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區

;2.指四川省;3.指四川盆地;4.區域地理概念,指以四川盆地為主的巴蜀地區,包括四川省和重慶市等。 四川地區,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 四川地區區域地理概念,指以四川盆地為主的巴蜀地區,包括四川省和重慶市等。

四川地區的概述

四川地區:1.原意指川峽四路 ;2.指四川省;3.指四川盆地;4.區域地理概念,指以四川盆地為主的巴蜀地區,包括四川省和重慶市等。

四川地區的分述

川峽四路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四川東部連同陝西漢中地區,劃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官方文書,歷史著作稱“川峽四路”。成了當時的地域名。
益州路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德陽市轄區縣和綿陽市的安縣、北川、江油等地。
梓州路含今綿陽市的三台縣、鹽亭縣,遂寧市、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南充市、廣安市、瀘州市,達州市的渠縣、達縣、大竹和重慶合川市、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璧山縣、綦江縣、榮昌縣、永川市、江津市及貴州省的六盤水、畢節和雲南昭通等區域。
利州路含今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平武縣,巴中市、廣元市和陝西的漢中市等區域。
夔州路含今四川達州市的萬源市、宣漢、開江和原萬縣市、黔江地區、涪陵地區,重慶市的長壽、江北、巴縣、萬盛區及貴州省的安順、貴陽遵義、銅仁等區域。
“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到元朝時,正式設定了“四川行省”。四川的名稱由此固定下來。

四川省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在東經97°21′~108°31′,北緯26°03′~34°19′之間。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全省總面積是48.5萬多平方公里。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四川盆地。川省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之美譽。
四川地區,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屬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置四川布政使司;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定省會為成都市,除清兵入川時,南充市閬中縣為四川臨時省會十餘年省名至今未變。截至2008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4544個鄉鎮、239個街道辦事處。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於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市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氣候宜人,山水秀麗,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區位優越。
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重慶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它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位於長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

四川地區

區域地理概念,指以四川盆地為主的巴蜀地區,包括四川省和重慶市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