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壩洲

四川阿壩洲

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是一個多少數民族的美麗地方,一萬至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也是紅軍長征途中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最多的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阿壩洲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是一個多少數民族的美麗地方,是紅軍長征途中中央召開政治局會
(圖)四川阿壩洲四川阿壩洲

議最多的地區。長征途中,黨中央先後在阿壩州召開了兩河口、卓克基、蘆花、沙窩、毛爾蓋、巴西等10次政治局會議(含擴大會議、常委會議、非正式會議),這些會議確定了紅軍北上抗日等關係中國革命命運的重大戰略方針。

全州有9個縣114個鄉鎮被命名為革命老根據地。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縣專區專員公署, 1953年撤茂縣專區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更名為阿壩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歷史

阿壩歷史悠久,遠在一萬至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這裡爬雪山、過草地,成為紅軍長征留駐時間最長,留下文物、遺址最多的地方。1950年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阿壩州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文化、衛生、交通、通信等各項事業空前發展。阿壩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富集,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因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和本朴的歷史人文景觀,被稱為“世界最後一處尚待開發的旅遊金礦”。走進阿壩就是走進自然,走進阿壩就是走進風景。阿壩,東南向西北海拔由820米上升到6250米。8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靈山秀水於胸懷,蘊奇妙人文於眼底。

(圖)四川阿壩洲四川阿壩洲

阿壩藏羌民族勤勞智慧,歷史文化旅遊景觀豐富,民俗風情多彩多姿。岷江上游石棺葬及出土青銅器、玉石、金銀器、陶器(戰國時期),濃縮和再現了羌族先民的獨特文化面貌和聰明智慧;桃坪羌寨、嘉絨藏碉、寺院古剎等建築古樸久遠,精妙絕倫,是藏羌民族文化藝術的傑作,是藏羌民族建築藝術的活化石;宗教文化豐富多彩,天文、地理、美術、醫學等包羅萬象,文物名剎不腹枚舉。藏羌民俗風情古樸而多姿多彩,鍋莊舞、服飾、羌族刺繡、藏羌山歌、飲食文化等無不引人入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從1935年4月進駐到1936年8月全部走出草地,停留達16個月,留下數處會址、遺址、文物等,還有鮮為人知的紅四方面軍在金川建立的格勒得沙共和國遺址,以及後來建造的松潘紅軍長征總碑園、亞克夏雪山紅軍烈士陵園等。阿壩現有3個世界級風景區,3個省級風景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01個一級景點,38個二級景點,19個三級景點;5個人文景觀板塊:長征史詩、藏文化、羌文化、歷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形成了北看黃龍九寨水,南觀臥龍四姑娘山,中游峽谷大草原,重走紅軍長征路,再賞民族和遠離都市的地理環境。多樣的氣候、古老智慧的民族和遠離都市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山川地貌、動植物、歷史文化遺蹟等豐富的旅遊資源,造就了森林公園式的阿壩州,造就了阿壩州為世界級的旅遊聖地。

地理位置

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成都平原,北部與青海甘肅省相鄰,東南西三面分別與成都、綿陽、

(圖)四川阿壩洲四川阿壩洲

德陽、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會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對較好的區位優勢。

旅遊、水能、生態和礦產資源優勢明顯。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及大熊貓故鄉臥龍自然保護區等世界級旅遊景區聞名遐邇。有馬爾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崗直波碉樓(含羌寨碉群)、松潘古城牆、壤塘棒托寺、錯爾機寺、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日斯滿巴碉房、阿壩州紅軍長征遺蹟等8處(22個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水卡斯達溫、九寨溝舞、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羌族瓦爾俄足節等4 項民族文化遺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獨特的藏、羌民族風情、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旅遊景點

1.阿壩州小金縣大力發展紅色旅遊

兩河口會議會址位於小金縣境內,距縣城70公里,是阿壩州“五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今年,該縣以此為契機,並以兩口河會議遺址為核心,將重點打造“一址”、“一山”、“三溝”,即:兩河口會議會址,夢筆山,虹橋溝、瑪嘉溝霸王溝1935年6月12日,中國工農紅軍翻越了長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後,在小金縣的達維鄉境內勝利會師。從而賦予了小金縣開發紅色旅遊的深刻內涵,也決定了該景區在全省紅色旅遊“長征豐碑”板塊和“松潘—夾金山紅色旅遊片區”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並成為了全省“甘孜會師紅色旅遊精品線”中的一處重要景點。

將全縣紅色之旅的主題形象地定位為“雪山會師,確立方向”。重點打造2個紅色旅遊片區,即:達維—美興紅軍會師旅遊片區和兩河—撫邊紅軍政治局會議旅遊片區;培育4個紅色旅遊景點,即:兩河口中央政治局會議會址景點、達維會師橋和達維喇嘛寺會師景點、天主教堂和三關橋景點、猛固橋景點;組織規劃5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即:巴朗山—日隆鎮—夾金山—達維—寶興—成都;巴朗山—日隆鎮—夾金山—達維— 沃日—美興鎮—撫邊—兩河—夢筆山—馬爾康縣;巴朗山—日隆鎮—夾金山—達維— 沃日—美興鎮—撫邊—兩河— 虹橋山—理縣;巴朗山—日隆鎮—夾金山—達維— 沃日—美興鎮—丹巴縣;巴朗山—日隆鎮—夾金山—達維— 沃日—美興鎮—撫邊— 金川縣。從而,將小金真正打造成為中國紅色文化旅遊聖地。
2九寨山水甲桂林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中南部白水江上游,岷山山脈尕爾納峰北麓,東與白河金絲猴保護區和綿陽市平武縣王郎自然保護區相鄰,南與松潘縣黃龍風景名勝區接壤,西與塔瑪鄉,北與塔藏、隆康鄉相連,全境長59公里,東西寬19公里,總面積720平方公里,景區呈狹長溝谷狀。

(圖)九寨溝九寨溝

溝內森林覆蓋面積為6萬公傾,主溝為樹正溝,呈南北走向,溝口至長海共31.6公里,有則查窪,日則,扎如等6條支溝分布於主溝兩側,溝內有雪峰12座,翠海114個,疊瀑17個,灘5個,激流11處,泉水47處。可謂一步一景,自然天成,其藏鄉風情更是原始古樸,溝口海拔2040米,溝谷海拔2000至3000米,最高的尕爾納峰海拔4764米,全年平均氣溫7.3℃,最高日溫32.6℃,最低日溫零下17℃,全年降雨量約700——800毫米,多集中於夏秋季節。
九寨溝的自然景觀中包括水景(湖泊,瀑布、灘、流、泉水)山景、樹景、林景和動物景觀,地質景觀等。其主要景點有:

盆景海(又名盆景灘),藏語稱甲珠措:內有小海子4個,是進入九寨溝後的第一海,在一

片片淺河灘上,灌木叢生其間,多姿多彩,如眾多水中盆景置於水面,盆景中杜鵑、柳樹、松柏、白楊及各色花草各領風姿,爭奇鬥妍,且形狀各異,令人浮想聯翩,有的如雄鷹展翅,有的如俊馬奔騰,呈萬樹爭春,百花爭艷之喜慶。

蘆葦海:藏語稱茨達安:水面蘆葦叢生,眾禽棲息其間,一條溪水隨波逐流,蜿延穿行,潺潺有聲。蘆葦隨季節變化而幻化出五光十色,或由翠綠而轉金黃,一灣溪水穿行期間,如飛翠流丹變幻莫測。

雙龍海:藏語稱如林措:內有小海子4個,流尚于吉尤郎瀑布下的漫漫叢林中,順斜坡緩緩而下,

(圖)雙龍海雙龍海

海中的鈣質堤埂,在水中幻化為龍形,如兩條巨龍潛於水底。傳說雙龍為九寨四龍中的二惡龍,專司下雨和降雹,由於玩忽職守,多次給九寨帶來災害,後被格薩爾王囚於扎吉歐山腳下的海子中,雙龍海也由此得名。

火花海:藏語稱牙朗:水色本為深藍,遇陽光照射時,水面便會泛出閃閃爍爍的無數火花,令人嘆為觀止

臥龍海:藏語稱鵝杜:水底為碳酸鈣結成的乳黃色堤埂,如一條長龍橫臥湖心,清風徐來,水波粼粼,臥龍似緩緩蠕動,山風猛時,湖面似有微微波濤,臥龍又於水中搖頭擺尾,欲走欲飛,極為壯觀。

樹正群海:因地處樹正藏寨下而得名,是九寨溝內特有的湖泊群海,大小19個海子逶迤相連,海與海相連的鈣質堤埂上,柳樹成行,松柏叢生,碧水穿行其間,由上而下,幻化為層層疊瀑。樹叢下,串串鬚根色彩各異,隨水動而動,聳立於海子邊的是樹正藏寨古老的水磨房,神秘的轉經房,一條木板棧橋穿行於水面上,更使人頓生出無限原始本撲的詩情畫意

老虎海:藏語稱達爾措:兩岸林木蔥鬱,林水一色呈翠綠,因海子形如下山猛虎,水面且呈虎皮班瓓之色,故得其名。

藏語稱劍甲格:下有7個小海子相連,其海面寬廣,水色深藍,有棧橋可通對岸,

(圖)犀牛海犀牛海

同時有遊船出租,可於此處蕩舟。上首叢林石隙中有清泉流出,其味清冽甘甜,被當地藏胞奉為“神水”,藏語稱甲里甲格,相傳古時一西藏喇嘛犀牛途徑此地,因貪戀神水而將坐騎犀牛驅入海子中放養,故此得名犀牛海。

諾日朗群海群海:由18個小海子組成,最大的海子名阿珠措,風和日麗時藍天、白雲、雪山,柳叢、松柏倒映其中,自成一景,蔚為壯觀,海子由鈣質堤埂有序相接,埂上生長著青松、紅樺和柳叢,水流穿行其間,瀑布越埂而下,發出叮咚之聲。

鏡海:又名靜海藏語稱林洛:鏡海處於青山環抱中,無風時水平如鏡,藍天、白雲、遠山,近樹倒映水中,故有人嘆之為“無限妙趣在倒影”。鏡海景物色調極豐富,漫步海子邊,實有“回顧皆仙鏡,一步一徘徊”的詩情和“魚在天上游,鳥在水底飛”的空靈。

金鈴海藏語稱措格郎:相傳萬山之祖扎依扎嘎為鎮妖魔,曾在此搖動金鈴,

(圖)金鈴海金鈴海

並將一對金鈴留於此間,後金鈴化作大小兩湖,故此得名,此處地形狹長,樹多水深,另有小海子4個,水特清冽,色呈靛青。

五花海:亦稱孔雀海,藏語稱日熱:是日則景區的中心景點,海水因沉積物和深淺度不一而呈鵝黃,墨綠,深藍和翡翠五色,陽光下,波光中,連琦閃爍出層層光環,如多彩的孔雀羽毛,五光十色,異彩紛呈,沿公路上行至老虎嘴處俯視,五花海更似孔雀開屏,而河灣處則似孔雀的頭和頸,而岸邊的數棵古松,又恰似孔雀頭上的花翎。

熊貓海:藏語稱若扎:熊貓海至箭竹海之間有小海子14個,海水晶瑩透明,水中可見游魚,四周箭竹叢生,時有大熊貓出沒,或于海子邊飲水,或在箭竹林中嘻戲。故名。

箭竹海:藏名林洛措:與熊貓海為姐妹海,海面開闊,植被豐富,因四周長滿箭竹而得名。

(圖)箭竹海箭竹海

其倒影可與鏡海妣美。上端遍生水中盆景,淺水處常有野鴨游弋。

格夏海:藏語稱格夏瓊俄,海子雖小,卻別具一格,堤埂上苔蘚密布,水呈碧色,清可見底。

五彩池:藏語稱娘厄神措:小巧玲瓏,五光十色,一潭碧泉,艷麗迷人,故爾得名。該池為傳說中的神池,有詩讚之為“幽谷嵌鑲魔鏡,海底忽現唇樓”。

長海:藏語稱若里措:為九寨溝內最大最長的海子,亦是最為壯麗的一道景觀,深藍色的湖水漫延於7.5公里長和1公里寬的山谷中,水鳥在水面上自由舞蹈,山風在山谷里徐徐吹佛,長海匯集了南面雪峰的雪水和四周湧來的流泉。經潛流進入下游的五彩池處,無出水口。夏秋縱遇暴雨,亦從不溢堤,冬春長時無雨亦不乾涸。長海沿岸山巒疊彩,綠樹幽深,遠望雪峰皚皚,近觀水天茫茫,仰望長空,藍天白雲;俯視水下,雲彩徘徊。峰巒倒映水中,宛如水中仙山,另有一番情趣。隆冬季節,長海冰凍雪斷,冰厚可達60厘米,湖面又成了玉石鑲嵌出的巨大滑冰場。冰下時有巨響,傳為龍呤。海口岸邊有一巨大古柏,其右側枝繁葉茂,而左側則無枝無葉,宛如一獨臂老人,給人以殘缺美,故稱之為老人柏。相傳此樹乃當年為民除害在搏鬥中被惡龍利爪抓掉了左手臂的英雄獵人扎依的化身。

則查窪溝季節海:赴長海途中,見沿途老樹掛滕,苔蘚鋪地,池水隨季節起落。

(圖)則查窪溝季節海則查窪溝季節海

台階乾海群,藏語稱格夏夠:全景由6個乾海子和5個乾瀑布組成,由於水流改道而涸,海拔2834米到2905米,雖無水,卻似有聲,仍不失為一景。

仙女池,藏語稱厄波:居於長海左側半山林中,距長海1.5公里處,其景獨特,格外幽靜,四周水中盆景無數;古樹橫臥湖心,古樹再生小樹,有序排列,自成風景,相傳為仙女沐浴之池,故名。

碧么公蓋海:海拔4020米,是九寨溝內最高的海子,距長海口16.3公里,四周無森林。

吉五朗瀑布:瀑頂長100米:高13米,位於火花海出水處。

樹正瀑布:藏語稱若沙格,地處樹正寨上行半公里處,水自林中出,墜入深谷中,為九寨溝的典型瀑布,且對岸灌木叢中深藏著無數小瀑布,下連陡灘,注入灘下4個小海子之中,可謂瀑海相連,自成風格。

諾日朗瀑布:位於樹正溝盡頭,日則溝和則查窪溝分岔處,一般巨流從天而降,

(圖)諾日朗瀑布諾日朗瀑布

引來無數飛瀑,或飛流直下,似銀河天落,或曲折跌宕,如銀龍戲珠,或庶天蔽日,騰起蒙蒙雨霧,撒下顆顆露珠,在朝陽中幻化為五色彩虹。入冬後,諾日朗瀑布銀裝素裹,另樹一景,冰清玉潔,冰雕玉琢,酣然沉睡,更顯出“睡美人”之天然情趣。

珍珠灘瀑布:位於鏡海和金鈴海之間,珍珠灘上,一灘流水,如撒落在玉盤的的顆顆珍珠,奔到灘邊急落,似銀河天落,發出移山撼谷之磅氣勢。

熊貓海瀑布:因瀑布高懸,三級組成又稱高瀑布。藏語稱若扎。水分三流自懸崖飛墜而下,又分多級,總高達65米,其水由熊貓海流出後如巨龍下山,其勢甚為壯觀,其聲更如過千軍萬馬,冬季化作冰瀑,瀑底眾多大小溶洞全都顯露出來,恰似一座座水晶宮,此乃夏秋之季無法見到的奇景。

若沙格灘:灘上有柳叢,白楊和灌木,其中有一粗約30厘米的楊樹上,於樹椏中竟然長出一棵松樹,且長勢良好,已高達5米,直徑約20公分,被視為奇觀。若沙格灘寬73米,長150米,面積10950平方米,平均坡度20度,相對高差51.3米,海拔2330米。

珍珠灘:珍珠灘緊鄰靜海,其間流水抹灘飛流,如珠落玉盤,晶瑩奪目,琅琅有聲。

(圖)珍珠灘珍珠灘

灘水下叢生著細細的淺黃色苔蘚,柔軟不滑。灘下為珍珠灘瀑布,相傳神女沃洛在與惡魔歇么大戰中,頸上項鍊斷落,珍珠撒落山谷,幻化為珍珠灘和著名的珍珠灘瀑布

扎依扎嘎山:海拔4400米,居於扎如溝內,距九寨溝口10公里,傳說為萬山之祖。

寶鏡岩:離溝口僅1公里,為遊覽九寨溝的起點,高達80餘米的巨岩拔地而起,岩面光滑如鏡,傳說此鏡能使一切妖魔鬼怪原形畢露。岩頂長滿松杉,似短髮虬髯的頭像,傳說此為萬山之主扎依扎嘎為鎮邪惡而留下的頭影。

迎客松:荷葉寨溝口,一古松張臂迎客,相傳為格薩爾王化鷹追逐惡魔歇么時。特意留下的一株神樹

阿壩洲-人文歷史

羌族文化
樂器:
羊皮豉羌族用動物油硝老公羊皮,再以直徑約0.5米的松木剜空,將皮繃上,以藤籀緊,再用芝麻油浸漬陰乾即成。鼓皮只繃單面,鼓腔外紋花。鼓槌彎曲如弓,槌尖擊鼓面,槌桿撞鼓腔,發渾厚、沉鬱之音。

鼓平時放“許”(端公)家神龕前,鼓非人人可敲,除“許”外,必為羌寨中公認善舞者,羌寨逢喜憂事及節日,則敲鼓起舞。鼓點分“鎮山鼓”“婚鼓”“憂事鍋莊鼓”“祭典禮鼓”等數10種。

羌笛羌笛系用骨製成,前端吊一截皮繩,又作鞭使。最初只“宮、商、角、徵”四音,傳有名京房者(公元前77至37年)又加一高音按孔,構成“宮商角徵羽”5音,後漢馬融《長笛賦》所記:“近世雙笛從羌起……君明所加孔出後,是謂高聲,五音畢”。現在所見羌笛為六聲雙管豎笛,用油竹製成,長約50厘米,直徑1~2厘米,雙管雙翼,管上齊開六孔,管頭插竹,用“鼓腮換氣法”吹奏,故聲不絕於耳,其聲清澈、纖細,音域不寬,卻悠揚婉轉。早為文人墨客所重視,唐詩宋詞中屢見羌笛、羌管的詠嘆。

(圖)四川阿壩洲四川阿壩洲

口弦 是羌族婦女所喜愛的小型樂器,多自製,青年男女戀愛時,男青年做一口弦送女方以示信託。婦女也能自制。

制口弦主要材料為竹,須選竹青較厚、彈性較強之竹片剖削。其外形似腳踏風琴的發音簧片,長度僅及簧片的三分之二。兩端系有麻線,奏時扯動麻線竹簧即發音響,其音裊裊,餘音不絕,但音域狹窄,不足一個八度。其音的改變,全憑演奏者扯動麻線的力度和舌頭觸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氣流的強弱而定。

盤鈴羌族宗教儀式搖擊樂器,又名響盤。形似碟盤,響銅製,上部呈乳狀,下部喇叭口外翻,直徑約10厘米,乳狀頂部有一小孔,內系古錘,外接鈴柄,音色清亮柔脆,具有女性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