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武術

回民穆斯林武術的主要項目,有散打、長兵、短兵、拳術,包括對練、器械、拳術等幾十種。所練項目既有中華武術的共同特色,也有與回族風俗習慣緊密相連的民族特色。 中國回民向以強健、勇武、團結和不畏強暴著稱於世,他們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武術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國回族穆斯林的武術,同其他文化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回民武術類別

器械,除習練刀、槍、劍、戟、棍、鞭、錘、鉤、鏟、斧等一般器械外,穆斯林練的桿子鞭、哨子棍、蛾眉刺、索來拐、龍爪鉤、五虎群羊棍 、阿里劍、查刀、查槍等,在漢族武術中均少見,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桿子鞭,又稱西域鞭,系一齊眉棍上縛一繩索,索端系一鋼鏢,鏢重約750克。據武術家口傳,這種桿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與穆斯林民族牧馬放羊有關,系分別由牧馬鞭索和放羊棍脫胎衍化而成。阿里劍,雙尖雙刃,尖處寬於把柄處,劍身兩面俱刻有阿拉伯文字。據傳此劍原名“祖勒飛卡爾”,是第四大哈里發阿里配用之兵器。龍爪鉤,形似龍爪,系由回民屠戶翻牛羊肉的鉤子轉化而成。

拳術,穆斯林喜練查拳、彈腿、腿拳、華拳(註:滑拳)、洪拳、炮拳、黃鷹架拳、六角式、廿四式、老架拳、八極拳、心意六合拳等。其中十路查拳(正拳、副拳各十路)、三路腿拳、十趟彈腿、心意六合拳,均為回族獨有的拳種,有所謂“回回拳”、“教門拳”之稱,也有“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的俗諺。查拳問世始於明中葉,至清末已臻完善,這與整個回族武術史是一致的,可稱為回族武術的代表拳種。查拳招法飄逸,姿式優美,套路環環相扣,以彈腿立門戶,十趟彈腿十路拳,每路拳都套著彈腿的用法,跑、走、飛、打,變化起來,十路拳可成五十多路,變化多端,實戰性強,是中華武術中的瑰寶。此外,如八極拳、通臂劈搖拳、關東拳以及明末廣為流傳的回回十八肘、湯瓶七式拳等,創始人均為回民。這些拳術均為其勁力別致、技法豐富、風格獨特而風靡拳壇,為各族人民所喜愛。 回族穆斯林的拳術史,大約可追溯到明中葉。回族武術由明中期萌芽,經明、清兩代不斷豐富,逐漸發展而成。

歷史沿革

明中期,回回拳術脫穎而出,其中有著名的查拳。查拳的創始人名叫查密爾,西域(新疆)人氏,系一有志青年。明中期應皇帝詔,東征倭寇,途經山東冠縣張尹莊時身染傷寒,住在一戶回民家,受到精心醫護。痊癒後,查密爾傳拳術一套,以表謝意。當地穆斯林遂稱此拳為查拳,用來紀念他的創始人查密爾。從此以後,查拳便從冠縣沿傳下來,發展到各地回胞之中,冠縣亦被人稱作查拳的故鄉。

明末因民武術已較為普遍並已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崇禎十五年(1642)李自成圍陳州,有清真寺掌教率300多名會武回民組成清真營;另據明史記載,明末有“老回回”馬守應為首的回民部隊參加起義軍。這都是當時回民武術普遍流行的證明。據武術家傳,心意六傷口拳的前身“動物拳十大形”,明末也已問世並廣為流傳。

清代,中國穆斯林歧視、欺壓和血腥屠殺漢人,因此不斷爆發大規模武裝暴亂和種族屠殺。他們意識到,要消滅不信教者、衛教,就須有強健體魄。於是穆斯林勇武、團結和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得到培養和鍛鍊,各地清真寺內紛紛設立習武場,每日晨昏拜後,大家聚在一起習武弄棒,探究武藝。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回民武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一代又一代回民武術大師。

河北滄州孟村鎮回族武術大師吳鍾,雍正朝被譽為“北方八門拳術之初祖”,創出剛勁有力的八極拳。晚年在家傳藝,其弟子中學有所成、頗有名望者就有145人之多,孟村也隨之成為著名的八極拳的故鄉。此外,吳鍾一生還以大槍著稱於世,與當時的武壇名流李章、康大力並稱“武林三傑”。雍正十三年(1735),他曾三破少林寺,寺僧心悅誠服,贈其錦標一面,上面題詞稱讚“吳鍾大槍世無雙”。他也曾赴京師與康熙第十四子恂勤郡王愛新覺羅·允比武,接連兩次用槍頭在將恂勤郡王眉尖上點白,而對方卻一無查覺,因此“神槍吳鍾”的美稱在京一時廣為流傳。

明末的動物拳十大形,經幾代人努力,明末清初形成了心意六合拳。河南回族買壯圖,有“心意大俠”之美稱,是精煉、簡化心意六合拳的傑出代表,與郭雲深、車毅齋並列為“意拳三絕”。他練就飛手擒省雀和沾蝶之功,用手近按一隻蝴蝶,任其飛翔,自己隨之飛奔五里許,蝶始終不離其掌心。 清末,回族武術家馬鳳圖創出通臂劈搖拳。

迄今為止,河南開封和朱仙鎮一帶還流行著湯瓶七式拳高手金曉亭三闖少林寺和在京拳打四王爺的故事。

清朝末年,查拳已臻完善,並為全國各地回民習練,在河北省形成了南、北兩支查拳流派。110多年前,回族武術大師張錫顏在查拳故鄉冠縣張尹莊不僅傳授十路查拳、十趟彈腿,而且傳授三路腿拳、三路華(滑)拳、十路洪拳以及三、六、九路炮拳。東北回族武師劉寶瑞,清末曾拜許多回族武術師學藝。在他的眾多師傅中,有山東王鏢師,武功非常,深查查拳真諦,且對八卦、形意等內賓前拳也頗有研究;有參加西北回民滅漢起義失敗後隱姓埋名於河南某佛寺的沙長老,武功高強,精通彈腿和查拳,尤其是一手地趟雙鉤威震四方,堪稱獨步;有原為皇宮護衛的沈福臣,精通太極、八卦、查拳、少林等內外兩家拳術,武楞造詣極深;有流落在安東(今丹東)沙河鎮某清真寺的回族鄉老赴熙川,他曾登台輕取兩名不可一世的日本大力士,對跑拳、跑彈腿、鉤、帶、钁、劍、戰、分筋錯骨、點穴、輕功、硬功等無不精通,其中跑彈腿是他對查拳幾十年的研究總結,變化多端,神鬼莫測。在這些武功卓著的武術家精心傳授下,更兼本人幾十年的苦練和研究,劉寶瑞對太極、八卦、形意、戮腳、翻子、八極、太祖、燕青、螳螂、少林等各門派拳術均有較深造詣。他身輕如燕,體堅似石,並練就將身一躍便貼在牆上的“貼畫”絕技,精通了趙熙川的跑彈腿和沙長老的地趟雙鉤,繼承了沈福臣所授楊氏嫡傳太極拳108式和吞吐自如、變化莫測的查拳24式。在此基礎上,他將各種拳術的精華融會貫通於查拳中,使查拳在他手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瀋陽查拳。劉寶瑞本人因此名揚瀋陽,威震大連,譽滿全國。 民國時期(1911-1949)的回族武術家,除劉寶瑞外,還有許多著名人物。如山東冠縣張尹莊回民常振芳,後遷居河南,武藝超群,弟子遍布晉、冀、魯、豫、秦、隴、寧、滬各地,當代武術名家張文廣、張錫太、賀振全、馬振邦等均曾受藝於他。王正誼,俗稱“大刀王五”,河北著名回族武術家,蜚聲武壇,與“戊戌七君子”之一的譚嗣同過從甚密,其俠肝義膽為譚所稱頌。王效榮,河南沈丘槐店鎮回民,武功精湛,對心意拳的繼承和發展做過重要貢獻;40年代初,曾擊敗強橫的白俄大力士,武林中一時傳為佳話,被譽為“中原大俠”。此外還有許多回族武術大師,都身手不凡,各懷絕技,聞名遐邇。

新中國成立後,回族武術傳統得到進一步恢復和發揚。從50年代始,山東、河北等地回民,在清真寺內成立“回民武術研究所”或各種武術協會,廣泛開展民眾性武術活動;請老一輩武術大師挖掘整理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八卦、劈掛、查拳、華拳、二郎、彈腿等各門派的拳師名將紛紛收徒授藝。一代武林新秀茁壯成長,一批回族武術健將湧上全國及省、地、市面上、縣各級武壇。1980年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河北孟村回族青年劉秀萍表演剛勁有力的八極拳,榮獲該項目比賽金牌。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山東代表團的11位穆斯林帶去26個武術項目,包括拳術、器械、對練,其中如雙錘和月牙鏟都是新挖掘的項目。他們先後表演5場,82項次,均獲成功,特別是崔文勤優美新穎的刀里加鞭,張慶海、李喜娥嫻熟的朴刀進槍,馬傑剛勁有力的大刀,得到武林中人的普遍好評。瀋陽查拳名師劉寶瑞雖然辭世,但後繼有人,其子孫均承其藝,在各級武術比賽中都取得過好成績;其弟子遍及遼寧,他們都不負師望,在全國性武術比賽中奪過優秀名次。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穆斯林的活動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即以山東省而論,從城市到農村,穆斯林的武術社、隊、班、校接踵成立,老典型不斷鞏固擴大,新苗子迅速發展成長。老拳師武貴祥阿訇主辦的陽穀縣張秋鎮少年兒童業餘體校,由二三十人增至100餘人;回民崔文勤開設的荷澤地區梁莊武術班,也在很短時間內從10幾個發展到50餘人。素有“武術之鄉”美稱的莘縣張魯鎮。將武術活動與民兵訓練相結合,北街的24名撲俘手全是習武回民。益都縣的穆斯林,50年代成立了回民武術研究所,指導回族集中的青龍聯中和東關聯中學生習練武術,成績斐然。濟南回民成立的民族傳統體育社,聘請1933年全國武術比賽散打冠軍、回族拳師周子和擔任教練,報名習武及摔跤者達400餘人。曲阜一中回族教師王麗,1982年後在交內建立武術班,帶領學生堅持基本功和基本技術的訓練,成效甚佳。這種民眾性的穆斯林武術活動非止山東一省,全國各地回民都不分男女,無論老幼,齊心協力,薈萃技藝,繼承流派,推阿出新,呈現出一派生龍活虎的新氣象。在這種民眾性武術活動基礎上,又有一些回族知識分子,如蘭州大學歷史系馬明達副教授,著書立說,對回民武術的歷史、流派進行系統的總結和闡述。這一切都展示了中國回族穆斯林武術發展的美好前景。

回顧中國回族穆斯林武術的歷史沿革,我們很自然地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1、中國回族穆斯林歷來就有習武傳統,英傑輩出,代不乏人,為中華武術做出過重大貢獻。

2、回族穆斯林武術始於明代,發展於清代,是回回民族在封建專制統治和民族壓迫下,保衛民族生存的一種必要手段;它對於增強穆斯林體質,培養穆斯林吃苦耐勞、團結互助、不畏強暴、仗義疏財、恃強凌弱等民族性格,曾經起過有益的作用。

3、回族穆斯林武術內容豐富,門派繁多,包括各種拳術、器械、對練,既有中華武術的傳統項目,也有富於獨特風格的本民族項目。它們都是在吸收其他民族武術精華的基礎上,將中華武術各門各派融會貫通,結合穆斯林的社會生活實踐和風俗習慣,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鑽研和實踐,逐步形成、豐富、完備和發展起來的。

4、回族穆斯林武術現正面臨著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它已從過去封建社會中衛族、衛教、衛身手段變成增強人民體質、增進民族團結的一項正常體育活動。民眾性穆斯林武術活動的普遍開展,武林專家的著書立說,標誌著回族穆斯林武術已經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回族穆斯林武術會像整箇中華武術樣,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和喜愛。

查拳簡介

查拳 

查拳拳譜所記載,唐朝安史之亂,後由大食國(阿拉伯國家)將領查元義(又名查密爾)的“身法勢”發展而來。查拳原來有四粑(拳)八勢(式),清乾隆年間,查拳在

山東冠縣、任城逐漸流行。清初因為嚴禁漢人聚眾習武,傳統的漢人拳術如紅拳、炮拳、彈腿及長拳傳入回民區。至嘉靖後漢人武禁漸漸鬆懈,外教(漢)人也有學之。至光緒年間,查拳才開始聞名而流傳,形成了冠縣的張式、楊式查拳,任城的李式三派。擅查拳而知名者,清有滑宗岐之滑拳,後有南宮孟六。

形意拳中五行拳(套路)里之炮拳,即下插捶。炮拳有劈壓下砸截之功。

大東書局 吳志清先生於1928年出版了《六路查拳》一書。由馬金鏢、于振聲校閱。江蘇繆省飛亦於1933年出版了《六路查拳》教材一本,在自序中提到:馬金鏢授繆以六路短打。

套路及風格特點

現在之查拳內容吸收了其他拳法,如心意拳,埋伏拳,連拳等洪、炮及長拳拳種。形成了集查、華、花、滑、炮、洪、腿(彈腿)、長拳及短打於一體。查拳的風格特點是: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動靜有致,剛柔兼備,節奏鮮明,步活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功架整齊。無論往返進退,上下起伏,力求協調配合,整個套路表現出一種瀟灑剽悍矯捷的形態,是長拳類型中較為系統的拳種。

查拳新編套路,正副各十路。各路查拳的別稱如下:

一路查拳(母子拳.正拳及副拳),(羅漢散手,現稱岳氏散手),(連拳,現稱岳氏連拳)

一路母拳,又稱四平拳。類:老洪拳之母拳、羅漢拳之十八手(十八羅漢拳)、螳螂拳之十八叟。

二路查拳(行手拳.正拳及.副拳),

三路查拳(飛腳拳),

四路查拳(昇平拳),

五路查拳(飛虎拳),

六路查拳(埋伏拳),

七路查拳(梅花拳),

八路查拳(連環拳),

九路查拳(龍擺尾拳),

十路查拳(串通拳),通背拳,羅漢拳

查拳除二十路以外,還包括有三路滑拳、三路炮拳、四路洪拳、兩路腿拳。

查拳最初器械只有刀、槍、棍套路,並各有十路。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全貌,以後在不斷與其它門派交流中逐漸補充進劍術套路。而鉤、钂、撅、帶乃是查拳門中拿手器械,稱之為"四絕"。

查拳的徒手和器械對練包羅萬象,比較流行的有四路查拳對練、板搭銬子對練、單刀進槍、撲刀進槍、大刀擒槍、雙劍進槍、雙勾進槍、大鏟進槍、對扎中平大搶、對劈刀、對刺劍、钂進槍、雙刀進槍、撲刀進大刀、棍進槍、空手奪刀……

查拳的基本技法

查拳重視腿法練習,內容豐富,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闖腿、掃腿、纏腿、雙飛腿、旋風腿、鷂子腳等,都適當的分布在每一趟拳路中,錯綜而緊密的配合在必要的動作中。綜合其腿法歸結為十五個字,它們是:跺、彈、踢、踹、潑、掃、勾、掛、排、纏、點、撩、截、拐。

查拳的基礎套路

以"仆步穿掌"為主要動作的"滑步抄"的以拳法為主的"搗捶"組成。這些基本套路均為十路,基本動作簡單易學,左右對稱,即可單練,又可串連對練。

代表人物

沙亮

清雍正時的"飛腿"沙亮,軍人。在《冠縣誌》中記載"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進土改侍衛,授巡捕營守備,歷升陝西延綏鎮標左營游擊,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戰陣之……。"

楊鴻修

大槍楊鴻修也是清末一代查拳名師,他身材高大卻非常靈活,名噪武林。他培養出了大批高足,如打敗外國大力上的"神力王"王子平、"山東雙馬"馬金鏢和馬永奎以及于振聲、何振江、米廣亭、馬格甫等。

馬金鏢

1881年初出生,山東濟南人,回族,終生教授拳術。少年愛武,曾拜洪拳名家白子敬和賽和洪門下,後又從楊洪修、張崇生、沙正濤等學習多元拳術。採集眾長,而成一家。1928年杭州擂台賽時,初露頭角。1947年其子馬峻岭,門人宛長勝、張孝才等人在上海會同拳友沙家四兄弟成立群英武術社。訂立查拳教材。

常振芳

著名武術家常振芳(1898-1979 ),山東冠縣人,自幼酷愛武術,勤學不輟,青少年時就武藝超群,成為張氏查拳門下的佼佼者。1937年日寇侵入華北。"七七蘆溝橋事變",億萬民眾一致要求抗日,常老師目睹國難當頭,義憤填膺,毅然投身從戎,加入了抗日大刀隊(即馮玉祥部四十四旅武術隊)並任隊長,在房山區硫璃河一帶的戰鬥中,殺得日冠魂喪膽破。

彈腿

彈腿,俗稱“教門彈腿”,是回民武術重要拳種之一,素有"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之說。同時也查拳的入門的基本套路。它以彈腿和其它腿法為主要內容,接回文二十八個字母排列組成的二十八個基本動作組合,叫二十八路彈腿。目前流行的是前十路,後十八路比較複雜,為了便於記憶,把它編成兩套類似拳套的套路叫腿拳勢,分為一趟腿拳勢,二趟腿拳勢。

十路彈腿順序歌訣

頭路順步如擔扁,二路十字似拉鑽,

三路劈盍夜行犁,四路撐扎左右盤,

五路挑打鑽封閉,六路仆摟是單坎,

七路雙砍緊掩肘,八路?跺腿連環,

九路捧鎖鴛鴦腿,十路箭彈勢歸原,

世人莫看勢法單,多踢多練妙無邊,

能測其中奧妙義,打開難關獻絕技。

查拳中很多攻防動作,都歸納在踢、打、摔、拿之中。在運用時,還要靈活掌握"十字要決":即: 縮、小、綿、軟、巧、挫、速、硬、脆、滑。

縮如張弓蓄巨力。發力如放矢;

綿而不斷意力隨,變化分虛實;

軟能克剛隨機變,借力出奇計;

巧生智力靈活用,巧技打拙遲;

挫則側身跟步進,閃展騰挪擊;

速如閃電莫遲疑,快打出不意;

硬如鋼錐戳軟泥,衝撞莫鬆弛;

脆如爆竹發寸力,克堅如摧壁;

滑能化消敵人力,乘虛再進擊。

查拳的動作採用了五種動物形象的特點,即:龍,虎,蛇,鶴、猴。

龍:升降自如,能隱能現,蜿蜒繚繞,變化萬千。

虎:勇猛善撲,伏坐縱躍,目光如電,不動自威。

蛇:無足善竄,見孔即入,摺疊盤轉,曲伸自然。

鶴:動中有靜,動靜互換,隻身獨立,耐久穩健。

猴:攀登跳躍,靈活輕便,機警性敏,竄蹦閃展。

拳法

八極拳

全稱“開門八極拳”,創始人為河北滄州孟村回族“神槍”武術家吳鍾,雍正朝被譽為“八方八門拳術之初祖”,與當時武壇名流李章、康大力並稱“武林三傑”,已有200 多年歷史。八極拳不同流派,湧現出許多著名大師,名動武林。八極拳講究動作簡潔,勁力充實,發勁暴烈,以短制長,多用肘、肩、背的貼身進擊取勝。八極拳流行於全國26 個省、市、自治區,擁有八極門人數萬之眾。1982 年起,日、美等國家八極拳學習考察團14 次訪問孟村,可見影響之廣泛。

心意六合拳

清代河南魯山回族“心意大俠”買壯圖是精練、簡化心意六合拳的傑出代表,開派授徒,遂在回族中盛行。是一種內、外、軟、硬功兼備,實戰效用極強的武術流派。因以力發於腳,撐於腿,沖於胯,擰於腰,送於肩,開於手,六勁相合而得名。其基本理論歸為10 個字,即韌、鑽、踩、撲、實、接、照、裹、束、決; 技法注重於手、肘、肩、胯、膝、腳及頭部的習練與套用,直進直出,先聲奪人,發勁如放箭,縮肩如弓翻,勢簡法精,結構嚴謹。主要流傳於河南、河北、陝西、上海等地,清末回族“幽燕大俠”大刀王五(名正誼) 是其中佼佼者。

通臂劈掛拳

通備拳取意為“理(掌理) 象(拳象) 會通,體(演練) 用(技擊) 俱備”,起源於河北滄州,為當地回族中流行拳種。民國初,滄州武術名家馬鳳圖據八極、劈掛等加以總結與改進而成通備劈掛拳,主要流行於西北地區。其特點為“大開大合,猛起猛落,轆轤反扯,如珠走盤”。演練時,甩膀抖腕,吞吐伸縮,擰腰切胯,冷彈柔進,氣勢雄偉。有18 字訣,即滾、勒、劈、掛、斬、卸、剪、采、掠、擯、伸、收、抹、探、彈、鍘、擂、猛。馬鳳圖一門習武,英才濟濟,其子“馬氏四達”,對推廣、普及以及研究傳統武術功勞素著。西北又稱馬氏通臂劈掛拳為“馬家拳”。

回回十八肘

明末廣為流傳的回族武術種類,是短打拳術中的絕妙招法,被後人稱為“藝中之萃”。清代以來的主要傳人有白鎖成、李子光、楊萬祿、成奎。其技擊特點是以肘和接近肘尖的臂作為進攻和防守的手段,有18 個單練套路,其手法、腿法、身法等均圍繞肘擊情勢而變化。流傳至今的肘法主要有壓天肘、頂天肘、撤地肘、橫肘、坐盤托天肘、連環肘、仆地肘、橫天肘等;套路有橫天肘十八式、前定心肘十八式、左胯肘二十四式、撩陰肘二十八式、回身肘十六式等18 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