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行草書詩軸

嚴復行草書詩軸

嚴復行草書詩軸是近代思想家嚴復的書法作品之一。

簡介

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1854—1921)是一位人生閱歷極為豐富的學者,也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初名傳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畿道,晚號瘸燮老人,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嚴復早歲師事同里黃宗彝,飫聞宋元明諸儒學行。同治間,同縣沈葆楨以巡撫奉詔創船政局,為海軍招試人才。當他偶然讀到嚴復的文章時,十分驚異,即錄嚴復入福建船政學堂讀書,嚴復時年僅14歲。畢業後,嚴復在軍艦上實習,周曆南洋、黃海、日本、台灣島之間。時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奉命籌劃邊防,嚴復亦隨之前往,勘量各海口。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嚴復留學英國海軍學校。歸國後,沈葆楨已逝,嚴復一時沒有了著落。李

嚴復行草書詩軸
鴻章統海軍時,用嚴復為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不預機要。甲午海戰後,光緒欲變法,特詔遴選人才,嚴復被薦,上奏洋洋萬言書。宣統元年 (公元1909年),海軍部成立,特授嚴復為協都統,尋賜文科進士出身,充學部名詞館編纂,旋以碩學通儒征為資政院議員。辛亥革命後,嚴復出任北大教授。

嚴復潛心著書立說,大約始於光緒被幽後二年。因義和團事,嚴復避居上海七年。中國人翻譯外國著述,“言以古詩體譯西詩者,自蘇玄瑛。言以古文辭譯小說者,自林紓。而言以古文辭譯歐西政治、經濟、哲學諸科,蓋自(嚴)復啟其機鋪焉”。嚴復曾言生平師事服膺者惟桐城吳汝綸,“每譯一書,必以質正”。吳汝綸讀到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嘆曰:“自中土翻譯西書以來,無此鴻制,匪直天演之學,在中國為初鑿鴻蒙,亦緣自來譯手,無似此高文雄筆也。”嚴復翻譯的著作除《天演論》外,還有《原富》、《群學肄言》、《名學淺說》、《社會通詮》等八大名著,合稱為《嚴譯名著叢刊》。

現代再出現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似已不大可能,這是因為今人的古文功底普遍薄弱之故。嚴復早年受教於黃宗彝,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礎。在英留學期間,郭嵩燾以侍郎使英,時常與嚴復討論分析中西學術的同異。嚴復關注西方哲學,或正始於此時。

書法作品

書法是過去文人的必修課,嚴復亦不例外。

嚴復的書法既是“學者書法”,亦是“書家書法”。他的書法全從帖中得來,毛筆的使轉十分靈活,點畫顧盼有情,筆按得下、提得起,有沉著厚重的實筆,也有輕靈如絲的虛筆,點畫、結字

嚴復行草書詩軸嚴復行草書詩軸
十分到位,幾乎無懈可擊,款書小字尤風流雋美——此所謂“書家書法”。另外,有舊學底子的文人一般不願抄錄別人的詩作,嚴復“偶翻舊行曆書,見其上題曰‘九龍治水”’,便感慨賦詩一首,這是“學者書法”的一個具體表現。“可憐四海無晴日”、“春夏以還,多逢陰雨”,固然指的是自然現象,但僅僅如此?顯然不是,如果說是嚴復對時局的憂思,當無附會之譏吧!

嚴復與袁世凱交善,袁督直隸時,招復而復不至;袁被罷政,詆者四起,而嚴復獨稱其才。袁為I臨時大總統,聘嚴復掌京師大學堂,充公府顧問、參政院參政及憲法起草委員。嚴復認為“國人識度不適於共和”、“自由平等者,法律之所據以為施,而非雲民質之本如此也……”嚴復著《民約平議》一文,“其說本之英哲家赫胥黎,而戴袁世凱者,利其有言,欲資之以稱帝”。1915年,楊度策劃恢復帝制,倡“籌安會”,將嚴復名列其中,“復實不知也,亦不亟辯,由是謗議日滋,杜門不復出”。除譯著外,嚴復尚有《痛燮堂詩集》、《嚴畿道詩文鈔》傳世。</CC>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