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路

國貨路

國貨路是街道的名稱,蕪湖、杭州、上海、福等城市都有以國貨路命名的街道。國貨路原名半邊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1931年初,為抵制日貨,抗議日本軍國主義對東三省的挑釁,蕪湖商界先後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蕪湖分會”和“蕪湖抗日救國會”,積極回響設在上海的中華國貨維持會號召,提倡銷售各民族資本企業所生產的各種國產品,替代進口產品;徵集各種產品送各地展覽陳列;倡導發展實業,研究改良國貨產品;組織各種規模的國貨宣講會,在平民中產生良好效應。國貨路始建於民國3年(1914年),原是福州第一條馬路中的一段。國貨路地下管道口徑大,埋置深,交叉多,給水乾管管徑達0.8~1.0米,管道埋管深度最大的超過6米。國貨路擴建工程完成,形成台江區又一條重要的東西向主幹道,改善西區的對外交通。

蕪湖國貨路

國貨路原名半邊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乾隆19年(1754年)以前就已存在。乾隆19年(1754年)、嘉慶12年(1807年)的《蕪湖縣誌》、民國8年(1919年)《蕪湖縣誌》均明確記載弼賦門外有半邊街。只不過在民國縣誌中,半邊街下加注了“馬路”二字,顯然這時半邊街已經拓寬。如此算來,半邊街已有近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

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在蕪湖開闢大馬路(即今天的中山路)和二街之後,半邊街就成了聯繫這兩條道路的一條捷徑。它將大馬路、二街、陡門巷、徽州碼頭和利涉橋連成一體。這條街道最初為碎石子路,僅在街道的一側築有幾幢兩層磚木樓房,另一側則空蕩蕩的,可以一眼望見鏡湖,再加上街道只有176米長,6.5米寬,因此老百姓就形象地稱之為半邊街。半邊街大體呈“L”型走向,到了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半邊街的表面上加封了一層柏油層,從而成為蕪湖的第一條柏油街道,可一百多米的距離實在太短了,這條街道也因此被外國人譏笑為“世界上最短的柏油馬路”。由於柏油質量不夠標準,使用不久即出現損壞,不得已只得重新恢復原先的碎石子路面。抗戰勝利後,沿街商家出資仿照長街的樣式,在路面上鋪設了赭色花崗岩。直到三十多年後的1964年,國貨路才再次改造為柏油路。

1931年初,為抵制日貨,抗議日本軍國主義對東三省的挑釁,蕪湖商界先後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蕪湖分會”和“蕪湖抗日救國會”,積極回響設在上海的中華國貨維持會號召,提倡銷售各民族資本企業所生產的各種國產品,替代進口產品;徵集各種產品送各地展覽陳列;倡導發展實業,研究改良國貨產品;組織各種規模的國貨宣講會,在平民中產生良好效應。為加強國貨銷售,協助一批會員主持的組織以及相關聯的國貨店號在半邊街開張。“9·18”事變後,國人抗日情緒高漲。10月,蕪湖市的工人、學生、商人和市民萬人再次召開抗日救國大會,呼籲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當時由學生和市民組成的日貨調查組辦公地點也設於半邊街,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之下,至該年底半邊街最終更名為國貨路。與此同時,福州、長沙、天津、北京、南京、蘇州、嘉興、鎮江、煙臺、漢口、濟南、寧波等地都紛紛誕生了各自的國貨路。

抗日戰爭中,國貨路在1937年12月5日至10日的六天時間內,遭到日軍戰機的瘋狂轟炸,化作一片廢墟,沿街店鋪、民房幾乎全部化為灰燼,無情的烈火燃燒了20餘天。建國後,國貨路終於獲得了新生,一大批新式建築先後落戶國貨路的兩側。1999年,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國貨路東西走向的那部分被改造成步行街的一部分。而南北走向部分的舊建築也陸續被拆除,建起了氣派的現代化建築。

杭州國貨路

杭州市國貨路杭州市國貨路

杭州國貨路東起青年路,西至延安路。清代時為八旗營內道路,因臨近跨越浣紗河的泗水坊橋,取名泗水坊巷。民國初改稱泗水路。20世紀30年代初,國內興起“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杭州商人在路西端設國貨陳列館,展售國產商品,受到市民支持,該路遂改名為國貨街。新中國成立後,國貨陳列館改建為解放路百貨商店。國貨街於1981年改稱國貨路。2004年被杭州市政府列入歷史地段保護規劃

上海國貨路

上海市區的馬路多以國內地名、人名,再加上方位來命名,但上海老城廂南面有條馬路卻叫“國貨路”,它的由來與國人抵制“洋貨”有關。自鴉片戰爭以後,上海成為通商口岸,洋貨大量湧入,衝擊我民族工業,導致許多企業破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為此,許多愛國人士強烈要求政府抵制洋貨,提倡國貨。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准了上海實業界提出的在上海舉辦“中華國貨展覽”的申請。從這一年的5月開始,中華國貨展覽進入了緊張的籌備階段。考慮到如果在租界內舉辦,必然會受到外來勢力的阻擾,當時上海的慈善機構“新普育堂”的董事長陸伯鴻提議讓出新普育堂的房子和場地無償提供給展覽會。新普育堂是1911年幾家慈善組織合併後在陸家浜南的地方新建起來的,它是座“山”字型的“紅房子”,其東西兩側分別為三層樓房,中間是大教堂,樓前有一方寬廣的操場,正是舉辦大型展覽會的好去處。新普育堂門口原先有一條煤屑鋪築的路,因為是通向中華國貨展覽會的必經之路,也拓寬重築為柏油馬路。

1928年11月1日下午2時,“中華國貨展覽會”隆重開幕,南京國民政府要員專程來滬參加。蔣介石親自行升旗禮,工商部長孔祥熙行啟門禮,在“中華國貨展覽會”會場門口,搭有一座中國傳統樣式的紅漆大牌樓,上盤金龍,顯得富麗堂皇,牌樓之後鑲有“物華天寶”四個金字。大門處有孫中山的巨幅遺像,內設遊藝場,開幕後三天,日夜演出京戲,梅蘭芳、程硯秋等名伶登台獻藝。全國各地送來機器、紗布、綢緞、服裝、日用百貨、圖書、工藝品,以及南北乾貨、應時水果等等商品,上海特別市政府各局也將各種統計報表、工作計畫、工作成績、實物等陳列展出,甚至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也布置陳列室,展示了該行的業務狀況。展覽會到1928年元旦閉幕,為期整整兩個月。會後“愛用國貨,抵制洋貨”,一時成為上海市民的自覺行動。“煤屑路”後來也被改名為“國貨路”。

福州國貨路

國貨路始建於民國3年(1914年),原是福州金墩鄉第一條古馬路舊稱金墩路。雖然歷經改建,道路仍是狹窄,交通經常堵塞。1985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加以擴建,工程分兩段進行。東段自六一路至五一路,於1985年12月開工,翌年10月建成,全長704米;西段自五一路至洋頭口,1987年5月開工,2月20日通車,全長940米。兩段分別由原來東段6.2米、西段7-12.5米拓寬至40米,其中機動車道寬14米,非機動車道各寬6.8米,人行道各寬4.5米,綠化帶各寬1.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採用真空吸水、薄膜養生、切縫機割縫等工藝。結合道路擴建更新鋪設沿線給水主、副管,電訊主、副管,污水管、雨水管、電力調度電纜等;預留煤氣中、低壓管道的位置。國貨路地下管道口徑大,埋置深,交叉多,給水乾管管徑達0.8~1.0米,管道埋管深度最大的超過6米。與五一路交叉路口東西側,建有兩條人行過街地道,地道長55.8米、寬5.5米、高3米,是福州市區第一條人行過街地道。國貨路擴建工程完成,形成台江區又一條重要的東西向主幹道,改善西區的對外交通。拓寬後國貨路東段兩側建起金屏樓、中選樓、琯後樓,龍津樓,東元樓等商業綜合大樓,福州南公園位於國貨路西段。國貨路的定名,有一段動人的愛國故事。說的是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洋貨充斥福州市場,導致民族工業紛紛破產,一批愛國之士號召大家“支持國貨抵制洋貨”。吳養賢先生在南公園內集資建立了“福建國貨促進大樓”用以陳列國貨,同時在路邊樹立了一座“請用國貨”的石碑。這條路的名字便由此得來。可惜的是,這塊石碑目前不知去往何處了。

國貨路古地名即金墩路

福州市地名辦《福州地名》一書,關於這條路有很浪漫的記述:台江區“國貨中路福州汽車南站前後,北有金壋新村,南有金壋支弄、金壋街、金壋工人新村、金壋居委會,這些地名與‘金壋’相連,究竟什麼含意?”(文中用了福州土字“壋”)過去有一段故事:說三個外地人游福州,走出南門外數里路,見到田間水塘閃爍金光。一人說:看!燦燦黃金,重重疊疊,堆滿洋中,此地就是金堆洋!後來這裡果然稻穀豐收,在陽光下燦燦閃閃,確似“金堆洋”,地名“金壋”就這么有了。

故事歸故事,其實,福州金壋的古地名就是金墩,來頭可大了!
宋朝進士江都令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太師謚清惠廉伯黃府功績顯赫,其後裔黃震旦來福州南台嘉崇里經商開基時,就以其金墩始祖黃府祖居住地——莆田黃石景德里沙坂的金墩黃氏宗祠的堂號稱此地為“金墩鄉”。明朝嘉靖進士、南京錦衣衛侍衛黃卷,居住在金陵城江寧下關,他是金墩鄉黃氏的後人,就把居住地改稱為金墩台門。黃氏這一家族香火繁盛,後人都不忘在自己的名號前加上“金墩”二字。而且,有些人走到哪,那個地方也會出現“金墩”地名!浙江上虞豐惠鎮武村有金墩、杭州清太平良相黃機在西溪西穆烏有金墩山、晉江潘湖金墩明尚書黃光升清大學士黃錫袞、台灣彰化花壇有金墩街、印尼梭羅金墩國務部長黃自達、新加坡第四任總統黃金輝居珍珠山……也稱為金墩山世代黃氏族人多有建樹,黃卷的孫子黃鉞,武狀元,曾任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提督並屢立戰功,官至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翻翻《台灣豐惠鎮武金墩武狀元黃鉞家譜》,那真是名人密集、花團錦簇。
福州台江金墩街名稱,源於一個成功的儒商黃震旦在這裡創業,黃震旦所以此地原來的地名“嘉崇里”也就改成金墩了。福州還有一個金墩——鼓西路元帥廟孫老營附近的金墩巷,那是因為此地出了舉人黃士恆、黃士復和其裔孫清末台灣四大翰林之一章京黃彥鴻、達明里閩省長黃小晶也是金墩後人。
李鄉瀏先生博學多識、查考嚴謹,關於福州鄉土文史的著述很精彩,絕非我等業餘“二”級能比,但也出了把金墩說成稻穀豐收金堆洋的謬誤。以前做鄉土文史,道聽途說、牽強附會、風馬牛雜交的事免不了。現在文化形態不一樣了,從哈佛大學數字圖書館查到《台灣XXXX金墩家譜》,連唾手功夫都不用,手指頭點點滑鼠即可。太羨慕很多全開放的數位化資料庫,可以糾正多少糊裡糊塗的學問。當然,道聽途說還是要的,口述實錄歷史也是一門大學問。
哈佛大學數字圖書館中有1940年代1∶250,000的中國地圖,細看福州區域,相當清晰,城區的河道池塘、經緯度、等高線,一應俱全。路名用中英兩種文字標明,可惜標註太少。洋頭口往東的道路為金墩路(chintunlu),而不署國貨路。對照1945年福州文化服務社發行的一份《福州市區詳圖》,也明明白白地署名金墩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