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學專業

國際政治屬於涉外的“熱門”專業,因此每年報考國政的人數都超過100人,其中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和外交學三個專業最為火爆,報考人數與招生比例經常達到20∶1,其他兩個專業政治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報考與招生比例則經常在10∶1以下,但實際上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分配情況也不錯。

專業基本情況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素養和國際政治、國際法、政治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科研等相關部門從事外交、外事、對外宣傳、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國際政治學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政治學、國際政治、世界經濟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國際社會政治和國際發展形勢研究、社會調查與統計等方面的基本教育訓練,具有調查研究、分析判斷和協調組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 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政治學、國際學政治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 掌握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 具有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科研部門從事涉外工作、教學和研究工作的相關基本能力;
◆ 掌握並熟悉我國對外方針政策、法規以及國際社會組織情況;
◆ 了解國際政治的理論前沿和政治學、世界經濟的發展動態趨勢;
◆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幹學科

政治學

主要課程

政治學原理、國際政治概論、國際法與國際組織、比較政治制度、當代國際關係、近現代國際關係、近現代中國外交、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美國外交政策、亞太地區政治與經濟、歐洲地區政治與經濟、各國政治與經濟方面課程等。

實踐教學

包括社會調查、教學實習及參與課題學術研究交流,社會實踐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

修業時間

4年

學位情況

法學或哲學學士。

相關專業

外交學、法學

原專業名

國際政治

專業綜合介紹

打開電視、報紙,我們會看到關於國際時事的介紹和評論。由於媒體和資訊業的發展,當今坐在家中了解天下大事變得很容易。作為普通人對國際問題的了解也許不盡全面,但是國際政治卻以其深入的研究為我們提供未來國際形勢走向的預測,為國家制定對外政策提供建議。
國際政治學是門新興的學科,她主要關注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等國際政治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並通過種種現象尋求規律,給人們提供預測未來國際政治趨勢的理論基礎,以使各國際行為主體能夠審時度勢,在風雲變幻的國際政治行為中尋求自我利益的實現。因此國際政治在當今已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全面發展,中國與世界接軌的步伐越來越快,為國際政治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
就青年學生個人而言,大部分同學對風雲變幻,縱橫捭闔的國際問題都很感興趣,但是大多停留在表面,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將為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野和高度來觀察我們所處的世界。
國際政治對外語要求很高。有志於選擇該專業的同學最好對外語抱有一定的興趣。較高的外語水平,不僅是閱讀外交原版資料以進行國際問題研究的前提條件,也是進行外事活動與外國人交往的必備工具。國際政治專業屬於文科,相對於經濟、財會、法學、管理學科來說,沒有那么熱。考生在填報志願時應結合自身實力充分考慮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擇業取向。
經過國際政治專業本科四年的系統學習,畢業生一般能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綜合素質較好。畢業後可到各級黨政機關、外事部門、新聞單位和教學科研機構從事外交政策研究、對外宣傳、國際新聞采編、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有部分畢業生流向企事業單位、進出口公司、金融機構等。實踐證明,國際政治專業的畢業生以其較高的素質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為我國的國際問題研究及涉外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

專業教育發展狀況

國際政治學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9年5月30日被視為國際政治學的誕生日。國際聯盟的建立,促使人們開始對國際政治、國際法和國際經濟進行系統的理解研究,從而開始了國際政治學的創立階段。在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各種類型的國際研究機構紛紛建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也相繼設立了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教學研究機構。當時比較有影響的國際政治學家有英國的弗朗西斯•布拉德利、H•勞特巴奇和美國的喬賽亞•羅伊斯等。
西方完整的國際政治學的確立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至60年代。194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漢斯•摩根索發表了其著名的《國家向政治:爭取權力與和平的鬥爭》一書,這是西方第一部系統、完整地介紹國際政治理論的著作。這時期由於在全球的巨大影響,美國成了世界上國際政治學專業發展的中心。在美國,大量的研究機構和大學中的國際政治學系湧現出來,一批著名學者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昆西•賴特、密執安大學教授戴維•辛格、哈佛大學教授卡爾多伊奇等也相繼湧現。
舊中國,國際政治理論和研究處於空白狀態,只有一些國際關係史、外交史和國際法方面的著述以及對國際形勢的評述和分析。因此,這一時期,沒有一所大學設有國際政治專業或國際政治學系,類似的研究機構也沒有。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有了新的進步。1963年底中共中央下達了《關於加強外國問題研究的決定》。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切下,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分別設立了國際政治系,招收國內第一批國際政治專業的本科生。
同時,北京和上海先後建立了一批國外問題研究機構,創辦了一批國際問題研究刊物。
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剛剛起步的國際政治學專業的發展受到嚴重損害。中國人民大學停辦,其國際政治學系併到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系。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國際政治學被視為“偽科學”,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從該專業畢業生出來的學生也倍受社會的冷落。
在西方,自7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國際政治學的研究領域不斷得到拓展,成果也非常豐富,比較有影響的有肯尼思•活爾茲的代表作《國際政治理論》羅伯特•基歐翰和約瑟夫•奈的《權力與相互依存》等。蘇聯東歐國家到70年代末期也基本上確立了自己獨立的國際政治學的學系。1976年蘇聯學者甘特曼教授主編的《現代資產階級國際關係理論》,1978年華沙大學庫爾卡教授出版的《國際關係理論問題》,1984年蘇聯出版了甘特曼的《現代國際關係體系、結構和過程》,這標誌著蘇聯、東歐國際政治學走向成熟。此外,在第三世界國家,國際政治學的建設也開始發展起來,拉丁美洲一些國家,印度埃及非洲一些國家的學者在國際政治學領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國際政治學科建設才重新出現生機。隨著黨對“左”傾嚴重錯誤思想的糾正,國際政治學研究領域許多禁忌被解除了,國際政治學也不再被視為資產階段的偽科學了。同時,由於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與國外的交流活動日益增多,加上這一時期中國開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係,因此,涉外工作人員和研究國際問題的人才需求量也急劇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有許多高等院校紛紛設立國際政治學系或國際政治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恢復了國際政治學系,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雲南大學暨南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近20所院校先後建立了國際政治學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批碩士和博士也是從師資力量雄厚、最早設立國際政治學專業的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培養出來的。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國際政治專家或學者有:中國人民大學的馮特君、宋新寧;北京大學的梁守德袁明;復旦大學的顏聲毅俞正梁;南京大學的時殷弘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樂民張蘊嶺王逸舟閻學通等。
隨著交通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迅猛發展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以研究國際問題為主題的國際政治學也會越來越興盛。各個國家對國際政治專業的人才需求會大大膨脹,相應地,國際政治學專業教育也會有很大的發展。在西方國家,國際政治學專業已經成為熱門專業,該專業畢業的學生也深受社會的歡迎。
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樣,國際政治學在中國肯定會蓬勃發展起來。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以前從事歷史、黨史、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者紛紛轉移到國際政治問題的研究上來,這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中國今後的發展肯定會再次證明,國際政治學專業會越來越熱門,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專業就業狀況及趨勢

國際政治學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就是要求學生掌握國際上流行的國際政治理論流派的主要觀點,了解國際關係史和中國外交史,熟悉國際行為準則和規範,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風俗習慣,精通至少一門外語。這樣的培養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基本上是一些涉外工作領域或工作單位。
這些工作領域或單位主要有:第一,外交部以及中國駐外大使館和領事館。由於國際交往的需要,中國在國外設立了相當多的使、領館,並需要派遣一批諳悉國際問題和通曉當地語言、文化和習慣的涉外工作人員到這些機構工作。第二,政府機關其他部門的涉外工作領域,如國務院外事辦、公安部、安全部、中宣部、統戰部、外聯部以及人大常委會等的涉外領域。同時,省一級的地方政府關中也需要一些國際政治專業的人才來處理一些涉外事務。第三,各大報社或雜誌社、電台、電視台。像《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環球時報》、《廣州日報》、《解放軍報》、中央電視台、國際廣播電台等比較有影響的報社或電台都需要大量的熟悉國際政治的人才當記者或編輯人員。第四,到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從事與國際問題相關的研究工作或教學工作。
如果把時間的跨度稍微拉大一些,還可以看出現在的國家政治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要比前些年好得多。雖然近幾年中央政府在大力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大量精簡政府機構人員,這多少會影響到該專業的畢業生在政府機關的就業面。但是由於這幾年來中國對外交往越來越密切,因此需要處理這種對外交往活動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幾年國際政治專業的畢業生分配與就業形勢一直看好。
由於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生一般都分配到涉外工作單位或研究機構,因此,他們出國的機會相對較多,而且有的工作單位就在國外。也因為這樣,這些人的收入和待遇都相當不錯。比如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國際政治學中青年專家王逸舟,多次出國進行學術交流,並於1996年到哈佛大學作訪問學者。他已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出了好幾本專著或譯著,如1995年的《當代國際政治析論》、1998年的《西方國際關係:歷史與理論》。
就目前而言,設有國際政治學專業的高等院校不多,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一些全國著名學府。由於“名牌效應”的作用,從總體上看國際政治專業的畢業生就業不錯。但是,該專業的學生也應該注意提高思辨能力、社會交際能力、敏銳的國際社會觀察和分析能力,以及精通一門以上的外語。國際政治系常常被稱為“第二外語系”,原因就在於該專業的學生外語水平都比較高。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以後在涉外工作中才能應付自如。

就業

我國與外部世界在經濟、文化、政治、體育和軍事等方面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中國有更多的機會吸收國外的商品、技術、資本以及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當然中國的商品更有機會進入國際市場。經濟的交往必然會帶來人員、文化、政治等的交往。這樣,導致愈來愈廣泛、愈來愈複雜的跨國管理問題。中國需要更多的國際政治專業的人才不僅從理論上對之進行研究,而且也要從技術上進行操作。因此,該專業的學生未來就業形勢是樂觀的。
畢業後就業面相對較窄,但做起來會很有成就感。
涉外工作者——代表國家對外理資產;
國際關係研究員——濃厚的理論積累,精闢的分析與指導;
跨國企業職員——結合全球與本地優勢;
新聞單位國際報導與評論員——透過現象看本質。
專業院校分布(部分)
中山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係學院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山西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浙江大學 南京大學 山東大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 蘭州大學
研究所:中國社科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社科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