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調

四工調

四工調是越劇唱腔的基本曲調之一。它是女子越劇發展初期形成的一種越劇老調。四工調是在男班“絲弦正調”基礎上創建的。四工調對腔句的開掘和板式都有創新。成為越劇板腔中別具一格的基調。其特點是,節奏活潑明快,鏇律質樸流暢,清新優美而帶有鄉土味。所以,《碧玉簪》、《盤夫索夫》等許多越劇老戲,都比較多的採用四工調。

四工調是越劇唱腔的基本曲調之一。它是女子越劇發展初期形成的一種越劇老調

四工調四工調
四工調是在男班“絲弦正調”基礎上創建的。四工調對腔句的開掘和板式都有創新。成為越劇板腔中別具一格的基調。其特點是,節奏活潑明快,鏇律質樸流暢,清新優美而帶有鄉土味。所以,《碧玉簪》、《盤夫索夫》等許多越劇老戲,都比較多的採用四工調。

創立

四工調四工調
1923年,在上海京劇“髦兒戲”的影響下,昇平歌舞台老闆王金水委託藝人金榮水辦起了第一副女子科班。1925年,第一副女班演出於嘉興,為了加強演出陣容,提高質量,請男班名伶琴素娥為客師,一邊演出一邊教戲。施銀花與男班名旦同台演出,覺得唱男班“正宮腔”太低很不舒服,而唱紹調嗓音很適意,萌生改革唱調的想法。後在琴師王春榮的幫助下吸收京劇“西皮”和過門的某些因素,經過不斷實踐演出,改胡琴以“1—5”定弦為“6—3”定弦,而6、3在工尺譜中為“四”、“工”,故名四工調。它使女演員的嗓音能充分發揮,從而使曲調更為清麗、委婉、悅耳動聽,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創造。

發展

四工調(又名“四工腔”)的形成和發展,是琴師與演員緊密合作的結果。一提四工調,人們就會按以往越劇史冊的記載,說這是琴師王春榮

四工調越劇“四工調”

和演員施銀花合作創造的,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整。王春榮是有貢獻的,其最大貢獻,是當女子科班初出茅廬時,於

1925年左右吸取京劇〔西皮〕成分,把胡琴1—5定弦的正宮調改為 6(低音)—3定弦的四工調,從而解決了此前“女唱男調”音域不對路的尷尬局面。剛剛出科的施銀花(虛齡16)在他指導下學會了這種新的調門,不斷演唱,並從1926年起向琴素娥等前輩藝人學習借鑑,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唱四工調的“施腔”。遺憾的是,1928年施銀花就因結婚離開舞台,一停幾年,到30年代初才恢復演出,而王春榮也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因此,他與周寶財的長期與演員合作不同,他是四工調的發軔者,卻止步於發軔之初。

歷史上的許多事物都不是一旦產生便一步到位的,還需要定型、發展、改進、完善,乃至形成規範,越劇的四工調亦然如此。王春榮來不及做的許多“後期工作”,由另一位演奏技藝高超的樂師邢雪琴做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正是由於他跟施銀花的長期合作,才使四工調真正發揚光大,確立起“越劇主腔”的地位。

邢雪琴,原名邢延鍾,1904年6月7日出生於嵊縣(現嵊州市)太平鄉下南莊。 從1931年(虛齡28歲)到1949年(虛齡46歲),他曾為許多著名演員拉過琴,包括一支梅、陶素蓮、施銀花、趙瑞花、屠杏花、竺素娥、袁雪芬、傅全香、尹桂芳、范瑞娟、支蘭芳……等,但合作時間最長、配合最為默契的則是施銀花。對越劇史作出的主要貢獻,也是在他與施銀花合作的十幾年裡完成的。一、灌制唱片,提供範例;灌制唱片的數量之多,在同時的越劇琴師中無人可比。 1936年冬,他為施銀花操琴,在上海麗歌唱片公司灌制了十幾張唱片,現在能收集到的有《思唐》、《游四門》、《前游庵》、《志貞哭圖》、《游庵認母》、《重台分別》、《樓台會》、《大堂會》、《勸秋香》、《盤夫》、《方玉娘哭塔》、《孟麗君看圖》等12張。1941年,又被“借”去,為當時大紅大紫的“閃電紅星”支蘭芳操琴,灌制了四張唱片,包括《秦雪梅訓子》、《恩愛村》、《定金怨宮》、 《三看御妹》、《英台哭靈》、《黛玉葬花》等唱段, 為當時的四工調伴奏提供了成功的示範實例,為我們後代提供了鑑賞、研究、繼承的寶貴遺產。二、開闢了為四工調托腔伴奏的路子。在此之前,胡琴6(低音)—3定弦(簡譜6(低音)、3在“工尺譜”里為“四”、“工”二音,故稱四工調)已經普及,但過門和托腔的鏇律則仍停留在〔絲弦正調〕階段,也有隨意照搬紹劇、京劇過門的。一些善於動腦筋的樂師已經意識到,紹劇伴奏的“緊拉慢唱”不適合越劇演唱以中板、慢板為主的特點,照搬京劇過門,聽起來又不像越劇;當然也做過多種嘗試,但均未被大家認可;直至邢雪琴為施銀花伴奏的十幾張唱片出來之後,大家才找到借鑑、仿效或再創造的範本,並逐步找到了“糅合西皮成分,創造四工過門”的正確路子。6(低音)—3定弦來自京劇西皮,在四工調的伴奏中糅合西皮成分,是順理成章的。在他為施銀花伴奏的唱片中,常可聽到類似於西皮卻又不是西皮的樂句,便是明證,而他所常用的落調樂句|35 6ⅰ|5 ⅰ|65 56|1——|則作為四工腔落調延用至今。這條路子的開闢意義重大!其後成名的周寶財先生曾親口說過,他四十年代初剛剛升任越劇主胡之職,幾乎每天都聽邢雪琴伴奏的唱片,並且一句一句跟著學,反覆地拉,可見他對邢的敬慕之深、從學之誠。他後來與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創造〔尺調〕和〔弦下調〕,實際上走的就是邢雪琴的“糅合京劇成分,創造越劇過門”的路子。邢雪琴和周寶財都學過京戲,會拉京胡,他們開創的越劇三大主腔的伴奏路子決定了越劇音樂的基調,功莫大焉!(當然,越劇還有〔囂板〕、〔六字調〕等採用紹劇元素的伴奏路子,但不屬於常用主腔,這裡就不贅述了。)三、引進“客體音樂”成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四工調〕伴奏過門。細聽邢雪琴的唱片,其伴奏絕無被動應托、簡單重複的毛病,而是因腔走弦,巧妙多變,基調明確,鏇律豐滿。究其原因,乃是他具有京劇、紹劇、婺劇以及江南絲竹的高深造詣,故而經過他的弓弦拉出的過門和托腔,往往能融匯客體音樂如“西皮流水”、“反二黃”、“紹劇三五七”、“流水二凡”、“婺劇三五七”、“婺劇灘簧”乃至江南絲竹中的“三六”、“行街”、“雲慶”等等鏇律,而聽上去又與施銀花及其合作者屠杏花、沈興妹的“四工腔”那么和諧得體,實在令人嘆服。同時,儘管廣取博採,卻主調鮮明,絕不是“大雜燴”。有些唱段,他的伴奏較多地繼承男班〔絲弦正調〕成分,有些唱段,又較多地糅進“皮黃”或其他音樂成分。這樣,就較好地處理了繼承和創新、引進和保留的關係,使人聽來是越劇四工調,卻又耳目一新。四、伴奏中的“即興加花”技巧具有高度的示範性。其示範性價值之高,簡直可以稱之為越胡伴奏中“支聲復調”傳統的發蒙初創!真正有文化價值的歷史積澱,總是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人們去發現,就看你有沒有這份“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1986年,正在參與《中國戲曲志》的編撰,看到《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上海卷》編輯部的內部刊物《戲曲音樂資料彙編》第1~3期上,連載了上海藝術研究所李梅雲女士的《越劇花衫鼻祖施銀花唱腔藝術初探》長文。李女士的本意,是為當時能找到的施銀花的所

四工調四工調

有唱片記錄曲譜,並對施的唱腔藝術從理論上加以分析,但是,為施銀花伴奏的琴師越來越引起她的濃厚興趣;唱片上沒有琴師的名字,她不知道這位琴師是誰,卻情不自禁地為他作起了評點,說“施銀花唱腔的伴奏很有特色”,並就此寫了一大段頗有見地的分析,認為這位不知名的琴師“在演奏過門或托腔的過程中,常常運用即興加花的手法,變化出各種流動性較強的音型曲調予以襯托,這是越劇早期運用的支聲復調的實例”,從而,“使唱腔顯得豐滿、流暢,使內容表現得更為生動”,而且,憑著她的音樂嗅覺,聽出了“這種支聲復調變化多端,色彩豐富,且有古老的江南絲竹的獨特韻味”,最後作出判斷:“一個劇種唱腔音樂的形成、發展及演員的成長,琴師都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應該指出,板腔體劇種唱腔的伴奏,要求樂師具有嫻熟的技巧、靈敏的反應和即興創造的能力。伴奏的過程,不是簡單重複唱腔音調的過程,而是要與演唱者的情緒相呼應,創造性地進行托(托腔)、保(保調)、襯(襯音)、墊(墊過門),使樂聲很好地為人物情緒和劇情氣氛服務。細聽邢雪琴在唱片中的伴奏,就絕不是對演員唱腔的被動追隨,而是根據人物情緒,弦隨情發,即興加花,推拉出支聲復調般的美妙鏇律。正是如此高超的伴奏藝術,增添了“施腔”的魅力,也影響了伴奏同行,開啟了越劇主胡伴奏的新局面,並且培養了越劇音樂的後起人才,周寶財先生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從1935年至1949年這十幾年間,施銀花就一直信賴這位“雪琴師傅”,乃至於灌制必須有人聲幫腔的《方玉娘哭塔》時,施銀花也不請其他女演員,而由邢雪琴代庖,於是流傳至今的唱片裡,就留下了女唱男幫的有趣現象。

意義

施銀花和樂師創造的“四工調”是越劇音樂史上的新發展,是女子越劇音樂的里程碑。為女子越劇提高演出質量,發揮女演員演唱特長,掃清了障礙,鋪平了道路,從而為女子越劇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特色

四工調是在男班“絲弦正調”基礎上創建的。四工調對腔句的開掘和板式都有創新。成為越劇板腔中別具一格的基調。其特點是,節奏活潑明快,鏇律質樸流暢,清新優美而帶有鄉土味

四工調四工調

四工調有顯示唱腔特色的“疊句”、“轉句”和“合句”等腔句。“疊句”可用於敘述性唱詞;“轉句”則鏇律、節奏、字位比一般腔句寬鬆舒展;“合句”起到當時唱“路頭戲”時唱腔告一段落,示意同台演員接唱的作用,故亦稱“摜調”腔句。

四工調繼承了男班“絲弦正調”的大部分板式,並發展了部分新板式。新創的“中板散唱”,打破了四工調唱句四平八穩、句式方正、節奏平直、較難表現深沉、激情、憤慨之情緒的格局。“中板散唱”有整句、半句散唱的,不同於散板和囂板。

“哭調”創立於男班時期,但到了四工調為主腔的女班時期,“哭調”是表現傷感的唯一板腔,發展較快。其鏇律較流暢,結構也較嚴謹,有包含著“起承轉合”四個腔節的“雙哭頭”,又有三個、二個腔節的“單哭頭”,還有落調哭腔、連哭帶唱等多種形式。

四工調為主腔期間,除新創板腔外,對中板、快中板、慢中板、快板、起調、落調、倒板、十字調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四工調的反調“六字調”的探索實踐,有一定歷史影響,解決了四工調缺少表現傷感情緒板腔的缺陷。“六字調”唱腔比[四工調]低四度,低沉壓抑,以表現哀傷情感見長。但到20世紀40年代被新產生的弦下調唱腔所替代。直到50年代“六字調”再度創新,別具一格。

四工調時期的樂隊人員已發展為五人:鼓板、嗩吶兼二胡、板胡、三弦兼小鑼、斗子兼大鑼,文武場用京劇、紹劇的曲牌和鑼鼓,樂隊伴奏時運用無固定樂譜的跟唱伴奏,樂師即興演奏,以支聲復調的伴奏手法托保襯墊。

區別

〔四工調〕的唱法和〔尺調〕不同。〔尺調〕的行腔比較穩重深沉一些,〔四工調〕的行腔則強調要有分明的稜角。諸如《盤夫》中的嚴蘭貞,是一個雍容華貴的侯門千金。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千金小姐的驕嬌二氣,有非常任性的一面;又有熱情、大膽、聰明、幹練甚至潑辣的一面。所以,這個人物的唱腔比較多的採用活潑明朗、剛勁有力的〔四工調〕,比採用穩重、纏綿的〔尺調〕更適合一些。但是,嚴蘭貞畢竟還是一個閨閣小姐,完全用老〔四工調〕的唱法,難以表現她雍容矜持的特有身分和氣度。所以,演《盤夫》時,既繼承老戲的傳統用腔,以〔四工調〕為主,同時有意識地作一些新的嘗試,就是既注意吸收前輩藝人施銀花咬字吐字紮實剛勁,潤腔耍腔抑揚頓挫、輪廓分明的優點,同時在潤腔中又適當糅進〔尺調〕唱法中的抒情色彩,努力做到使鏇律更豐富一些,表現人物感情更細膩一些。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