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松贊林

噶丹松贊林,是迪慶地區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寺廟,現有僧侶700餘人,位於雲南中甸縣城4公里的佛屏山麓,占地500餘畝。

噶丹松贊林寺(漢名歸化寺),位於雲南中甸縣城4公里的佛屏山麓,占地500餘畝,整個建築仿西藏布達拉宮設計,是迪慶地區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寺廟。現有僧侶700餘人。
1578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三世達賴索南嘉錯應麗江木氏土司邀請,到雲南藏區傳教,格魯派在迪慶藏區得以傳播並發展。1674年,以中甸噶舉寺院嘉夏寺為首的迪慶境內各噶舉派寺院反對格魯派及蒙古和碩特部統治者之間的戰火,以噶舉派為代表的勢力集團失敗,蒙藏聯軍關閉了中甸、德欽一帶的大多數噶舉派寺院,解散了這些寺院的僧人,又將沒收來的全部財產用來籌建松贊林寺。1679年,寺院動工,1681年,完成基本建設,由五世達賴賜名為“三神遊息之地”,迪慶境內最大的格魯派寺院正式建成。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王朝賜定名為“歸化寺”。之後,松贊林寺又得到雲南巡撫及清朝歷代皇帝的垂青和一再賞賜,取得了極為崇高的地位,擁有眾多的信教民眾,成為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
為該寺選址時,達剌喇嘛占卜得神示:“林木深幽現清泉,天降金鶩戲其間”。現在的松贊林寺內有清泉淙淙,春夏不溢,秋冬不涸,並能常見一對金鶩出入。扎倉、吉康兩大主寺建於最高點,居全寺中央。大寺座北向南,為五層藏式雕樓建築。主殿上層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檐,又具漢式寺廟建築風格,下層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數。大殿可容1600人趺座念經。左右牆壁為藏經“萬卷櫥”,正殿前座供奉 有五世達賴銅像,其後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像,高三丈有作,直通上層。中層有拉康八間,分別為諸神殿、護法殿、堪布室、靜室、膳室等。頂層正樓特設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賴、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松贊林寺內歷代珍品眾多,有五世達賴和七世達賴時期的八尊包金釋迦佛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燈。全寺收藏有《丹珠爾》十部,其中兩部為金汁手書,以及各種精美鎏金或銀質香爐、萬年燈等。

與藏傳佛教建築樣式相同,松贊林寺的扎倉、吉康兩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參、僧舍等建築簇擁拱衛,高矮錯落,層層遞進,立體輪廓分明,充分襯托出了主體建築的高大雄偉。主建築扎倉,藏語依意為僧院,是僧眾學習經典、修研教義的地方。建築坐北朝南,為藏式碉房式樓,木式結構,屋頂飾鍍金銅瓦,殿宇屋角飾獸吻飛檐,具有漢式寺廟建築的特點。扎倉地層大殿有108根楹柱,代表佛家吉祥數,可容1600名僧人打坐及排列著著名的高僧遺體靈塔,內葬金銀名貴珠寶。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佛,高三丈有餘,直通上層。中層有拉康八間,分別為諸神殿、護法殿、堪布室、靜室、膳室等。內壁迴廊雕飾精美,壁畫琳琅滿目。中央三面開窗採光,以漢式隔窗組成,均為六層鏤空杜鵑木雕成。前樓客廳供貴賓宴會及觀賞“羌姆”(面具)舞時使用。頂層正樓設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佛堂正南為高聳的鐘鼓樓,清晨、正午、黃昏擊鼓報時,聲聞十里。
松贊林寺內歷代珍品眾多,有五世達賴、七世達賴時期的八尊包金釋迦牟尼佛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及各種精美的鎏金或銀質香爐、萬年燈等。金寺收藏有《甘珠兒》十部(其中兩部為金汁手書);《丹珠兒》兩百餘部。
依主體建築而下,是八大康參和僧舍。
松贊林寺的僧侶組織分扎倉、康參和密參三級。前面介紹的扎倉也指最高層次的僧侶組織。扎倉的下屬僧侶組織就是“康參”,藏語意為僧團,即按僧侶籍貫或來源地的地域劃分,將大寺僧侶劃分為若干團體,形成教區區域性組織。康參由老僧主持,下設念哇、格乾等辦事人員,相對獨立地管理教區的行政、宗教、經濟事務。松贊林寺的八大康參為:獨克康參、扎雅康參、東旺康參、絨巴康參、洋朵康參、結底康參、卓康參、鄉城康參。前6個康參代表了中甸地區區域內村落形成的教區區域組織。卓康參則為江邊地區(今上江、金江、三壩、洛吉)等地的納西族僧侶組織。而鄉城康參是指中甸與四川省的鄉城和得榮兩縣僧侶的康參。
寺院扎倉、康參之下的最基層僧侶組織稱為“密參”,意為一戶或一戶人,一般以特定的同一區域內僧人形成一個居住單位,共同生活,人數多在一二十人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