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幹校博物館

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幹校博物館

石嘴山市五七學校歷史博物館是在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學校原址上規劃建設的一座再現“文革”期間國務院直屬口千名機關幹部、家屬、子女勞動、工作、學習經歷的歷史博物館,坐落於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隆湖一站,占地面積8520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幹校博物館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幹校博物館
石嘴山市五七學校歷史博物館是在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學校原址上規劃建設的一座再現“文革”期間國務院直屬口千名機關幹部、家屬、子女勞動、工作、學習經歷的歷史博物館,坐落於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隆湖一站,占地面積8520平方米。1966年5月7日,毛澤東看了解放軍後總後勤部《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後,給林彪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統稱《五七指示》。在這一指示精神的鼓勵下,中央國家機關的9萬名工作人員,1萬名工勤人員,3萬名家屬,5000名知青先後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創建了106所“五七”幹校。在我區的幾所中央國家“五七”幹校中,尤以石嘴山隆湖一站(原西大灘)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幹校規模最大、層次最高。該幹校成立於1968年10月,撤消於1972年4月,歷時四年多,是國務院機關根據周總理的“四條指示”所創建的。主要包括從國務院機關下放的1881名幹部、家屬(不包括14歲以下的200多個孩子)。這些人中不僅有40多名省部級領導幹部,還有葉籟士、林漢達、倪海粟、周有光等著名學者、知名人士。這些幹部職工儘管身處逆境但是那種蓬勃向上的樂觀精神和崇高的理想沒有動搖,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仍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積極開展生產勞動,特別是葉籟士、林漢達、倪海粟、周有光等老同志在勞動之餘經常一起探討語言文字改革方面的問題,他們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五七”幹校撤消後,人員一部分回京,一部分到石家莊某飛機製造廠繼續勞動鍛鍊。由“五七“幹校創辦的造紙廠移交平羅縣成立了國營平羅縣農場。
時隔40年後,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原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學校遺址上建設“五七”學校歷史博物館旨在體現當時國務院直屬口機關幹部在此勞動鍛鍊、艱苦創業、勤奮學習的歷史場景,集中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智慧和文明成果。館內陳列有反映幹校學員及家屬生產、生活場景的各種實物1200多件,其中綜合館內容分為9個篇章,23個單元,陳列展出的實物500多件、圖片1200多張、文字資料500份。原址館內容分為6個部分,其中以勞動工具、勞動生產場景及歷史原貌的再現,重點突出當年老幹部、知識青年居住及使用過的生活用具及部分有價值的實物。
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館於08年8月29日正式開館,並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