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四門

四教四門謂天台宗所立藏、通、別、圓四教,各具四種入理之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四種。

佛教名詞

【佛教專有名詞】
謂天台宗所立藏、通、別、圓四教,各具四種入理之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四種。《四教義》卷三雲(大正46·729a)︰‘仰尋佛法既有四教不同,今約四教昂各有四門別︰(一)三藏教四門、(二)通教四門、(三)別教四門、(四)圓教四門。’《法華經玄義》卷八(下)雲(大正33·785b)︰
‘略示入門處者,能通教門大為十六,所通之理但是偏圓兩真。前八門同入偏真,後八門同入圓真。何故偏真理一門八耶?三藏四門紆迴隘陋,名為拙度。通教四門是摩訶衍,寬直巧度。門有巧拙之殊,能通為八,真理無二,所通唯一。譬如州城開四面門,四面偏門以譬三藏,四面直門以譬通教。偏直既殊,能通為八,使君是一,所通不二也。別教四門偏而未融,圓教四門圓而且融,偏圓既殊能通為八,圓真不二所通唯一。譬如帝城開四面門,四面偏門以譬別教,四面直門以譬圓教。偏直既殊,能通為八,帝尊不二,所通唯一。’
四教中,藏、通二教是界內之教,俱證偏真之理,但二者巧拙各異,故有八門之別;別圓二教是界外之教,皆證中道之理,但二者偏圓各異,故亦有八門之別。此中,藏教之四門,證此教所詮偏真之理,有有、空等四門之不同。
(1)有門︰指觀因緣生滅之有,破十六知見等而發真無漏,見偏真之理。毗曇所說即是。
(2)空門︰指稟因緣假實生滅入空之法,能破假實之惑,見空而得道。《成實論》所說即是。
(3)亦有亦空門︰說觀因緣生滅之亦有亦空,破偏執有無之惑而入於第一義諦。《毗勒論》所說即是。
(4)非有非空門︰說觀因緣生滅之非有非空而發真無漏。車匿所用之論屬此。後二論不傳於中國,上述乃依《大智度論》卷二等所述。

四門之別

關於通教之四門,此教乃明因緣即空之理,說諸法如幻化,亦有四門之別。
(1)有門︰說善惡業果之法乃至涅槃皆如幻化,譬如鏡中之像雖無實性,然其幻相應可承認。
(2)空門︰說幻化本自無實,無實故空也,如求鏡中之像而終不可得。
(3)亦有亦空門︰謂諸法既如幻故名為有,幻不可得故名為空,如鏡中之像見而不可見,不可見而見。
(4)非有非空門︰說幻有不可得,幻空亦不可得,即兩舍也。此乃根據《大智度論》卷一等所說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之四句意而分別的,即一切實為有門,一切不實為空門,一切亦實亦不實為亦有亦空門,一切非實非不實為非有非空門。
別教之四門,亦依上述實不實等四句之意而立,但別圓二教主要說明入佛性第一義,故應依《涅槃經》辨其旨。即該經說佛性如乳有酪,石中有金,力士額珠,即是有門。若明石中無金性,乳中無酪性,眾生佛性猶如虛空,即是空門。又說一切眾生悉皆有佛性,從善方便而得見。另外,又說譬如乳中有酪性亦無酪性,即亦有亦無門。若明佛性即是中道,則雙非兩遣。譬如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即非有非空門。
至於圓教方面,證入該教所詮中道之理亦有四種入門,《摩訶止觀》卷六(上)雲(大正46·75a)︰
‘圓教四門妙理頓說異前二種,圓融無礙異於歷別。云何四門?觀見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又諸法即是法性因緣,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緣。大經雲,因滅無明即得熾然三菩提燈。是名有門。空門者,觀幻化見思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屬緣,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此即三諦皆空也。云何亦空亦有門?幻化見思雖無真實,分別假名,則不可盡。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於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亦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無名相中假名相說,乃至佛亦但有名字。是為亦有亦無門。云何非有非無門?觀幻化見思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議,非世故非有,非出世故非無,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中一切中。毗盧遮那遍一切處,豈有見思而非實法?是名非有非無門。’
蓋此於圓人之入理中,乃就立法、破情、雙照、雙遮之別所建立。
如上所述,四教雖各立四門之別,但其中藏教多以有門為入道之門,乃至圓教多以非有非空門為入道之門。如《四教義》卷四雲(大正46·731c)︰
‘但四教各明四門,雖俱得入道,隨教立義必須逐便。若是三藏教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有門;通教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空門;別教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亦有亦空門;圓教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非有非空門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