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縮性腦癱

固縮性腦癱為錐體外系損傷。目前臨床中單純的固縮型腦癱十分少見,多與痙攣性腦癱混合存在,固縮性腦癱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運動有抵抗。

簡介

固縮性腦癱為錐體外系損傷。目前臨床中單純的固縮型腦癱十分少見,多與痙攣性腦癱混合存在,固縮性腦癱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運動有抵抗。因固性腦癱屬錐體外系損傷,故固縮性腦癱與痙攣性腦癱最大膽區別就是:固縮性腦癱腱反射不亢進或正常或呈減弱狀態,無踝陣攣及不隨意運動。痙攣性腦癱牽張反射亢進,腱反射十分活躍,有踝陣攣,無不隨意運動。

發病原因

一、缺氧窒息:固縮性腦癱的原因包括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缺氧窒息、分娩時新生兒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
二、孕婦原因:包括孕婦腹部外傷,孕婦先兆流產、產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盤原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還有孕婦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吸毒、藥物過量等),這是新生兒腦癱的原因。
三、早產和胎兒發育不良:胎兒宮內感染,宮內生長緩慢,先天畸形。新生兒體重少於2500克,固縮性腦癱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也是腦癱的原因。
四、某些遺傳病和新生兒核黃疸。遺傳也屬於腦癱的原因之一。
五、腦部受傷:這是常見的固縮性腦癱的原因。如分娩過程中嬰兒腦部受傷,新生兒顱腦受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

表現特點

1、被動運動時抵抗均勻一致
當被動運動時有抵抗,這種抵抗的感覺似鉛管狀或齒輪狀。肌緊張均勻地增高,被動運動所受的阻力與抵抗是均勻一致的,這種感覺與錐體系損傷時痙攣腦癱所致肌緊張增強不同,痙攣型的特點是被動運動肢體時,開始時阻力抵抗很大,終了時抵抗明顯減弱。
2、被動運動時抵抗是雙向的
肌緊張增強的特點是,無論肢體是伸展還是屈曲時,肌緊張相同,換句話說,無論如何被動運動肢體時,受到的抵抗是相同的,表現了伸展與屈曲兩個方向的抵抗。
3、被動運動的抵抗在緩慢運動時最大
其與痙攣型腦癱在激烈運動時顯示最大的抵抗不同。
4、腱反射不亢進
因固縮型腦癱屬錐體外系損傷,故腱反射不亢進或正常或呈減弱狀態,無踝陣攣及不隨意運動。痙攣型腦癱牽張反射亢進,腱反射十分活躍,有踝陣攣,無不隨意運動。

診斷小兒腦癱的關鍵

1、診斷有無運動功能發育落後宜儘早發現,能在出生後3-6個月確定運動功能落後,就有可能早期干預,能明顯改善預後。但是腦癱診斷由於它的複雜性和特殊性,我們建議讓這方面的專家進行準確診斷,以免造成家長的恐慌心理,甚至於放棄治療。很多腦癱早期可以診斷為“運動發育落後”及“中樞性協調障礙”。
2、加強腦癱知識的普及,特別是加強基層醫生的知識更新,以便早期準確診斷腦癱。對有疑問的患兒,及時轉到專科醫院,專業醫生處就診,以減少誤診率。

康復訓練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臥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著,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臥30分鐘,以飯後10分鐘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著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床欄桿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桿,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7、跳躍
跳躍是鍛鍊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鏇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早期診斷

固縮性腦癱是一種在出生後1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或感知覺障礙等,並需要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的發育落後。
固縮性腦癱病兒存在以下4方面異常: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和/或出現異常運動;反射異常。
但是腦癱徵象可延遲出現和複雜的發育性質使早期確診腦癱有一定的困難。腦癱兒童在新生兒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於伸肌張力過高,可使嬰兒在俯臥位能提早抬頭,下肢張力過高,5~6月前,表現為拉孩子坐位時,髖和膝關節伸展而站立起來,這時期正常兒只能拉到坐位。腦癱是一種運動功能異常,是一種殘疾。作為腦癱的運動功能異常沒有定量標準,沒有早期能確定診斷的徵象、影像學或實驗室試驗。腦癱總是一個探測性診斷,因為肯定的證據是間接的,只是按某時期的行為和發育為依據。
腦癱雖然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質是發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長中的嬰兒變化有關,應看到病變靜止性和發展動態變化的雙重特徵。運動異常在嬰兒期出現較晚。當神經通路變得有功能時表現出來,如上肢癱要等手的功能出現時才表現。神經選擇性生長發育的過程,使運動缺陷出現不同速度和順序。只有當受損神經系統成熟時出現異常運動特徵。如痙攣性腦癱證據可能到7~9個月時才能看到。高膽紅素腦病嬰兒一個月後出現肌張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運動發育延遲,直到1~2歲逐漸從低張力變為強直,然後伴有手足徐動樣運動。共濟失調一般在30個月到3歲以後才表現出來。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可導致激惹、餵養困難和睡眠障礙,這些發現可能和以後真正的運動感覺障礙有關,也可能是一時性神經缺陷。
由於固縮性腦癱早期干預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現痙攣性足、張力障礙的姿勢或共濟失調的步態才作診斷和開始治療。又不能過早的沒有足夠依據的診斷腦癱,以免對家長帶來精神上和物質上沉重負擔。必需用發育的方法作為診斷的基礎,要求兒科醫生、婦幼保健人員有寬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識,熟悉兒童運動和智慧型發育方面的規律,才能儘可能早的認識發育異常,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糾正神經系統的各種缺陷。

危害

一.約有2/3以上患兒智慧型落後,約1/4為重度智慧型落後,痙攣型四肢癱強直型腦癱者智慧型更差。手足徐動型患兒智慧型嚴重低下者少見。
二.骨與關節發育畸形:常見的下肢畸形有:骨盆傾斜,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髖內收,髖屈曲內鏇等,膝關節屈曲,膝內翻,膝外翻,足下垂,足外翻,足內翻,馬蹄足畸形以及脊柱側凸等。
三.約1/3至2/3患兒有不同程度語言障礙。表現為語言發育遲緩,發音困難,構音不清,不能說成句的話,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的患兒完全失語。
四.患兒常表現為好哭、任性、固執、孤僻、情感脆弱,易於激動等,手足徐動型患兒較為常見。
固縮性腦癱的危害還表現為小兒腦癱病兒一般身長較正常兒童矮,營養亦差,常有呼吸障礙,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兒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飲食護理

一、要以碳水化物如米飯、麵食、饅頭、粥、粉為主食,小兒腦癱患者食過多雜食會影響進食要求,造成營養障礙。
二、逐日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讓太陽光照射皮膚,可增進進食要求,幫助小兒腦癱患者吸收。
三、要多吃蔬菜和生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生果含有維生素和纖維,能保持大便通暢,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爛,做成菜肉包子、菜肉水餃、菜泥、菜湯,教育小兒腦癱孩子養成吃蔬菜的習慣。
四、小兒腦癱的飲食要有按時,一般早、午、晚各進食一次,有條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長點心一次,按時進食,可以增長進食要求。
五、、小兒腦癱患者的食物要容易克化吸收,營養富厚,要選高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腦的記憶、思維有密切的瓜葛,牛奶、豆漿、雞蛋、優酪乳、肉類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還多選維生素高的食物。

小兒腦癱患兒靠吃藥治療效果怎么樣?

腦癱治療以康復鍛鍊為主,早期可採取靶向性細胞再生療法進行腦癱腦損傷的修復,而神經營養類的藥物常無能為力。對痙攣型腦癱可在4歲以後手術,如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對緩解肌肉痙攣有良好效果;對出現關節變形的,可結合骨科矯形手術治療;對手足徐動型可採用腦立體定向手術治療緩解症狀。

預防措施

1、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1)孕婦要積極進行早期產前檢查,做好圍產期保健,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
(2)應戒除不良嗜好,如吸菸、飲酒,不能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
(3)預防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觸貓、狗等;
(4)避免與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
2、胎兒出生時,即分娩過程中。
因分娩引起的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是造成小兒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應預防早產、難產。醫護人員應認真細緻地處理好分娩的各個環節,做好難產胎兒的各項處理。
3、胎兒出生後一個月內要加強護理、合理餵養,預防顱內感染、腦外傷等。
4、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儘早做產前檢查:
(1)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
(2)近親結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死亡史;
(4)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它遺傳病史。如果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應儘早終止妊娠。

治療方案

神經反射再成訓練法

是指在運用特定的訓練手法和技巧,結合康復師的引導。使得腦癱患兒大腦內部形成新的神經樹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新的神經反射通路,讓大腦能夠支配肢體產生新的運動習慣和姿勢,以糾正由於原始的腦神經樹突不能下傳運動意識而導致腦癱的症狀。小兒腦癱針灸療法

治癱十三針

是通過改變調理經絡氣血的原有軌道,修復出一條新的經絡通路或是刺激打通部分通路,來實現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治癱十三針

反向物理因子療法

是採用特殊的理療設備,即4-8電極片。在治療病變的肢體同時,對相反方向的肌肉群同樣實施治療,使得肢體在治療的效應場內全方位的接受理療的作用。這樣的治療是肢體的肌群產生協調作用和生理性的運功。反向物理因子療法

超音波水療法

主要是運用超音波水療的特性將治療不同類型腦癱的配方作用於腦癱患兒,通過刺激中樞神經,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使腦癱患兒建立新的神經通路,幫助患兒形成一種新的運動模式,從而達到治療腦癱的目的。 代氏配方超音波水療法

腦癱兒心理障礙的危害

1、情緒障礙:絕大多數腦癱患兒有情緒紊亂。疾病導致患兒出現多方面功能異常,需長期甚至終身康復治療。沉重的疾病負擔使其情緒消沉、自卑、自棄。社會上對腦癱患者的歧視和偏見,使患兒緊張、焦慮、恐懼,擔心被人譏笑,感到處處低人一等。痙攣性患兒多見恐慌症,表現為發抖、心悸、出汗、呼吸短促甚至窒息;年長患兒表現為害怕擁擠、人群及聲音,喜歡獨自玩。
2、行為異常:腦癱患兒的行為異常表現為性格改變,如固執、多動、衝動、社交退縮、強迫行為、攻擊行為甚至自我傷害。最常見的強迫行為一般在2歲時即能表現出來,表現為反覆固有動作,如重複整理和排列動作、反覆頭動和伸手、重複單詞、焦慮和機械重複操作行為,兼有害怕情緒。還可表現為選擇性緘默症,主要表現拒絕與任何人接觸及說話,常伴有焦慮、恐慌、害怕注視、擔心受社會歧視和恐怖。
3、認識損害:兒童認知功能涉及學習能力、智力、記憶力及注意力等多方面。腦癱患兒存在的認知障礙是影響其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患兒的認知功能,主要取決於腦損害程度,遺傳和環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患兒的情緒和行為也能影響學習潛能的發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