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衝程機車

四衝程機車

摩托(拼音:mó tuō)一詞是英文motor的音譯,基本義是馬達、發動機。機車一般是指由馬達驅動,靠手把操縱前輪轉向的兩輪或三輪機動車。四衝程機車即採用四衝程汽油內燃機驅動的兩輪或三輪小型機動車。機車於19世紀末期發明於歐洲。因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兼具腳踏車的靈活與輕便、汽車的機動與快速,機車逐漸在客貨運輸、體育運動和軍事、警事等特殊領域都得到非常廣泛的套用。

基本信息

簡介

最初的雛型機車是用蒸汽機作為動力裝置。第一台獲得專利的機車採用四衝程內燃機驅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以汽油發動機驅動的機車成為主流。近些年來出現了以蓄電池和電機驅動的所謂“電摩”(電動機車)。當今機車家族已經擁有很多不同種類、不同用途的車型,其分類方法也多種多樣。根據發動機的結構特點,汽油內燃發動機驅動的機車可分為二衝程車和四衝程車。

四衝程機車

發動機是機車的心臟,因而成為車輛分型的主要標誌。
而汽油內燃機按工作循環特點分為兩衝程發動機和四衝程發動機。

四衝程

四衝程是內燃機的專用名詞,要說清楚先必須講一講內燃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和構造。內燃機由氣缸、活塞、連桿、曲軸、飛輪等組成,燃油在氣缸中燃燒膨脹,推動活塞,由連桿
四衝程內燃機四衝程內燃機
推動曲軸鏇轉、產生扭矩,從而輸出為車輪的驅動力。活塞是直線往復運動,而曲軸是鏇轉運動,活塞上下一次曲軸轉一圈,活塞上下兩次曲軸轉兩圈……。活塞的往復運動就叫“衝程”,在四衝程發動機中,它的四個衝程分別是:進氣衝程(活塞下行),壓縮衝程(活塞上行),膨脹即做功衝程(活塞下行),排氣衝程(活塞上行),然後周而復始,開始下一個進氣衝程……以這種方式工作的內燃機就叫四衝程發動機。在這一工作循環過程中,活塞兩上兩下共運動了四次,汽油燃燒一次,而曲軸鏇轉了兩圈。在上述四個衝程中,只有第三個衝程即膨脹衝程在做功並輸出動力,其它三個衝程都是作準備,並且要消耗動力。因此機器的結構變得複雜,體積、重量相對較大。同樣尺寸的發動機,四衝程機的馬力會比兩衝程機小,理論上要小50%,實際會小30%左右。但由於四個衝程功能明晰,互不干擾,汽油可以較完全地燃燒,且污染排放較小,機器的潤滑、冷卻等條件傳送,使用壽命較長,因而在節油、耐用和環保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

兩衝程發動機

1四衝程機車
兩衝程發動機則通過掃氣泵等機構,實現進氣衝程和排氣衝程分別與其他衝程的“合併”(同時進行),這樣發動機每轉一圈,就只經過壓縮衝程(同時完成進氣衝程)、膨脹衝程(幾乎是同時完成進氣衝程),就可以作功一次。因而機器的體積、重量相近時,兩衝程發動機比四衝程發動機的輸出功率要大一些,也就是說,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功率相對較大的優點,適於小型車採用。但它的進、排氣衝程有點“打混”,汽油的燃燒不徹底,而且潤滑條件較差,導致碳氫化合物(HC)等有毒廢氣排放較多,油耗偏高,機器磨損量、發熱量較大,使用壽命相對較短。
在加強環境保護、強調節能低碳的社會條件下,兩衝程發動機的那些主要缺點在當今越來越為社會所不能接受。因而兩衝程機車的發展空間正在面臨壓縮,甚至在一些地方遭遇了強制淘汰的命運。汽油機車中,四衝程發動機日益成為主流。

四衝程發動機

四衝程機車一般根據發動機的結構特徵進行分型分類:一是發動機排量。氣缸的總容積,通常作為機車檔次與功能的基本指標。目前國產機車以100cc和125cc的風冷式單缸四衝程發動機最普遍。其中125cc就是指發動機的排量。單缸機排量=氣缸截面積(圓面積)×活塞行程,其中氣缸截面積=(氣缸直徑/2)×л。如果是N氣缸機,總排量=單缸排量×N。為直觀了解氣缸口徑大小,技術性能表上一般只標註活塞的直徑。二是冷卻方式。如果是單缸發動機,缸體缸蓋一般用鋁合金鑄造而成,外表面有散熱片,採用風冷就能滿足技術要求。所以相當多的小排量機車是單缸風冷式構造。大排量機車發動機一般具有雙缸或多缸,往往需要採用水冷卻或水油冷卻形式。這種方式需要配備水箱、水箱風扇、水泵、輸水管等設備,會推高機械結構和製造成本,使用中會增加油耗與維修費用。有些125c.c的單缸四衝程機車發動機也用水冷卻,如果不是發動機的額定轉速很高,壓縮比增大,那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只是迎合市場心理需要而已。三是凸輪軸位置。目前多數四衝程發動機是採用頂置式氣門(OHV)和頂置式凸輪軸(OH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