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

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1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以川辦發〔2011〕80號印發《四川省“十二五”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80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四川省“十二五”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

“十二五”是我省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省開放型經濟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擴大規模、提升水平,努力開創新局面。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及《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十一五”發展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開放型經濟取得重大發展的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面對“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三向拓展、四層推進”為路徑,大力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全省開放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對外貿易。“十一五”時期,全省對外貿易發展迅猛,外貿進出口總額5年累計達1044.50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2.7倍,年均增長26%。出口貿易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加工貿易快速發展,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以及計算機與軟體服務、建築工程承包等服務貿易出口大幅度增長,規避貿易風險能力不斷提高。出口市場拓展到207個國家和地區,外貿主體隊伍壯大,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3500餘家。 
利用外資。“十一五”時期,全省利用外資大幅度增長,質量水平不斷提高,5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79.69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2.5倍。 
外商投資跨上新台階。5年累計外商投資實際到位154.04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3.5倍,年均增長42%。2008—2010年累計外商投資到位127億美元,超過改革開放以來前30年的總和。到“十一五”末,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61家落戶四川。電子信息、重大裝備、汽車等現代製造業和金融、物流、商貿、工業設計、服務外包等服務業成為外商投資新熱點,外商投資質量進一步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增強。 
國外優惠貸款穩步增長。5年累計使用國外優惠貸款13.32億美元,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以及農村扶貧與發展等領域的國外優惠貸款項目。“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全省爭取到由中央財政統借統還、世界銀行等5個國外貸款機構提供的12億美元國外優惠緊急貸款,用於全省23個重災縣(市、區)的城鎮基礎設施、農村公路等6個領域的災後恢復重建。同時,港澳特區提供了130.41億元援建資金,用於我省65個災區縣(市、區)的學校、醫院等民生領域的災後恢復重建。到“十一五”末,全省災後恢復重建實際使用外資9.98億美元。國外優惠緊急貸款和港澳援建項目的實施,擴大了我省災後恢復重建的國際影響。 
承接產業轉移。“十一五”時期,全省承接產業轉移成效顯著,累計引進到位國內省外資金1.55萬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7.5倍,年均增長45%。英特爾、富士康、戴爾、仁寶、豐田、一汽大眾等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落戶四川,不僅帶動了大量配套企業落戶,而且促進了全省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成都及周邊地區吸引外來投資優勢明顯,其他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不斷增強。 
“走出去”。“十一五”時期,全省“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5年累計完成境外投資14.5億美元,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117.5億美元,分別比“十五”時期增長7倍和4倍。全省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業務檔次、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明顯提升,境外投資領域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新建、併購、參股等方式積極開展對外投資,拓展了企業發展空間。 
區域合作。“十一五”時期,全省按照“三向拓展、四層推進”的路徑,全面推進國際國內區域合作。川渝合作不斷深化,與周邊省(區、市)、長三角、環渤海地區、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更加緊密,對口援建長效機制初步建立。與港澳台地區的交流合作深入推進。積極融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與東南亞和南亞的開放合作不斷拓展,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新川創新科技園正式簽約,西博會已成為我國在西部地區重要的投資促進、貿易合作和外交服務平台。“十一五”末,已有9個國家在四川設立領事館。

第二節 “十二五”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為全球經濟格局多元化提供了新契機,已開發國家經濟深度調整,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國際產業分工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全球範圍內多邊、區域、雙邊合作不斷加強,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成長仍處於不穩定復甦階段,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劇烈動盪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人民幣升值壓力持續,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加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加快,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也面臨更趨複雜的國際環境。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階段,開放領域和空間不斷拓展,對我省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最佳化開放型經濟結構、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我省開放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基礎更加牢固,勢頭更加強勁。“十二五”時期,我省面臨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以及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等重大機遇,開放型經濟發展具備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但是,我省仍然受到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高、產業配套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物流成本較高等因素的制約,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規模尚小、總體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企業國際競爭力不強以及國內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等問題和挑戰。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抓住機遇,深入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努力實現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新跨越。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三向拓展、四層推進”為路徑,堅定不移地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努力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全面深化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加快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進資金、技術、先進理念和高端人才,鼓勵幫助省內企業、產品和人才走向國際市場,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堅持貿易、投資與產業互動,促進外貿、外資、外經聯動發展,整體推進,不斷擴大開放型經濟發展規模。 
——擴大規模與提升水平相結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擴大開放型經濟規模與最佳化結構、提升質量結合起來,把開放合作與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夯實開放型經濟發展基礎,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以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為目標,強化引智引技,加快提升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開放型經濟跨越式發展。 
——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堅持對內與對外開放並舉,大力推動國際國內和省內區域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和產業集聚發展,實現對內與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形成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拓展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 
——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積極營造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支持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氛圍,制定導向性、激勵性的政策措施,有效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企業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各類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進開放型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三節 發展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十二五”時期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通過5年的努力,全省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開放合作更加深入,開放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開放型經濟體系更加充滿活力,建成內陸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服務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和外來投資首選地,初步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對外貿易規模繼續擴大,結構更加最佳化,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提高。外貿出口增長速度高於全省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到2015年,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突破1000億美元。 
——承接產業轉移力度進一步加大,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外資在推動我省產業升級、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兩化”互動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全省引進到位國內省外資金年均增長20%以上,5年累計達到3萬億元以上。外商投資實際到位額年均增長20%以上,5年累計超過400億美元;來川落戶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00家以上。 
——“走出去”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一批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全省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年均增長30%以上,5年累計超過300億美元。 
——開放平台和載體功能進一步完善,開放口岸、海關特殊監管區、開發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等各級各類開放合作平台和載體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到2015年,爭取全省開放口岸達到10個以上、國家級開發區數量達到10個以上,與國際國內主要經濟區的交流往來更為便捷通暢,對外開放的平台和載體更為堅實。

第三章 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第一節 最佳化對外貿易結構

努力推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有效結合,促進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和出口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加強工貿、農貿、技貿結合,引導有優勢的潛力企業發展對外貿易,壯大外貿主體。擴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和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在保持肉類、生絲、白酒等傳統出口產品優勢的同時,提高紡織、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建設一批規模較大、外向程度高、帶動能力強的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設備及關鍵零部件、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產品進口,適度擴大消費品進口,有效利用國際資源,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來提升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以進促出,促進貿易平衡。 
專欄1 四川省加快建設外貿轉型升級重要基地 
“十二五”期間,四川以發展優勢產業為導向,分層打造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出口基地。 
加快推進國家級基地建設。以科技創新為牽引,以成都生物醫藥、德陽重大裝備、綿陽電子信息和攀枝花、自貢新材料為重點,加強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建設。以建成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示範區為目標,發揮三地連片效應,加強成都、德陽、綿陽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建設。充分發揮國家級基地的示範效應,加強政策引導,培育和建設一批新的國家級基地。 
加快推進省級基地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末形成上百個各類省級基地(包括綜合出口基地、專業出口基地和出口基地企業)、上十個出口超過10億美元產業。 
積極培育市縣級基地。發揮地方優勢和特色,因地制宜培育市(州)和縣(市、區)特色產業園區,為省級、國家級出口基地建設集聚產業、夯實基礎。

第二節 大力發展加工貿易

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後跨國公司產能整合、調整生產布局和國家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契機,充分發揮我省在勞動力資源、產業發展基礎以及企業綜合運營成本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重點圍繞攜帶型電腦及家電、積體電路及電子元器件、光電顯示產品、光伏產品、機械裝備、生物醫藥、特色化工、輕紡類等產品,積極承接國際國內加工貿易訂單和加工貿易企業轉移。提升加工貿易產業層次,做大加工貿易產業規模,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條,提高加工貿易產業附加值。將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成都、德陽、綿陽分別建設成為匯集終端IT產業、重大裝備產業、家電產業加工貿易龍頭企業的聚集區,成為承接跨國公司轉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製造環節、研發中心的重要基地以及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轉型的先導區、示範區。

第三節 加快推進服務貿易

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穩步提高服務貿易占全省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促進旅遊、文化、中醫藥、物流、建築等傳統服務業出口,努力提高知識和技術含量,增加貿易附加值。深入挖掘我省文化產業潛力,打造文化出口品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大力推進外向型旅遊服務。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聯動,加快商業服務業發展,並逐步向信息諮詢、法律、會展、稅務、研發設計等高端服務業拓展。大力發展軟體、金融、保險、財務等服務外包產業,引進和培育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支持其開展國際認證、人力資源培訓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培育我省外包品牌。加快成都軟體出口和服務外包基地建設,推動服務外包產業集聚發展。加強服務貿易統計,全面準確反映我省服務業國際化程度。 
第四節 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穩妥擴大外部需求。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輕工紡織等產業和產品為核心,鞏固港澳台、日韓、歐美、俄羅斯等重點市場,以對外經濟合作項目為牽引,圍繞裝備製造、汽車零配件、能源電力等產業,著力開拓東協、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建立完善與國際各類經濟組織、商協會和企業的聯繫機制,通過多種形式推動企業在海外建立銷售網點、售後中心、區域行銷中心等行銷網路。繼續辦好各類展會,充分利用國內外多種平台和載體,有效開展國際行銷。加強政策宣傳和專業培訓,幫助企業熟悉掌握國際貿易新政策新規則,用足用好全球各自貿區和類似自貿區的相關政策,不斷拓展國際市場。建立完善國際商事調解仲裁體系,組織幫助企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有效防範和控制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各類風險,保護企業利益。

第四章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第一節 突出承接產業重點

以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為目標,堅持承接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相結合,依託我省資源、市場等比較優勢和現有產業發展基礎,以資源換產業,以承接促發展。圍繞我省產業發展方向,研究制訂產業促進規劃,突出重點,積極承接帶動作用大、產業鏈延伸長、配套能力強、產業集聚效果明顯的產業轉移,注重承接配套企業轉移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要素,進一步強化電子信息、汽車製造、油氣化工等產業的承接,努力實現裝備製造、生物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產業承接的重大突破,推動全省更多產業迅速崛起和發展壯大。注重承接現代物流、工程設計、信息諮詢和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發展國際服務離岸外包,提高我省服務業整體水平。 
專欄2 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 
電子信息產業:集中力量引進龍頭企業、重大項目和集群配套項目,加大研發中心、營運中心、結算中心、分撥中心等引進力度,加快建設積體電路、軟體、光電顯示、計算機製造、網路通信產品重要基地。 
汽車及裝備製造產業:以引進大集團、大品牌整車製造和新能源汽車項目為重點,帶動關鍵零部件項目配套集聚,加快建設國內重要的乘用車和商用車製造基地;加大高端製造業重大項目引進力度,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油氣化工產業:重點引進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等重大產業項目,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化工產品,加快把我省建設成為重要的油氣化工和精細化工基地。
和地區為重點目標區域,在生物資源開發、原料加工提取、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生物產品生產等環節著力引進一批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和關鍵技術,推動我省生物產業突破發展。 
新能源、新材料及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引進以新一代核電、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裝備製造、研發和套用重大項目,力爭太陽能光伏產業走在全國前列;重點引進以高性能材料和功能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重大項目,力爭在釩鈦、矽鋰等新材料套用領域實現突破;重點引進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製造領域重大項目,力爭在節能照明器具、清潔能源和余能利用設備、節能建材領域實現突破。 
現代服務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來川設立採購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引進國內外企業設立總部及區域性交易中心、營運中心和研發中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本來川設立股權投資基金(企業),加快西部股權投資基金基地建設;積極引進軟體和金融外包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國家服務外包基地;積極引進文化類創意產業項目,加快建設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

第二節 加快建設承接載體

完善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綿陽出口加工區建設,拓展綜合服務功能,爭取條件成熟時申請在瀘州、宜賓設立具有保稅功能的物流園區和出口加工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開放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符合相關條件的城市,積極申請增設海關機構。加快對外開放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口岸通關環境,完善電子口岸平台,積極開展與沿海、沿邊口岸的大通關協作,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打造特色產業園區,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擴區和調整區位。在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中設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加快建設天府新區,充分發揮成都在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快建設新川創新科技園,構建我省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和其他國際市場直通的產業平台。結合我省五大經濟區產業發展和資源稟賦特點,最佳化承接產業區域布局,引導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著力培育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示範區,積極爭取國家在四川設立包括廣安、瀘州、內江等城市在內的中國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以及成德綿自主創新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把我省建成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著力提升開放載體和平台的承載發展功能,加強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優惠政策,完善配套條件,強化要素保障,全面增強產業轉移承載力和吸引力。 
專欄3 四川省國家級開發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全國綜合排名第四。西部園區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密機械製造等為主導產業,南部園區重點發展科技創新、軟體研發、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已集聚各類企業2000餘家,其中世界500強及國際知名企業100餘家。 
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 
西部綜合排名第二。以汽車及裝備製造為主導產業,已集聚世界500強企業23家、上市公司30餘家。已有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吉利汽車、雲內動力等整車及關鍵零部件項目100餘個,工程機械骨幹項目30餘個。 
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以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為主導產業,以長虹電子集團、日普精化、中力公司、安昌江科技等企業為龍頭,入園企業近千家,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占80%以上,是西部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基地之一。 
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西部綜合排名第五。以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等為主導產業,以東方電氣集團、二重集團等企業為龍頭,已入駐企業2000餘家。藉助太陽能光伏、核電、風能發電等產業的技術優勢,努力打造世界級“三新”產業研發生產基地。 
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以建設川渝合作示範區為目標,利用廣安豐富的天然氣、鹽滷、煤炭、石灰石等資源,依託玖源化工、北新建材、科塔金屬等龍頭企業,建設電力、油氣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加工及汽車零部件等產業。 
自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已形成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兩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是自貢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的重要載體,將有力推動高端產業的科學布局和區域經濟的戰略轉型。 
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 
集保稅出口、保稅物流、口岸功能於一體,是目前國內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有英特爾、富士康、德州儀器、普惠、莫仕連線器等20多家企業入駐,投資總額22.3億美元,區內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
綿陽出口加工區 
是中國西部地區二級城市首個封關運行的出口加工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特色產業。已有美國泰科、普思電子、湖山電子等10多家企業入駐。 
專欄4 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區域布局 
成都經濟區:重點承接發展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石油化工、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 
川南經濟區:主要承接發展機械製造、能源、化工、農產品加工、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打造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川東北經濟區:積極承接發展清潔能源和石油、天然氣化工、農產品加工、特色農業等產業,構建聯接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新興產業帶。 
攀西經濟區:主要承接發展釩鈦、稀土、水電、特色農業、陽光旅遊、生態旅遊等產業,建設中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全國重要的釩鈦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水電能源開發基地和我省重要的亞熱帶特色農業基地。 
川西北生態經濟區:主要承接發展清潔能源、生態文化旅遊、生態農業和特色畜牧業等產業,建設特色鮮明、綠色生態的產業體系。

第三節 加大投資促進力度

積極跟蹤國內外產業轉移新動向,以境外500強和國內100強企業為目標,圍繞重大產業化項目,突出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招商,強力推進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重點園區、重要集群投資促進,著力引進重大終端產品、核心部件、成套設備等龍頭產品,以龍頭產品的引進推動重大產業化項目的引進和重點產業發展的突破。創新投資促進方式,最佳化統籌推進流程,完善優惠政策,推進項目信息國際化、運作機制多元化、招商隊伍專業化。加強省、市、縣三級投資促進體系建設,協調有序推進各地投資促進工作,避免惡性競爭。實行招商選資,注重環境保護,避免一般性產業擠占發展空間。建立和完善全省多層次、全方位的招商引資信息平台和前中後台無縫銜接的工作機制,把投資促進主體、承接主體和服務主體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做好需求對接,切實提高投資促進實效。認真落實已簽合作協定,做好重大項目落地服務工作,讓項目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充分發揮投資促進示範效應。

第四節 強化重大項目要素支持

加快土地、技術、勞動力和資本市場建設,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要素保障。根據不同經濟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情況,差異化配置要素資源,使要素保障向產業帶集中、向優勢產業集中。完善土地供應機制,加強對水、電、氣等生產要素的統籌協調。在堅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前提下,對帶動力強、輻射較廣的外來投資項目和重點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和優先保障。定期開展勞動力成本評價分析,確保重大項目勞動用工需求。

第五章 大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第一節 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

結合國家主體功能區定位和我省“十二五”規劃,抓住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要素重組的機遇,繼續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合作。鼓勵外資參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國有企業兼併重組,鼓勵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鼓勵外資以多種形式參與我省各類融資平台建設,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分撥中心、結算中心和服務外包中心。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加強外資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支持成都經濟區繼續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率先實現利用外資由“量”到“質”的轉變,引導外資向其他經濟區轉移和增加投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專欄5 四川省總部經濟發展目標及空間布局 
“十二五”期間,我省將積極促進世界500強企業和知名跨國公司來川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分撥中心、結算中心和服務外包中心。以成都為中心建立以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把我省建設成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重要製造、研發、配套和增資服務基地,成為跨國公司投資中國中西部的首選地。 
一、發展目標 
力爭到2015年,全省擁有1000家以上服務外包接包企業。累計引進100家知名跨國公司(含中資企業)在川建立服務其中國區、亞太地區或全球市場的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分撥中心、結算中心和服務外包發包中心。累計引進30家全球服務外包前100強企業的交付中心落戶。培育20家千人以上的服務外包企業,其中2家超5千人。擁有100家以上獲得CMMI3認證的企業,其中10至15家獲得CMMI5認證。到2015年,全省服務外包產值達到1000億元,保持約25%的年複合增長率。離岸外包業務收入達120億元,占服務外包總收入的12%以上。吸納25萬服務外包從業人員,5年累計新增16萬就業崗位。 
二、空間布局 
——“一個中心”。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是跨國公司來川投資的中心區域,著力建成世界500強和知名跨國企業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分撥中心、結算中心和服務外包中心。 
——“多點聚集”。在成都市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等多箇中心城區,逐漸聚集形成以高端專業服務和外包服務、工程設計及汽車工業設計服務等為特色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引進相關產業企業入駐,與核心區、梯度轉移擴展區實現錯位發展。 
——“梯度轉移”。在成都主城區外圍的溫江區、崇州市、郫縣、都江堰市等區(市)縣以及遂寧、綿陽、德陽、資陽、眉山、南充、樂山、內江、瀘州、宜賓等城市的基礎性服務外包產業梯度轉移擴展區,重點發展以ITO(信息技術外包)和BPO(業務流程外包)為主、對就業拉動大、空間需求大的勞動密集型服務外包基礎性業務。

第二節 創新利用外資方式

促進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鼓勵外資以併購、參股、再投資等多種形式參與省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併重組,鼓勵外資企業增資擴能、整合產業鏈,提高外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和吸引國外創業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進入,爭取設立中外合作(合資)投資基金。鼓勵外資來川設立創業投資企業,積極利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善退出機制,促進外資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發展。允許外資企業債權轉股權。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利用好境外資本市場,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及自身發展需要到境外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公開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拓寬融資渠道。

第三節 促進企業自主創新

把對外開放和自主創新結合起來,完善科技創新和外資政策,注重引智引技。發揮外資企業的管理和技術溢出效應,吸引外資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培養研發人才,增強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產業關聯和技術交流,提高省內配套企業研發能力。推進我省企業與國外產學研機構開展聯合研究與開發,在關鍵領域及核心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在合資合作中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鼓勵和引導企業掌握和運用核心技術,轉化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國際科技創新資源,加大國際科技合作力度,推動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

第四節 有效利用國外貸款

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使用國外優惠貸款,提高貸款使用效益。保持國外優惠貸款一定規模,緊密結合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優先領域,重點支持交通基礎設施、城鄉基礎設施、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城鄉統籌發展、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項目。加強國外優惠貸款項目管理,注重吸收和推廣國際先進理念、管理經驗和技術,發揮貸款項目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建設管理好災後恢復重建國外優惠緊急貸款項目和港澳援建項目,認真總結和推廣工作經驗。允許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項目借用成本低於國內的國際商業貸款,支持有實力的符合條件的企業到國際金融市場發行債券融資。完善全口徑外債管理,規避外債風險。 
專欄6 四川省“十二五”時期借用國外優惠貸款重大項目 
國外優惠緊急貸款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在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中,國家安排我省使用由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外貸款機構提供、中央財政統借統還的國外優惠緊急貸款12億美元,用於災區城鎮基礎設施、農村公路、病險水庫、生態修復、農村沼氣和衛生機構等領域的恢復重建,涉及全省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29692個項目中的197個。 
世行貸款四川小城鎮發展項目:總投資11.57億元,其中借用世界銀行貸款1億美元,用於我省新津、米易、資中、大英、順慶、嘉陵、洪雅、彭山等8個縣(區)小城鎮的道路、管網、河堤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對於促進新型城鎮化和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世行貸款武都引水二期灌溉工程項目:總投資44.11億元,其中借用世界銀行貸款1億美元,用於全省重大項目武都引水二期工程中的西梓乾渠、金峰水庫以及17條分乾渠、支渠和分支渠等工程。借用世行貸款對推動武引工程早日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將起到積極作用。 
奧地利政府貸款醫療衛生項目:總投資4.42億元,其中借用奧地利政府貸款4200萬歐元,用於資陽市人民醫院資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遂寧市中醫院等醫療機構的設備採購。該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提高相關市級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為當地民眾創造更好的醫療條件。 
德國促進貸款(KFW)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總投資4.62億元,其中借用德國促進貸款3500萬歐元,用於遂寧市安居區、船山區、蓬溪縣等3個縣(區)城鎮的道路、管網、污水處理、河道整治等工程。該項目的實施對於促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將起到積極作用。 
德國政府貸款林業可持續經營管理項目:總投資1.39億元,其中借用德國政府貸款1000萬歐元,在宜賓、遂寧、眉山、巴中、廣安5市的9個縣(市、區)實施,進行森林可持續經營及相關工程建設。該項目通過引進和推廣先進的森林經營理念和方法,增加項目區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起到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示範作用。

第六章 積極穩妥推動企業“走出去”

第一節 大力發展對外工程承包

充分發揮優勢行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繼續擴大對外工程承包,推動行業企業集群式“走出去”,更大規模地帶動各類商品和成套設備出口,促進省內產業發展,形成內外產業良性互動發展新局面。鞏固路橋、建築等傳統對外承包工程領域,拓展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鐵路等新領域。指導幫助企業積極適應國際市場發展趨勢,提升工程承包層次,逐步向投資規劃、項目設計、項目運營、後期管理等高端領域延伸,努力向工程總承包、國際投資、帶資承包等國際工程承包綜合性方式轉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四川特色、規模較大、國際競爭力較強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

第二節 積極發展境外投資

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到境外投資建廠、開發資源、輸出技術和產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加強境外農業開發、礦產資源開發和加工等領域互利合作,鼓勵電子信息、輕工、機械、建材、家電、農產品加工等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通過收購、參股等方式到境外發展,在境外開展技術研發投資合作,創建國際化行銷網路。鼓勵企業通過境外投資合作促進省內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加強境外投資指導和協調,指導企業按照國家境外投資產業政策,結合自身比較優勢,選準投資方向和項目,提高投資經營水平。支持企業通過境外投資項目帶動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設備、技術、服務出口和勞務輸出,拓展企業國際發展空間。

第三節 規範發展對外勞務合作

繼續發揮我省勞動力資源優勢,規範發展對外勞務合作。緊密跟蹤國際勞務市場發展變化趨勢,暢通國際勞務合作信息發布渠道,完善服務平台建設,調整外派勞務結構。以擴大專業型、技術型勞務輸出為目標,加強勞務培訓,提高勞務素質,提升服務層次,樹立四川外派勞務品牌,推動外派區域多元化、外派工種多樣化。建立健全對外勞務合作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勞務合作企業的管理,嚴格市場準入制度,規範對外勞務合作活動,維護勞務人員合法權益。建立完善對外勞務合作舉報和投訴機制、境外勞務糾紛和突發事件預警、防範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與我駐外使(領)館溝通協調,加強對勞務合作項目的跟蹤調研,協助做好預防性領事保護和維護勞務人員及對外勞務合作企業合法權益的對外交涉等工作,促進我省外派勞務健康有序發展。

第四節 完善“走出去”促進體系

建立和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完善管理體制,加強發展改革、商務、科技、外事、外匯、海關、口岸等部門的溝通和聯繫,通力合作,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建立和完善“走出去”促進體系,研究制定我省財稅、金融、外匯、保險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信息諮詢服務網路,完善統計制度。扶持我省投行、法律、財務等中介機構發展,切實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化諮詢和服務作用,做好項目諮詢評估,減少投資合作的盲目性,防範各類風險。鼓勵“走出去”企業積極參與當地經濟社會建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提升信譽,逐步提高我省“走出去”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七章 加強國際國內區域合作

第一節 構建開放合作重要通道和平台

圍繞構建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著力暢通對外開放通道,打通南向經雲南、廣西至印度洋,東向連線長三角至太平洋,西北向經歐亞大陸橋至大西洋的出海通道,增開通往南亞、東南亞、歐美等國際航線,改善對外開放區位條件。用好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以下簡稱“西博會”)的重要成果,充分發揮投資促進、貿易合作和外交服務平台作用,繼續把“西博會”辦成西部第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品牌博覽會,不斷擴大和提升“西博會”的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打造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最大視窗和最重要平台。舉辦各類主題鮮明、形式多樣、針對性強、實效明顯的國際合作論壇及展會,努力構建多種類型的西部合作、東西合作及中外合作的橋樑和紐帶。加強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充分發揮駐川領館、商(協)會、非企業經濟組織、國際友城、駐外機構和海外僑團及其各類專業協會的作用,建立健全各類國際及地區間、機構間合作機制,利用多種有效渠道,推動政府和民間的交流與合作。

第二節 全面加快成渝經濟區建設

抓住國家加快建設成渝經濟區的機遇,圍繞“一中心三區一基地”的戰略定位,加快深化內陸開放試驗區建設,全面深化川渝合作。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幹線,加快推進“一極一軸一區塊”建設。加強以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增強區域發展支撐能力。加強區域性資源整合,完善市場機制,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大力支持廣安川渝合作示範區建設,鼓勵示範區在體制機制和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試。藉助“西博會”、“渝洽會”等平台,大力促進專業化分工協作,加強投資與產業合作,加快現代產業集聚,共同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

第三節 深化與周邊省(市)合作

充分利用已有區域合作成果和平台,加強與周邊省(市)的交流合作,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抓住國家大力提升內陸和沿邊省(區)開發開放水平的機遇,積極對接雲南建設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北部灣開發開放等沿邊開放戰略,加強川滇、川桂、川黔合作,構建融入東協自貿區及推進與南亞合作的產業腹地,形成南向開放新格局。擴大西向北向開放,加強與關中—天水經濟區的交流合作。與周邊省(區)共同推動出海出境交通物流大通道建設,加強水利電力、流域治理、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建設合作,推進水電、礦產、旅遊等優勢資源的聯合開發,促進優勢產業共同發展。

第四節 加強泛區域合作交流

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充分利用泛珠合作平台引進資金、項目和人才。加強與新歐亞大陸橋沿線省(區)的交流合作,為西向拓展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的經貿合作奠定基礎。繼續擴大與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的交流合作,積極推動並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向我省轉移。加強與國內其他經濟區和中部省(市)的合作,構建優勢互補、互動發展的新型產業合作關係。完善與18個對口支援省(市)的長效合作機制,推動與東部沿海地區和對口支援省(市)合作共建重點產業、重點園區,鼓勵我省具備條件的開發區與東部省份開發區通過委託管理、投資合作、發展“飛地經濟”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加強與沿海、沿邊地區口岸的合作,構建大通關的協調機制。

第五節 深化與港澳台合作

以港澳特區援助四川災後恢復重建為契機,深入貫徹實施內地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CEPA機制,進一步制定完善與港澳特區加強經貿合作的政策措施,加強金融資產與產業資本合作互動,提升合作水平。積極引進香港的現代商貿、物流、金融、科技、諮詢等高端現代服務業項目,進一步加強旅遊及教育培訓領域的合作,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到香港投資、融資。以澳門為平台,加強與葡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港澳特區面向國際市場的優勢,推動省內企業與港澳企業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為基礎,進一步深化對台交流和經貿、教育、旅遊等領域的合作,拓寬交流渠道,擴大合作領域。抓住台灣地區產業調整並加速向大陸轉移的有利時機,有序開展對台產業合作與投資促進活動,主動承接台灣地區的電子信息、精密機械製造、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轉移。發展壯大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成都新津和攀枝花鹽邊台灣農民創業園以及正在建設的邛崍台商工業園、中江台商工業園等載體,積極引進台資和台企來我省建立製造基地、研發中心和區域總部。

第六節 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突出南向,加強東向,暢通西向,推進國際區域合作,提高合作水平。以西南出海出境大通道、南方絲綢之路為載體,擴大南向開放,積極推進新川創新科技園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融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東協10國直通的貿易投資合作促進機制,推動我省優勢產業與東協對接合作,構建面向東南亞的重要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強與印度等南亞國家在貿易、基礎設施和軟體與服務外包等重點領域的合作,積極推動印度產業園建設,把我省打造成為推進與南亞各國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加快推進法國生態園、日韓工業園建設,提升我省與歐美日韓的合作層次和水平。積極推動與中亞、西亞及俄羅斯合作,推動建立泛亞區域合作機制,促進泛亞經濟合作深入發展。加強與非洲和拉美的經貿與投資合作交流。 
專欄7 國際國內區域合作重大工作和項目 
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是我省“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將按照國際化、專業化發展方向,堅持整體規劃、功能分區、綜合集成原則,立足精心打造西部地區最大的國際商品展覽展示與交易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國際商務中心,著力將其建設成為天府新區的標誌性建築項目、核心支撐項目,以及中國西部內陸開放型戰略高地的標誌性空間載體。 
川渝合作示範區:充分發揮廣安作為川渝合作的橋頭堡作用,把廣安川渝合作示範區建設成為川渝合作發展的先導區、現代產業合作基地、城市群互動發展樞紐、生態環境共建共治示範區、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的視窗,推動成渝經濟區一體化發展。 
新川創新科技園:2010年9月,四川與新加坡簽署合作建設新川創新科技園合作備忘錄。項目將充分依託成都現有產業基礎和開放條件,充分藉助新加坡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運營模式,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低碳環保、高端服務業等高端產業為重點,著力構建集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生活於一體的國際一流創新科技園區,建設成為中新合作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園區。 
法國生態園:是由商務部與法國經濟財政就業部簽署的合作協定,旨在中法兩國政府的合作框架下,在成都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開展與法國企業在節能環保和推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資本和技術合作。 
韓國工業園:依託韓國現代商用車資陽製造基地,重點吸引韓國汽車及機械裝備配套產業集聚設立韓國工業園。 
日本產業園:為承接日本產業轉移,我省成都、德陽、綿陽、遂寧等市結合優勢產業對接日企需求,採取合作建設、集中承接等方式建設日本產業園區。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創新體制機制

深化對外開放體制改革,進一步消除阻礙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有利於進一步促進對內對外經貿合作與交流、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建立靈活有效的經貿合作政策磋商機制,開展多種形式的對話與交流。健全省際、省內跨區域行政協調和合作機制,順應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要求,促進城市群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努力形成促進產學研互動、資本與產業互動、政府與民間互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第二節 營造良好開放環境

充分運用國內外各類新聞媒介和平台,宣傳四川更加美好新形象,營造有利於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加強社會信用評級制度建設,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降低交易成本,營造公平合理、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積極創造條件,滿足來川投資興業的外省、外籍人士在戶籍、住房、出入境、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方面的需要,打造安寧祥和、興業宜居的社會環境。大力支持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發展,改善政策諮詢、人才培訓、環境保護、污染治理、質量標準、統計分析、監測預測等公共服務,打造良好的社會和公共服務環境。建設法治政府、誠信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效能政府,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推進依法行政,簡化審批程式,提高項目審批、工商登記、涉外稅收、口岸通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行政管理和服務效率,打造誠信服務、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

第三節 加強政策支持

逐步建立健全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法規和政策體系,用足用好現有政策,努力推動財稅扶持、金融促進、要素支持等政策創新。加大對發展開放型經濟的資金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獲得必要的避險、諮詢等服務,豐富對外經貿方式。積極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改進和完善服務外包等重點領域外匯收支管理,貫徹落實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相關改革措施,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加強政策落實管理,最佳化政策扶持流程,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建立政策評估制度,適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

第四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開放型經濟的企業主體隊伍、公共服務隊伍和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堅持把政治素質優、開放意識強、善於學習謀劃的優秀幹部充實到開放合作的重要崗位,把熟悉國家產業政策、具有豐富經濟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吸納到開放合作的第一線。適應開放型經濟發展要求,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談判隊伍、行銷隊伍和項目推進隊伍。組織選派政府和企業中的優秀中青年幹部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國外培訓學習、掛職鍛鍊,培養更多通曉國際規則和涉外經濟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努力提高全省各級幹部在新形勢下推進開放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樹立新型人才引進觀念,結合“天府英才”計畫,引入中高端國際複合人才。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用好省外和國外人才,實現人才、智力資源共享。

第五節 完善組織保障

開放型經濟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各部門要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省市縣三級聯動,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強勢推進。要突出企業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各類企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好服務和管理。進一步完善開放型經濟工作的考核評價體系,將開放型經濟發展主要指標納入政府工作目標管理體系,強化統計管理,定期通報情況,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督和評估機制,跟蹤檢查實施情況,督促貫徹落實。加強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組織開展專項督查,確保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