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是於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是錢學森,梁思禮負責飛彈控制系統研究。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圖為錢老在授課圖為錢老在授課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西郊成立,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錢學森任院長,梁思禮負責飛彈控制系統研究。
1960年11月,中國第一枚仿製的近程地地飛彈——“東風一號”發射上天。隨後,中國開始自行設計飛彈。
到1961年,五院已建成了3個分院,為飛彈研製奠定了基礎。
1965年,以五院為基礎成立了第七機械工業部,統一管理飛彈、運載火箭的研究、設計、試製、生產和基本建設。
1966年,中近程飛彈“東風二號甲”完成兩彈結合試驗,打破了大國核壟斷。
1970年4月24日,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一曲“東方紅”,宣告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1982年5月,七機部改稱航天工業部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太空,成為首位叩訪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準確入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

建院方針

毛澤東主席和錢學森(左)在一起毛澤東主席和錢學森(左)在一起
根據聶榮臻副總理的提議,經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批准,確定國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自力更生”精神孕育了中國最初的航天精神
中國航天“三大”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傳統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主要任務

作為中國空間技術的主要研究中心和太空飛行器研製、生產基地,它的主要任務是:參與制定國家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研究、探索和開發利用外層空間的技術途徑,承接用戶需求的各類太空飛行器和地面設備的研製及提供優良的服務,空間技術成果的推廣套用,以及空間技術對外交流技術與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