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

國子,指公卿大夫的子弟。

基本信息

國子,多義詞。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國子學,還可指人物——春秋時期齊國監國上卿國子。

公卿子弟

公卿大夫子弟。《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鄭玄註:“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國子弟。”

國子學

國子學。《北史·儒林傳論》:“明元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國小。”《隋書·韋藝傳》:“藝字世文,少受業國子。”《新唐書·百官志三》:“﹝國子監﹞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凡七學。”清袁枚《隨園隨筆·國子監之訛》:“以前,統名太學……鹹寧間,始專名國子,隋又改。”

齊國監國上卿

人物簡介

國子,姜姓,春秋時期齊國監國上卿,其名與生卒年均不詳,約活動於齊襄公、齊桓公在位時期。國子與對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即位發揮了關鍵作用。

相關事跡

齊國高氏與國氏皆為姜姓,出身於齊國公族。國子與高傒同為“天子之二守”,即周天子所任命的監國上卿,在齊國有著特殊的地位。《左傳·僖公十二年》載,管仲幫助周王室平定了戎人的禍難,周天子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管仲貴為仲父,尊為齊相,但堅持尊讓國子、高子,只受下卿之禮,可見高、國在齊國的重要地位。

國子與高傒一樣,對齊桓公即位發揮了關鍵作用。《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人,高傒立之,是為桓公。”在桓公與公子糾爭位的過程中,國子與高傒支持桓公,他們及時地為桓公通報信息,並作為內應,對桓公即位發揮了關鍵作用。桓公即位後,注重發揮他們的作用,他們也一如既往地支持桓公,為桓公爭霸作出了貢獻。

國語·齊語》載,“管子於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其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桓公與高傒、國子各率五鄉。齊國又在十五士鄉的基礎上組建軍隊,每五鄉組成一軍,共建立三軍,桓公率中軍,高、國各率左、右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國子、高子退而修鄉”,他們既是士鄉的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又是僅次於桓公的最高軍事統帥。

管子·大匡》載,齊桓公曾使“國子為李”,“李”與“理”通,即國子曾經擔任管理司法的長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