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魔頭

四大魔頭

四大魔頭是由一系列發表在雜誌上的小故事串接而成,因此故事情節略微鬆散,在書中出現了波洛的“雙胞胎兄弟”。

基本信息

書名

四大魔頭
【The Big four
又譯作:四巨頭、四魔頭
本書是由一系列發表在雜誌上的小故事串接而成,因此故事情節略微鬆散,在書中出現了波洛的“雙胞胎兄弟”。

首版時間

英國報刊:The Sketch,1924年1~3月連載,題為《The Man who was No. 4.》,以短篇形式出現,與書中內容不完全相同
英國:Collins, 1927.01
美國:Dodd Mead, 1927
美國雜誌:Blue Book Magazine,1927年3月~1928年1月連載,與書中內容基本相同,略有刪節

版本收藏

《四巨頭》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7.07 均宜 譯
《四大魔頭》(單行本11) 華文出版社 1991.04 陳惠華
《四大魔頭》(合訂本10) 華文出版社 1995.01 陳惠華
《四魔頭》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09 張建平

作者簡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米勒,全名為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英國乃至世界文壇的偵探小說大師。1890年9月15日生於英國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爾德宅邸,1976年1月12日,逝世於英國牛津郡的沃靈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聖瑪麗教堂墓園,終年85歲。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親是英籍美國人弗雷德里克·阿爾瓦·米勒,母親是英國人克拉麗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個孩子,有1個姐姐瑪格麗特·弗蕾莉·米勒和1個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名高產的作家,她的作品不僅局限於偵探小說,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長篇推理小說,21部短篇或中篇小說選集,15個已上演或已發表的劇本,3個劇本集,6部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的情感小說,2部以筆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馬洛溫發表的作品(包括記錄異域生活的回憶錄1部,宗教題材的兒童讀物1部),1部自傳,2部詩集,2本與偵探俱樂部的會員作家們合寫的長篇推理小說(2本共3部)。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阿加莎·克里斯蒂開創了偵探小說的“鄉間別墅派”,即兇殺案發生在一個特定封閉的環境中,而兇手也是幾個特定關係人之一。歐美甚至日本很多偵探作品也是使用了這一模式。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有過2次婚姻,第1任丈夫是阿奇博爾德·克里斯蒂(離異);第2任丈夫是馬克斯·馬洛溫。她同第一任丈夫有過1個女兒羅莎琳德·克里斯蒂。
她在晚年回憶自己的寫作生涯,動筆寫了一部自傳。《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是一本文筆相當優美的傳記文學。自傳為讀者了解這位“偵探女王”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並成為偵探小說史上的重要文獻。
被譽為“舉世公認的偵探小說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國小說家和劇作家,她的名字對中國廣大讀者來說並不陌生。她的名字伴隨著她的作品傳遍了世界各地。她一生共創作了80多部長篇小說,100多個短篇,17部劇作。她塑造了高傲的比利時偵探波洛和英國鄉村女偵探馬普爾小姐的形象。
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的作品被譯成一百零三種文字。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1年的報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當時世界上作品最暢銷的作家。她的著作在一百零二個國家出售。據有人在1976年她去世後不久統計,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銷售達四億冊。美國著名雜誌《紐約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銷售量在書籍發行史上僅次於莎士比 亞的作品和《聖經》。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等優秀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上映,頗受歡迎。她的由小說改編的《捕鼠器》一劇連續上演多年,經久不衰。克里斯蒂這個名字,在英美等國連續數年被列為暢銷書作者榜首。一九七一年,因她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英國女皇授予她大英帝國阿加莎夫人的稱號。她的作品有不少被譯介到我國,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和歡迎
如果說柯南道爾開創了偵探小說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那么克里斯蒂則是世界偵探小說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分析她的偵探小說藝術,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位被譽為“文學魔術師”創作的新風格。
她的生平事跡,已拍成傳記片《阿加莎》。

故事簡介

深夜,一個不速之客,立在波洛臥室的門口,從頭到腳裹著塵土。那人一張瘦削的臉,對視片刻,就搖搖晃晃地倒下了。
他是誰?是驚嚇過度還是筋疲力盡?更重要的是,那個在紙上畫了一遍又一遍的數字4是什麼意思?
為揭露“四魔頭”的真相,波洛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與一幫國際陰謀集團的犯罪分子鬥智鬥勇……

本書章節

第一章 不速之客
第二章 療養院來的人
第三章 我們聽說了更多關於李長岩的情況
第四章 羊腿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一個科學家的失蹤
第六章 樓梯上的女人
第七章 偷鐳的賊
第八章 在對手家裡
第九章 黃茉莉之謎
第十章 我們在克羅蘭茲調查
第十一章 象棋問題
第十二章 帶誘餌的陷阱
第十三章 老鼠進入
第十四章 冒牌的金髮女人
第十五章 可怕的災難
第十六章 垂死的中國人
第十七章 四號贏了一局
第十八章 在懸崖迷宮

出場人物

赫爾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
阿瑟·黑斯廷斯上尉(Captain Arthur Hastings)
亞伯·賴蘭(Abe Ryland)
里契韋大夫/瑞契威大夫(Dr. Ridgeway)
皮爾森太太(Mrs. Pearson)
李長彥(Li Chang Yen)
詹姆士·賈普督察(Insp. James Japp)
梅爾林(Mayerling)
約翰·英格斯(John Ingles)
哈西(Halsey)
喬納森·華利(Jonathan Whalley)
米德督察(Insp. Meadows)
貝西·安德魯斯(Betsy Andrews)
羅伯特·葛蘭特(Robert Grant)
亞伯拉罕·比格斯(Abraham Biggs)
松德耳(Saunders)
肯特上尉(Captain Kent)
約翰·哈利代先生(Mr. John Halliday)
哈利代太太(Mrs. Halliday)
布格諾教授(Professor Bourgoneau)
吉諾(Giraud)
奧利維葉夫人(Madame Olivier)
克勞德小姐(Mademoiselle Claude)
亨利先生(Monsieur Henri)
伊妮·佛羅諾夫人(Madame Inez Veroneau)
維拉·露斯考夫女伯爵(Countess Vera Rossakoff)
安德烈(Andre)
菲力克斯·拉翁(Felix Laon)
比葉爾·坎寶(Pierre Combeau)
亞瑟·納維(Arthur Neville)
羅姆郡公爵(Duke of Loamshire)
艾波比先生(Mr. Appleby)
馬丁小姐(Miss Martin)
詹姆士(James)
迪夫斯(Deaves)
亞瑟·利維肖(Arthur Leversham)
喬治(George)
派特先生(Mr. Paynter)
傑若·派特(Gerald Paynter)
阿林(Ah Ling)
昆丁大夫(Dr. Quentin)
寶利多大夫(Dr. Boritho)
懷契里(Wycherly)
沙瓦羅諾夫博士(Dr. Savaronoff)
季爾莫·威爾森(Gilmour Wilson)
魯賓斯坦(Rubinstein)
卡巴布蘭卡(Capablanca)
拉斯克(Lasker)
戈斯波亞夫人(Madame Gospoja)
索妮亞·達維羅夫(Sonia Daviloff)
伊凡(Ivan)
查爾斯·金威爵士(Sir Charles Kingwell)
布隆森(Bronsen)
杜爾西(辛黛瑞拉)·黑斯丁斯(Dulcie "Cinderella" Hastings)
喬瑟夫·阿隆(Joseph Aarons)
約翰·聖·毛爾(John St. Maur)
奧斯丁·李(Austen Lee)
恩尼·露特瑞(Ernest Luttrell)
克勞德(克勞迪)·達瑞(Claud "Claudie" Darrell)
麥克尼先生(Mr. McNeil)
霍格森先生(Mr. Hodgson)
佛羅西·夢露小姐(Miss Flossie Monro)
西尼·克勞瑟(Sydney Crowther)
笛亞度先生(Monsieur Desjardeaux)
瑪珀·波萊(Mabel Palmer)
天普頓先生(Mr. Templeton)
天普頓太太(Mrs. Templeton)
米基·天普頓(Micky Templeton)
特利維大夫(Dr. Treves)
克拉克小姐(Miss Clark)
哈威上尉(Captain Harvey)
亞契·波洛(Achille Poirot)

漫畫改編

漫畫書Les Quatre,於2006年6月1日,由法國Emmanuel Proust Editions公司出版
2007年12月3日,英國Harper Collins公司將法語版改編為英語版The Big Four (Agatha Christie Comic Strip)出版
改編:Alain Paillou
繪製:Wilmaury

樂隊組合

2010年1月7日,代表香港中生代歌手中堅力量的許志安、梁漢文、蘇永康及張衛健,宣布組成港版“縱貫線”,取名The Big Four(Big 4),譯稱四大魔頭。
The Big Four(Metallica, Slayer, Megadeth and Anthrax)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