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六法

國學六法

本書由王蒙、劉再復兩大學術泰斗聯袂推薦,作者為最敢言、最個性的學院派憤老、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士林,同名講座山東教育衛視輪番熱播。在紅塵十丈、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物質上迷失,精神上陷入危機,艱難時世,唯有求助於古聖先賢。讀了《國學六法》,不禁感慨,“國學從未落伍,它講述的是中國式的邏輯與世道人心,教給我們的是叢林時代如何求存,圖強的智慧與技能”。

基本信息

國學六法
圖書封面:國學六法圖書封面:國學六法
書 名:《國學六法》
作 者: 趙士林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定 價: 32.00元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內容簡介

傳統國學主要有六大家,就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禪家、兵家。

作 者: 趙士林作 者: 趙士林
這六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在21世紀的中國,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將這六家的思想精華化為現代人的精神營養?趙士林教授將其總結為國學六法,即“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將原本面對政企高層的國學課講義奉獻給讀者,講授國學最為精要的營養。

作者簡介

趙士林
趙士林,1954年生,吉林人,趙士林是著名學者李澤厚的弟子,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學學士,198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美學專業),1985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李澤厚教授,198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美學專業)。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全國美學會理事。主要著作有《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心學與美學》、《心靈學問》、《荀子》等。
1954年生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波士頓)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日本東京大學特邀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他對國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理解,近年來在北大、清華等開設講座,京滬粵等地各大企業也紛紛約請,所講生動幽默、深入淺出、邏輯嚴謹,深受歡迎。主要著作有《當代中國美學》、《心學與美學》、《心靈學問》、《荀子》等。

目錄

第一法 以儒做人
孔子的啟示:愛滿天下
孟子的智慧:政治設計與民主精神
聖人做不成,至少做君子
自強不息的《易經》智慧
死生亦大矣:世俗的生死觀
第二法 以道養生
老子的修煉:破解道的奧秘
莊子的逍遙:至美的人生境界
第三法 以禪清心
見性成佛,人間情味
境界無邊,禪修五心
第四法 以墨盡責
非攻:真抓實幹的反戰鬥士
兼愛:愛有差等,不諱言利
只為窮人說話
俠與烈士化身
第五法 以法為基
商鞅:身死族滅的專制主義者
韓非:玩火的法家集大成者
人治與法治之爭
第六法 以兵入市
孫子談兵:教你如何贏
孫子之智:兵法中的商道
附錄一:警惕文化的三聚氰胺——從“國學熱”談起
附錄二: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景觀

精彩摘錄

1孟子的政治設計與民主精神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孟子是最務實的思想家。孟子認為,對於民眾來說,首要的問題是解決他們的生存權問題,而解決生存權最重要的是保障民眾擁有基本的不容剝奪的財產權,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使民有“恆產”。孟子揭露統治者的貪婪殘暴已經剝奪了民眾的基本生存權,他提出關於經濟制度的帶有鮮明社會主義色彩的土地改革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井田制。商鞅在秦國變法,主張廢除井田制中的各家田地的邊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被認為是一種進步的改革思想。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商鞅的改革有其必要性;從社會穩定的角度看,孟子的主張也有其合理性。特別是面對強者利用權勢肆無忌憚地欺凌侵奪弱者時,孟子的主張就更體現出社會的正義性。
孟子與商鞅的悖論一直到今天仍突出地表現於轉型期國家的改革歷程中。例如在中國和俄羅斯,儘管改革所採取的模式大不一樣,但都發生了貧富懸殊的問題,都發生了強勢階層侵奪弱勢階層,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都碰到了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關係問題。在俄羅斯轉型的過程中,所謂“休克療法”,急劇轉型導致平民的權益被肆無忌憚地侵奪,原先的黨政大員一下子變成了公司的大股東、董事長。弱勢階層始終承擔著改革的代價,而許多改革舉措在權勢者的操縱下往往扭曲變形,成為權勢者巧取豪奪的盛宴。
2老子不爭哲學的深意
老子說:你想封鎖他嗎,就先讓他張揚張揚;你想削弱他嗎,就先讓他強橫強橫;你想廢掉他嗎,就先讓他興旺興旺;你想奪取他嗎,就先給他點甜頭。談到老子的人生智慧,宋代大儒朱熹說“老子心最毒”,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就說老子“為後世陰謀者法”。
那么,老子是否不爭是為了爭,以不爭為爭,骨子裡是要使勁和你爭,徹底和你爭呢?好像有這個意思。既然是柔弱勝剛強,還是要勝嘛!如果再惡搞一下老子,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或者說不爭哲學,說得好聽,是君子大度,說得難聽,就是裝孫子,以求一逞。但如果僅僅把老子的不爭哲學或者“柔弱勝剛強”理解為是以退為進的狡詐伎倆,甚至是某種陰謀,就抹殺了老子智慧的文化深度。老子當過周朝的守藏史,是最有文化,最懂歷史的官兒。老子既然是搞歷史的,對歷史的經驗自然十分注意。老子最懂歷史,出於職業的敏感,他始終關注著歷史的成敗、存亡、禍福,他最清楚歷史的無情、詭詐、血腥、黑暗和防不勝防的陰謀……
3莊子的逍遙:人生境界真善美
說起來,人世間就是一個名利場,陷在這個名利場中,大家活得都很累。莊子講過一個寓言,說是一個人和自己的影子較勁,他拚命地奔跑,想甩掉自己的影子,但是不管他跑得多快,也不管他跑到哪裡,他的影子總是跟著他,怎么也甩不掉。到了最後,他就累死了。莊子啟發他說,和影子較什麼勁呢?你只消到那棵大樹下的陰涼地兒休息休息,影子不就沒了嗎?我們在名利場上的很多較勁,其實都是和虛幻的影子較勁,就像《金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回頭一看,不過是過眼雲煙。德國思想家弗洛姆談到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時說:“他終日所想的只是這類問題:怎樣才能爬上去?怎樣才能掙更多的錢?至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人,他是從來想不到的。”(弗洛姆《生命之愛》)金錢也好,地位也好,說到底都是生存的手段。人整天全都陷到裡面,就是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忘記了弗洛姆說的“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人”。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人?換一個問法,就是人怎樣活著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才能夠實現生命的豐富和尊嚴?鄧麗君唱的《小城故事》用七個字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人生境界真善美”。真的世界引導我們求知,善的世界引導我們向善,美的世界才是安頓我們生命的世界,莊子為我們指點的就是一個美的世界。
4法家的悲劇命運
看看整個法家的悲劇命運,更是耐人尋味。春秋戰國,凡是用法家的國家都能富國強兵。比如戰國時的吳起,為了贏得君主的信任,他竟然殺掉自己的老婆,但是他從魯國到魏國再到楚國,哪個國家用他哪個國家就強大,就打勝仗。同樣,商鞅對於秦國的強大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秦國的繁榮昌盛。李斯更是直接用法家思想協助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天下。但這些大法家多半身死非命,吳起被亂箭射死,商鞅被五馬分屍,李斯被腰斬,就連只搞理論的韓非也被逼自殺。原因何在?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個人的悲劇。
法家真的是在玩火。無情的、刻薄的、不妥協的政治肯定要四面樹敵。哪怕你代表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歷史並不因此厚愛你,反而無情地吞噬你。人對歷史無情,歷史對人也就無情。司馬遷談到吳起、商鞅、韓非、李斯這些大法家,說他們之所以都身死非命,下場悲慘,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思想和實踐都太刻薄無情。
5以禪清心:禪宗的心靈建設
禪在中國,已經不僅是一種佛家修行,已經不僅是六度之一,甚至已經不僅是一種佛教宗派。禪宗的智慧已經化成一種人生境界,就連禪宗的信徒自己,比如台灣聖嚴法師也說禪的本身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對禪的體會是,禪是春意盎然的生命禮讚,充滿深情的人間頌歌。在中國禪這裡,已經沒有印度佛教所描繪的苦難陰暗的人生圖景,而是跳蕩著生動活潑的人間情味。禪倡導積極人生,熱愛生活,雲門宗之祖雲門禪師就說:“日日是好日。”
禪宗認為,佛家教人目的就是要以禪清心,培育一顆禪心。這顆禪心就是西方淨土,也就是佛。因此禪家說“西方只在目前”,西方淨土並不遙遠,它就在你的眼前。禪心一悟,就進入極樂世界,也就成了佛。有幾句禪詩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那么,怎樣才能培育一顆禪心?也就是說,怎樣才能做到以禪清心?我的體會是以禪清心就是要培育五種心靈境界。它們是慈悲心、平常心、清淨心、自由心、自然心。
6以儒做人:儒家高揚人的尊嚴
西方近代大思想家康德響亮地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而中國儒家的智慧卻一開始就堅持這一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維護人的尊嚴,這也成為中國智慧的優秀傳統。和西方古代的思想相比,中國智慧對人的尊嚴的維護就顯得格外寶貴。古希臘最開明的思想家之一亞里士多德曾經肯定奴隸存在的合理性,中國智慧強調人的尊嚴卻包括一切人,奴隸也不例外。
當然,我絕不是說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做人的尊嚴都得到了保障。實際上,由於專制政治的壓迫和經濟、社會、文化的種種原因,普通中國人飽受種種等級、身份的歧視和侮辱。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中國傳統社會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種種歧視和侮辱,這些歧視和侮辱甚至在法律上被明確下來。漢代的法律曾經要求商人穿鞋必須一隻黑,一隻白;明代的法律要求商人只能穿粗布做的衣服,走路只能靠兩邊走,這種明目張胆的野蠻歧視當然是對人的尊嚴的褻瀆。
歷史就是這樣,古聖先哲倡導的文化精神一落實到社會生活,就必然遭到來自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扭曲,閹割,大打折扣乃至名存實亡。但這些都不能遮蔽中國的智慧強調和弘揚人的尊嚴、人的平等,這樣一種文化光芒。
7以道養生:小人物幸福觀的啟示
當然,知足常足不等於不求上進。你看浙商走南闖北,什麼苦都能吃,什麼活兒都能幹,點點滴滴,集腋成裘,其中有很多就成就了大事業。所謂大人物,就是一直不斷努力的小人物。你不能說人要知足,就要那些浙商永遠去吃苦。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據說是拿破崙說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講進取,講志向高遠,講你當了兵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爭取有一天也能當將軍,這有點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孟子說得好:“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怎么著,我怎么著,我好好乾也不比他差。但實際的情況是,絕大多數士兵都肯定當不上將軍,從這個角度看,你可以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你不能說當不上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中庸》說得好:“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你是富貴之人,就想想富貴之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比如你應該樂善好施,回報社會;你不能為富不仁,驕奢淫逸。你是貧賤之人,就想想貧賤之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小人物的幸福觀啟發我們,人生要以道家的精神做儒家的事業,這樣你就為自己築了一道心靈上的防火牆,這樣你就可以像莊子說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事情只能這樣了,目前的經濟條件只能在門口擺個攤兒,那就好好擺攤兒,不要天天看著對面的超市妒火如焚。人生很多煩惱都來自於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境遇,能力和條件,不切實際地好高騖遠,一味攀比。為什麼我們覺得不快樂?是因為我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比別人快樂。這個時候,你就要發揚道家的知足精神,在現實中、在自我中安頓生命,心態平衡,你就可進可退,能屈能伸。
8以墨盡責:兼相愛,交相利
墨子的言論滿天下傳播,他的學說是最熱門的專業,當時稱為顯學。墨子之所以具有這么大的影響,就是由於他的思想既講道德又實在。他既不像法家那樣不講道德,只講功利,又不像儒家那樣講道德超越功利,墨子是將道德和功利統一起來。魯迅就贊同墨子把“義”和“利”統一起來,他在自己的《故事新編》中寫墨子,有這么一個情節。魯班發明了一種木頭做的喜鵲,小巧能飛,簡直就是飛機的雛形了。他拿這個木鵲給墨子看,墨子卻不以為然,批評說:“它還不如木匠做的車輪。”為什麼呢?因為在墨子看來,這個木鵲的發明對人沒有什麼用處,車輪子卻天天都要用。“有利於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於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 墨子的實在就在這裡。他講利,道出了人們最基本的訴求,他又講計利當計天下利,這又體現了他的追求的崇高性。古今中外,真的沒有一位思想家像墨子一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胡適甚至說:“墨翟也許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的人物。”
9一個世界:中國人的生死觀
西方文化傳統以基督教為精神支柱,是一種宗教型文化。中國的文化不是這樣,他對另外一個世界的真實性總是表示懷疑,他只相信他活著的這個世界才是真實的、可靠的,這就是“一個世界”的文化觀。 所以中國人面對死亡,充滿無盡的悲哀。古往今來,最驚心動魄的就是感嘆人生短暫的死亡詩篇。因此孔子首先喊出:“死生亦大矣!”人生大事就是兩件,一個生,一個死。你讀《古詩十九首》:“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你看那墓地中,風颳過白楊樹,颯颯響。松柏在道兩旁,陰森森。下面就埋著那死去的人,死者面前,漫漫黑夜無盡頭。你讀陶淵明:“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這樣一位隱士面對死亡也不能超然。就連曹操這一世梟雄,也不能不感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連老百姓談到死亡同樣充滿無奈的感傷。你看這首打油詩:“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過去城裡人死了抬到城外去埋,墳墓的形狀像一個土堆成的饅頭,因此叫“土饅頭”。古代的饅頭就是今天的包子,帶餡的,“土饅頭”裡面的屍體是城裡人,因此說“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每個人都得吃一個,意思是每個人都要死。“莫嫌沒滋味”,沒滋味也得吃,怕死也得死。中國人特有的幽默調侃中透著無奈、感傷。
10治國之道,陽儒陰法
儒家心太軟,法家心太硬。心太軟,僅僅靠談仁說義來治國,什麼問題都自己扛,都靠拍拍良心,未免太迂腐,根本靠不住,因此孔孟生前都只能到處碰釘子;心太硬,專門靠陰謀暴力來治國,未免太厚黑,秦代二世而亡,那么強大的帝國只維持了十五年,也不能不令人警醒深思。於是不能不逼出個“陽儒陰法”,就是表面上倡導儒家那一套,暗地裡還是用法家那一套。中國兩千多年古代社會,統治者大都把儒家當羊頭,把法家當狗肉。羊頭不能不掛,狗肉不能不賣。正如漢宣帝的太子勸漢宣帝專用儒家的一套來治國時,漢宣帝斷然否決,宣稱我漢家自有成熟的國家發展戰略,那就是霸道王道都要,外國叫做兼有牧師的職能和劊子手的職能。
11騙子大師,為何遍地橫行?
這個時代,國學大師格外高產。馬路上蹲著的,淌著鼻涕、流著口水的,門前擺個卦攤的都是易學大師,還有什麼“起名大師”、“風水大師”、“奇門遁甲大師”…… 中國的傳統學問一下子都變成了管理學。台灣來的一位先生甚至說不懂《易經》就沒法搞管理。且不說他自己把《易經》講得驢唇不對馬嘴,我就想問他,西方人沒有幾個人知道《易經》,他們的管理比我們差嗎?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孔方兄惹的禍。無論台灣的大忽悠,還是大陸的大忽悠,都從來不講《中庸農民工學》、《大易下崗工人學》,因為農民工和下崗工人既買不起他們的書,又不會出錢請他們去講課。
12我們時代的文化景觀
如果說傳統保留著古典的韻味,現代是震驚中的批判,後現代則是用嬉笑的眾生喧譁來解構一切嚴肅。德國著名美學家本雅明說“韻味在震驚中四散”,這是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的信號。古典的韻味是高山流水,恬淡自然;是溫柔敦厚,含而不露;是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是以理節情,大團圓。你看《西廂記》:“軟玉溫香抱滿懷,春至人間花弄色,露滴牡丹開。” 現代的文化呢,千真萬確,韻味已在震驚中四散。在西方,畫家蒙克的《吶喊》、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在驚惶和憤怒中抨擊著社會的扭曲無望和人性的可怕墮落;在中國,霓裳羽衣舞被迪斯科震得七零八落,京劇拚命地振興,但也許所有劇目的產值還沒有一部美國大片賣得多,《漁舟唱晚》只能作為背景音樂保留在《天氣預報》這樣的節目中。本雅明十分欣賞尼采的說法:“當什麼東西正在衰落時,應該給它最後的一擊。”這是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信號。

音像《國學六法--儒道禪墨法兵》

節目背景
在紅塵十丈、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物質上迷失,精神上陷入危機,艱難時世,唯有求助於古聖先賢。趙士林教授將先秦諸子的智慧運用在現代社會,解析社會要點,講解為人處世之道。本節目將原本面對政企高層的國學課講義奉獻給讀者,講授國學最為精要的營養。

音像封面:國學六法音像封面:國學六法
節目亮點
王蒙、劉再復兩大學術泰斗聯袂力薦《國學六法》。在21世紀的中國,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將這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化為現代人的精神營養?趙士林教授將其總結為“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六法。作者為最敢言、最個性的學院派憤老、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趙士林教授的講演深入淺出,見解獨到,生動幽默,聲情並茂。是難得的學術含量高,文化品位高同時又雅俗共賞的國學精品。
《國學六法--儒道禪墨法兵》內容簡介
第一講:以儒做人(一)
關鍵點:孔子的啟示:仁的精神 親情至愛 忠孝難全
第二講:以儒做人(二)
關鍵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 儒家政治思想:生存與尊嚴
第三講:以儒做人(三)
關鍵點:孔子的仁:愛滿天下 藝術人生 聖人做不成,至少做君子
第四講:以儒做人(四)
關鍵點:自強不息的《易經》精神 一個世界的人生追求 世俗的生死觀:只羨鴛鴦不羨仙
第五講:以道養生(一)
關鍵點:老莊的生命境界 老子的政治智慧:以正治國 無為之治
第六講:以道養生(二)
關鍵點:政治家的四個境界 老子的智慧:大智若愚
第七講:以道養生(三)
關鍵點:老子的處事哲學:柔弱勝剛強 上善若水 物壯則老 平凡中的幸福
第八講:以道養生(四)
關鍵點:老子的處世哲學:福禍相依 莊子的逍遙:至美的人生境界
第九講:以禪清心(一)
關鍵點:見性成佛,人間慈悲 生活中悟禪,平凡中修行 清靜無名,遠離誘惑
第十講:以禪清心(二)
關鍵點:放下紛擾,心靈自由 順應自然,因果之道
第十一講:以墨盡責
關鍵點:非攻:和平反戰的鬥士 兼愛:愛有差異 不諱談利 為窮人說話
第十二講:以法為基
關鍵點:商鞅:集權高效與社會公平的矛盾 韓非:陰險的統治術 人治與法治
第十三講:以兵入市(一)
關鍵點:現代戰爭與兵家思想 孫子談兵:贏的智慧 孫子思想:堅持正道,上下同心
第十四講:以兵入市(二)
關鍵點:兵法中的商道 正奇之道 知己知彼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