界銀行遂向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糧農組織建議,共同發起成立一國際農業研究領導機構,以領導和擴大原有的國際農業研究體系,終於在1971年成立了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此後將所屬研究機構從4個逐步擴大到13個,研究範圍也從主要穀物、薯類和豆類擴大到其他作物、畜牧獸醫以及耕作制度等,從而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完整體制的國際農業研究體系。
中心的主攻方向是糧食作物。在培育良種方面,中心培育的小麥、水稻良種已分別推廣4700萬公頃和7000萬公頃,約占開發中國家種植面積的50%和55%;由中心或中心幫助培育的品種,玉米有200多個,豆類有90多個,木薯有60多個,馬鈴薯有60多個。收集的作物種質資源,玉米有1.2萬份,麥類約7萬份,水稻7萬多份,菜豆3.2萬份,還建有各種作物的種質資源庫,成立了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1974)。中心還通過培訓人員、組織研究網、提供服務、交流情報資料、組織專業會議等,幫助各國開展農業研究和提高其研究人員的能力。開發中國家已有1.6萬多人參加中心舉辦的各種培訓班,還有許多人員在各中心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各中心發表的研究論文已近萬篇,出版的30種業務通訊不斷地為各國傳輸科研信息,它的研究設備、圖書館等也為許多國家提供服務。
各中心均以套用性研究為主,著重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研究中採用多學科配合和多點試驗的方法,並注意遺傳工程、分子遺傳學等新技術的套用。研究工作帶有明顯的地區性,駐外研究人員40%在非洲近撒哈拉沙漠地區,25%在拉丁美洲,20%在亞洲。就對作物的研究投資而言,水稻的40%在亞洲,塊根塊莖作物的50%在非洲,食用豆類的60%在非洲、中東、印度和拉丁美洲。各中心也對世界各國農業政策和農業生產進行調查、分析,對全世界農業的發展前景進行戰略上的預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